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美]Mihaly Csikszentmihalyi
[譯]張定綺
中信出版集團2017年12月版
這本暢銷書在網上很多人推薦,原著1990年就出版了,心流這個名詞也一直被用在很多地方,雖然聽過那么多人說心流,也對這個概念有了一點的理解,就是指人們在做某些事時那種全神貫忘我的狀態,但還是很想看看這本書到底寫了什么。本書作者22歲那年從匈牙利來到美國,畢業于芝加哥大學,心流這個概念是30年前他在大量的案例基礎上創制的。
本書讀下來有三點感觸最深,第一是秩序,第二,心流是中性的,第三,人要學會自得其樂。書中一開始用了精神熵這個概念來描述人們混亂的精神狀態,熵越大越無序。但在最后,還是回歸到秩序這個問題上,進入心流狀態的時候,就是人整個狀態都是順的時候。聯想到生活中常說的自律,其實自律更多的是一種習慣,當每天都很規律的時候,人整個精神狀態就會很好,做事效率也高。相反,當某段時間生活很混亂,沒有頭緒,人在精神上就會很疲憊。書中講到的學習工作生活場景,都要求人們能夠梳理出一個秩序來,在有序的環境下,熵值才會越小,甚至是負。想象一下十字路口的車輛,當每輛車都遵守交通規則的時候,井然有序,一旦有一輛車不遵守規則,所有的車都會堵在路口不能動,行駛艱難,這個時候就進入了熵增加的狀態。只有當交警出現,來維持秩序,重新把這種混亂的狀態改變,才能繼續通暢。對于我們自己的生活來說也是同樣的道理,有秩序就順暢,反之亦然。
書中提到心流是一個中性的概念,這是我之前沒有想到的,其中舉了沉迷游戲的例子,在游戲中也能達到心流,打游戲的時候時間過的特別快,但沉迷于此是不利于學業的。的確,在生活中也常能發現這樣的情況,比如看小說入迷等等,心流其實經常會出現,只是我們沒把這種狀態叫心流,只覺得在這個過程中時間過的很快。既然是一個中性概念,那么如何用就全在于自己,因此,在能使自己成長的事物上培養心流體驗就很重要。
書中有講到一個人被關在監獄中靠自己和自己下西洋棋來度過監禁時光,這個故事說明人在有限的條件下如何度過。在與自己下棋的過程中完全沉浸于此,產生心流,就不會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恐懼和害怕上,而這樣的負面情緒不旦不能改變現狀,還會讓本人的精神狀態更差,甚至是崩潰。一般人不會有這么極端的情況,但平時我們獨處的時候也可以用心流來自得其樂下,讓自己度過的時光更有意義,更重要的是能夠讓自己開心,體驗美好的時光。
全書看下來,其實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候都可以產生心流,但心流的產生是有條件的,在我看來就是專注力,不管是學習還是工作,當你的專注力在某件事上時,心流就會出現。這就涉及到如何培養專注力,這并非一朝一夕就能達成,需要不斷的訓練自己,從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上入手,體驗過一次心流的感覺,再遷移到別的事情上去。作者至今都還在心流領域做研究,最近一篇文章有寫到心流與個性和智力的關系,而對于普通人來說,如何讓心流使我們的生活過的更好,才是我們關注的。科研工作者總結歸納出理論,普通人用這些理論讓自己的生活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