如今世界的高速運轉過程中,數字化幾乎被應用于我們所有的工作領域、生活領域,它在不可逆轉地改變著我們的工作和生活。
無論是汽車制造行業、醫藥行業、旅游行業、基礎教育行業還是零售行業,發展與變革無處不在。作為從事這些行業的每個人都切身感受到了數字化帶來的變化。
一項研究顯示:84%的民眾在使用線上網絡平臺。不僅14周歲以上的年輕人,就連7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至少80%的60~69歲的人以及45%的70歲以上的人)都在進行線上操作。
如上所說,數字化在我們的生活中如影隨形,使我們面臨各種新挑戰。從容應對數字時代帶來的不確定性,是每個人面臨的新課題。
那么,我們到底該如何做,才能適應時代變化的要求,讓自己的人生處于不敗之地呢?
《終身成長:未來職場的7大核心競爭力》這本書,從個人心智模式、能力提升、精力管理等七大方面,為職場人士打造了數字時代需要具備的7大核心競爭力。我們從中可以找到想要的答案。
這本書的作者是德國著名職業輔導師、作家布什·霍爾菲爾德·卡特琳,她一直致力于研究人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幫助個人和企業解決在職業領域的挑戰,幫助人們不斷成長、消除對不確定性的恐懼,從而實現幸福、自主的人生。
在書中,作者結合理論分析、研究成果及案例對照,為生活在這個時代中的人們,尤其是職場人士,提供了可借鑒的應對策略。
牛頓說:“如果說我比別人看得遠一點,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閱讀此書,我們也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遠一點。分享書中的三點,或許可幫助你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提升你的底層競爭力。
01
一種思維,成長型思維
當今,人們逐步發現,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歸根到底是思維模式的不同。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里克關于思維模式的研究和教學長達15年之久,她提出了成長型思維與固定型思維兩種思維模式,認為人們獲得成功并不是因為能力和天賦,而是受其思維模式的影響。
不同思維模式的人,應對成功與失敗、成績與挑戰有不同的心態。具有成長型思維的人,相信自己的潛能,善于反思,永不言敗,勇于迎接挑戰,不斷學習成長,直至實現目標。
《終身成長:未來職場的7大核心競爭力》中說:思維模式決定一個人在不同環境中的表達和應對方式。
作者提出的職場人士在數字時代需要具備的7大核心競爭力中,最基本的核心競爭力就是建立在成長型思維之上的成長的心態。所以,成長型思維模式是人們實現個人成長,適應時代發展所需要的思維模式,是一個人的的層競爭力。
北京冬奧會女子自由式空中技巧冠軍徐夢桃就是一個具有成長型思維的人,她用行動詮釋了思維方式對成功的制勝作用。
徐夢桃曾參加過3屆冬奧會,每次都有奪冠的實力,但均沒成功。在上屆平昌冬奧會,她是奔著冠軍去的,準備奪冠后退役,但因挑戰新動作出現失誤,最終無緣獎牌。
賽后她哭著決定不退役了,繼續再戰。經過幾年刻苦訓練,在這次冬奧會上,她終于厚積薄發,取得了成功。
其實,她曾做過嚴重的手術—70%的半月板切除,經歷了漫長的傷病恢復期,但這些都沒有讓她停下腳步,因為心中的目標還沒實現,她相信自己有能力奪冠。
徐夢桃說:“我可能不是這個項目中最優秀的,但我絕對是一個最能堅持到最后的人。”
由此,那些取得成功的人,不是因為他們智商有多高,也不是因為有多么的聰明,而是他們擁有成長型思維。
02
一個心態,歸零心態
法國作家安德烈?紀德曾說:“人類如果沒有告別舊日海岸的勇氣,也就不會發現新大陸。”
數字化發展使有些職業被人工智能取代,從事這些職業的人,即使多么熱愛自己的職業,有時也會面臨重新選擇的機會。
《終身成長:未來職場的7大核心競爭力》的作者認為,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保持積極心態可以讓我們看到更多的機會,并在工作和生活條件的不斷變化中更輕松地找到屬于自己的道路。
面對各種壓力帶來的新的挑戰,人們需要自我反思,感知到這一變革過程中的好的方面,重新確定自己新的方向,以歸零的心態,放下過往,向著新目標全力出發。
乒乓球世界冠軍鄧亞萍,面臨年齡大要退役的挑戰,也面臨適應時代發展要重新定位的挑戰,她收起了往日的輝煌,沒有躺平,選擇去清華大學讀書。
她將過往歸零,成為一個勤勉的學生。在校園里,她是最勤學好問、最勤奮的那個人,她以優異成績從清華畢業。畢業后,她選擇繼續深造,最終取得劍橋大學博士學位。
迎接挑戰,給鄧亞萍帶來了新機會,她一步步拓寬了自己的視野和領域,擁有了更多的標簽,企業家、主持人,她以流暢的英語馳騁于國際體育舞臺。
可見,以歸零的心態,重新規劃目標,敬畏機會,全力出擊,就好在時代大潮中游刃有余,立于不敗之地。
有人說,人的一生就是不斷選擇的一生,也是不斷放棄的一生。
深以為然。
人生旅途中,每一次挑戰對我們就是一次考驗,以歸零的心態,才能輕松應對數字時代不斷變革帶來的不確定性。歸零的心態是一個人該有的底層競爭力。
正如稻盛和夫在《活法》中說的:“只有能夠把考驗當成機會的人,才能在有限的人生中讓自己的生命綻放光彩。”
03
一個法則,72小時法則
很喜歡一句話:“唯有夢想,才配讓你焦慮;唯有行動,才能解除你的焦慮。”
在時代變革面前,在新的挑戰或選擇面前,即使我們有成長型思維,渴望改變,即使我們有歸零的心態,鎖定新目標,但如果沒有行動,一切都還會是零。
所以,唯有行動,才能讓我們真正發生改變,行動才是我們適應新環境、新領域,完成新目標的制勝環節。
《終身成長:未來職場的7大核心競爭力》的書中,作者曾提出了72小時法則,并利用72小時法則讓來訪者做改變的勇氣練習,試圖通過這個練習,來增強他們行動的勇氣和擴大他們的舒適圈。
有一位來訪者,她的公司突然有近一半的同事離職,而她突然被分配了一項新任務。當時,她緊握著自己之前熟悉的任務,堅決不愿承擔新任務。在部門內,因為她沒有和大家一起承擔新任務,漸漸受到了排擠和打壓。
雖然她知道,掌握新任務勢在必行,但由于恐懼新的工作,她遲遲不能放下舊工作而起步,而從事新任務。
針對于此,作者嘗試讓她用72小時法則進行勇氣訓練。結果表明,72小時法則幫助她找回了自我價值并擁有了更寬闊的行動空間,她比以前變得更積極,慢慢適應并開始了新任務,和大家一起繼續往前走。
72小時法則,是指如果你能在未來的72小時,也就是3天內,向著自己的目標邁出第一步,那么你將極有可能成功地完成你所計劃的事情。但如果在目標設定后的72小時內你沒有采取行動,那么你實現目標的可能性就會大大下降。
確實如此,行動促成進展,否則一切目標都只會是空談,并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被拖延甚至遺忘。
所以,72小時法則就是一個行動力法則。在我們遇到挑戰的時候,在行動力不夠時,我們不妨利用72小時法則來提升行動力,開啟新征程。
寫在最后
荀子在《儒效篇》中說:
“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快速變化的世界要求我們不斷學習,努力前行,我們到底該如何做呢?《終身成長:未來職場的7大核心競爭力》會讓你在書中找到良策。
我相信,在眾多策略中,成長型思維、歸零的心態以及72小時法則可成為我們生活和工作中迎接各種新挑戰的底層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