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聽了周穎老師在大V店的微課“天才教育的根基:猶太媽媽的三重角色”,印象最深的是兩句話:(1)爸爸塑造孩子的大腦,媽媽塑造孩子的靈魂;(2)媽媽的三重角色是:保護者、教育者、陪伴者。這讓我對家庭教育的分工以及自己作為母親的角色和職責有了清晰的認識。老師的講述則旨在讓我們對這兩句話背后的原理有更充分的理解,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1.母親是因愛而生
可能我們在對這個問題還沒有清晰認識的時候,就已經當了母親。實際上,媽媽是因愛而生的,會對孩子無條件的付出。這種叫原愛。有了孩子之后,媽媽會重新學會更好的愛別人,愛這個世界。
但這種不是按自以為正確的方式去愛,因為愛不光要自己付出,還要讓被愛的對方感受到。
2.避免亞洲媽媽普遍具有的包含心理,永遠都要更愛自己
在這個部分,老師舉了好幾個例子來說明以中、韓、日三個國家為代表的亞洲女性具有包含心理,即把自認為重要的人看成自己的一部分--結婚之后,自己的喜好和選擇以先生和孩子為首要考慮的重點。這種愛把別人的幸福凌駕在自己之上,把自己的幸福寄托在別人身上,既會讓別人喘不過氣,也會讓自己痛苦不堪。
所以,作為媽媽,首先要擺對自己的位置,呵護好自己的內心。讓自己幸福了,才能讓家人幸福。
3.猶太教育中母親的角色
猶太家庭教育的分工非常明確。父親塑造孩子的大腦,母親塑造孩子的靈魂。即母親培養孩子的情感方面,決定了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而理性思維、認知判斷能力則更多靠父親來培養。所以猶太教育是剛柔并濟的。
為了更好的塑造孩子的靈魂,母親需要扮演好三個角色:
1)孩子的保護者。母親首先必須要極愛孩子,履行好自己保護孩子的天職。哪怕孩子被全世界否定,也仍然要用母親溫柔的愛呵護孩子。在孩子人生的前6年,如果和母親有特別好的親密關系,他的安全感會比較足,到青春期就不容易叛逆。
2)孩子的教育者。這是作為一個母親最重要的職責。很多在歷史上有杰出成就的人,比如愛因斯坦,都是得益于母親的教育。母親要做到溫柔而堅定,“特別狠心特別愛”,堅持自己的原則,不被孩子綁架。比如令很多家長頭疼的孩子不好好吃飯問題,猶太媽媽會一開始定好規則,大家吃的時候如果不吃的話,后面也沒得吃。到后面孩子真餓了的時候,她絕對不會給孩子吃東西。就這樣通過讓孩子承擔自然結果,讓孩子明白吃飯時間就應該好好吃飯,不然就會挨餓。與猶太媽媽相比,中國媽媽往往會寬容很多,不夠堅持。那我們需要不斷提醒自己:因為我很愛你,所以才對你有要求,才要你明白那些重要的規則和道理。
3)孩子的陪伴者。這是母親的首要職責。孩子需要母親的陪伴發展安全感和正常的依戀關系,跟母親的親密關系發展得好,孩子長大后的情感發展會比較好。陪孩子的時候不一定需要做什么,在他身邊關注他就可以了,陪伴本身就是價值了。有時候孩子一個人在那玩,也會叫“媽媽!媽媽!”這時候,他可能只是想要媽媽的陪伴。這時候可以很耐心的回答“我在呢?有事嗎?”孩子感覺到媽媽的關注,就又會自己繼續玩了。
最后,老師總結了做個好媽媽的4點:1)一定要有愛,但也一定要有自己的堅持。2)保護孩子。3)教育孩子。4)陪伴孩子。此外就是不要放棄自己的成長,“希望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就讓自己先成為什么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