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 ? ? 人性本善還是本惡是個從古至今很多思想家爭論不休,一直到現(xiàn)在也沒有定論的問題,春秋百家爭鳴時,孟子主張人之初,性本善,荀子主張人性本惡,需要通過禮儀和法制來引導人們向善,王陽明作為儒家孔孟之道的繼承者,當然也是主張人性是本善的,只不過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會受到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好的環(huán)境有助于個人向至善的方向發(fā)展,孟母三遷就是在不斷的給孟子尋找有助于他成長的外部環(huán)境,而生于市井之間,很容易讓人養(yǎng)成蠅營狗茍的習氣,周墩頤所說像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是極少的!所以他引用了佛家的明鏡來反省自己!這個佛語就是:菩提本無樹,心如明鏡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 ? ? 弗洛伊德得心理學中說我們每個人的思想和處事方式都會受到自己成長環(huán)境的影響,可以在他童年找到一些影子,很多哲學家小時候大多家境殷實,按照馬斯洛需求等級,你沒法要求一個連飯都吃不飽的人整天跟你談人生談理想!環(huán)境對人有很大的影響,正是因此,才需要勤勤擦拭,常常反省,對于那些受環(huán)境影響比較深的人,他認為使用強制的措施使之改邪歸正也是可以的!
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隨著人的成長,面對的誘惑越來越多,如何保持自己的良知,確實是一個知易行難的問題,我們應該盡量讓自己做的大概也就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