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朋友安利了「網易美學」app 給我,它是一個美妝社區。恰好自己最近在研究社區類產品,有機會觀察一款 app 如何從零開始生長。在體驗了一天后,大致搞懂了它的產品模型,由于自己并非美妝核心用戶的這一劣勢,需要花費更多時間來體驗產品功能,因此這份產品分析報告預計會分為三篇來寫,第一篇會先從產品架構上著手,對它進解構。
基本元素
網易美學以 SPU 為隱性內容,所謂 SPU,通俗來講就是商品。除名稱外,它的核心屬性包括品牌、分類和產地,還包括公司、參考價格、發售日期、產品介紹等更多屬性。并設置了方便的報錯入口。針對某種商品,用戶可以有三種操作:長草、添加到合輯和寫心得。另外,用戶還可以關注商品的三種核心屬性。
網易美學以心得、合輯為顯性內容,用戶可以自行創建多個心得或合輯。
在瀏覽其他用戶的心得時,可以點贊、評論或轉發到自己的 timeline 中,形成一條動態。針對寫心得功能,網易美學采用了結構化的編輯器,分為六部分:選擇商品名稱、評星、文字評價、添加圖片、添加價格以及添加標簽。得益于強大的底部 SPU 數據,可以非常方便地進行搜索。
合輯本質上是多個商品的集合。每個用戶都有系統默認創建的「我長草的產品」合輯,自己「長草」的所有商品都會添加該合輯。創建新合輯功能,也采用了結構化的編輯器,分為三部分:設置封面,輸入標題,添加內容(商品、文字、圖片)。內容以條目分,每一條內容的上方和下方都有+號提示添加內容,長按+號可以快速對內容進行排序。
產品架構
網易美學主要分為三部分:首頁、發現、我的。
首頁分為「推薦」和「關注」,采用了頂部 tab 切換的形式。
推薦采用了 feed 流,長約 30 屏,主要由心得和合輯構成,由官方人工+機器綜合篩選的形式。在頁面布局上,大體采用了 1 個合輯 + 4 篇 心得的形式。其中,合輯的呈現形式是占滿屏幕寬度的大圖+標題+瀏覽量;心得的呈現形式是圖片+ SPU 名稱 + 心得文字前部分文字(不超過兩行),每兩個心得并列。
關注采用了 timeline 流,由動態構成,可以看到自己關注的用戶發現和分享的心得,部分評論會直接顯示在 timeline 里面,超過 2 條的話需要點擊進去再能查看全部。
發現頁包括三部分:SPU 檢索、排行榜和合輯館。
SPU 檢索有兩種方式:文字檢索 + 屬性檢索,屬性檢索即基本元素中提到的核心屬性:品牌、分類和產品(國家)。
排行榜本質上是合輯,分別是:COSME、MAQUIA ONLINE、VoCE,前兩者是每周更新一次,最后一個是每月更新一次。
合輯館部分,采用了左圖右文的展現形式,文字信息包括標題、作者頭像&昵稱、瀏覽量。一次性加載 20 個合輯,約 4 屏。
「我的」頁,設置功能被弱化,放在了右上角,頁面主體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我的動態、關注和粉絲,以及個人資料編輯入口。
第二部分,我的消息,我關注的品牌和標簽。
第三部分,我的合輯和心得,采用了橫向 tab 并列的切換形式。
第四部分,列出所有我喜歡的合輯。但是自己贊過的心得不會被呈現出來。
分析小結
以上內容基本是對「網易美學」這款產品客觀、系統的描述。從產品設計和數據結構上,能夠隱約看到網易云音樂的設計思路。
整個產品設計中,最為出色的是心得&合輯結構化編輯器,它降低了用戶的創作成本和上手難度。另外,得益于結構化編輯器,瀏覽者能夠非常方便、自然地使用長草功能。
整個 app 主打心得和合輯功能,首頁和發現頁 feed 流精選 UGC 心得和合輯。通過首頁和發現頁等顯著位置曝光用戶產出的優質內容,吸引其他用戶瀏覽,并通過評論方式與作者互動。通過突出關注用戶的功能,形成類似微博的關注&被關注的社交關系。從而希望通過穩定的用戶關系來加強內容的互動與產出,最終形成獨特的美妝社區文化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