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背后的認識觀,很重要。
你是如何認知的,決定了你將會如何行動,取得何種結果!
譬如,
當你認為知識管理就是結構化的將信息進行分類儲存,那么就有了下圖的行為結果:
當你認為成為領域專家,就是要回答這個領域內的1000個問題,那么就有了下圖的行為結果:
當然,假如你對知識管理的認識是基于如下流程:
根據我過往經驗發現,在實操過程中至少會踩過下面三個坑:
如果你熱衷于用各種筆記類軟件進行知識的分類、儲存,你可能入了知識管理的坑;
坑1:把知識管理工具當做知識管理本身
如果你還熱衷于用思維導圖做各種學習筆記并分享傳播,你又可能入了這知識偽加工的坑;
坑2:把思維導圖等記憶工具當做知識管理
如果你還認為學以致用就是學習之后要學文章、講授所學,你可能也入了這天坑;
坑3:誤以為寫文章、講課等形式才是知識的輸出途徑
這么多坑,要到底應該怎么進行知識管理呢?
其實,
行為本身沒有對錯,只是行為是否能達到你想要的效果罷了。
倘若,
你想要從學習知識到知識管理,進而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乃至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
那么我們或許可以重新來思考一下:印象筆記和我的知識管理
印象筆記
Evernote本質是一座圖書館,
一個個筆記本組是那圖書館的一排排大書架,而筆記本就是書架上的小書架,每一個筆記就是一本“書”。
知識管理
以終為始,
從結果倒推知識的采集工作,從解決問題的角度思考如何加工、整合知識點,是不是就會有不一樣的結果了呢?
印象筆記與知識管理
基于對兩者的認識,再度思考:
一個筆記本組就是一個大書架,那么這個大書架就是現實工作場景中的一個方向,譬如學習力方向;
一個筆記本就是這個大書架上的一本本“書”,譬如學習力課程研發;
一個筆記就是這一本“書”內的一個“點”,譬如行為主義學習理論;
那么,
從實際解決問題的角度來說,
一個筆記本內的各個筆記(每個筆記就是一個知識點/一個蘿卜),可以通過“創建目錄”的形式將這些“點”進行有序的排列,形成一套程序。
此外,
還可以通過筆記內部鏈接功能,實現筆記之間的鏈接,
這為知識點之間形成錯綜復雜的鏈接,以期解決實際問題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最后,你的筆記本可能是這樣的:
或許,
這樣的積累方式,會讓你距離高手、專家,越來越近的同時,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咚咚老師
2019-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