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詢中心的公眾號處于剛剛起步階段,對于一群在公眾號管理方面毫無經驗的助理來說,頭一個月很多事情做得并不順利。在最近的一次會議中,我們發現最大的問題居然不在公眾號管理方面,而是我們缺少公眾號推文的稿件。
開完會的當天晚上,心理咨詢中心的張老師在群里給我們分享了他在來我們學校之前接待過的一個來訪者,希望這個例子能夠給我們一些寫作的素材和靈感。
張老師曾經接到過一個來訪者,ta被稱為是“咨詢師殺手”。“咨詢師殺手”的意思是,這個來訪者最多只能接受同一個咨詢師兩到三次的咨詢就無法繼續續約下去。因為ta對這些咨詢師有不同程度的不滿意,認為這些咨詢師都無法給自己提供有用的幫助,于是雙方無法進行再進一步的深入咨詢。可是,令人意外的是,只有張老師前前后后給這個來訪者一共做了13次咨詢。
其實張老師當時也覺得很好奇,自己在很多方面也并沒有很多超群的能力,可是為什么這個來訪者可以和自己進行了這么多次的咨詢呢?
在進行第十次咨詢的時候,張老師已經和這個來訪者建立了一種相當密切的關系,張老師問了ta這個問題。
Ta告訴張老師,是因為他們在進行第一次咨詢的時候,張老師說了這么一句話。“我不在乎你父母是誰,也不在乎你的學習成績,我只關心你,你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你想要說什么。”就是因為這樣一句話,使得這個來訪者放下了心中的芥蒂,這一句話像一枚鑰匙一樣,毫厘不差地打開了ta身體里深藏秘密的“八寶箱”,直接成為了兩個人之間心靈溝通的開始,并為之后13次咨詢埋下了伏筆。
同樣是因為這一句話,我想起了柴靜在《看見》序言中寫的一段話:
十年前,當陳虻問我如果做新聞關心什么時,我說關心新聞中的人——這一句話,把我推到今天。
話很普通,只是一句常識,做起這份工作才發覺它何等不易,“人”常常被有意無意忽略,被無知和偏見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這些思維就埋在無意識之下。無意識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見他人,對自己也熟視無睹。
同樣,也是因為這一句觸動心靈的話,使我有了記錄下這個故事的沖動。
在這個行色匆匆、物欲橫流的社會里,我們一直都在追逐、奔跑、爭取,這再也不是一個“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時代了。似乎我們只想著愛自己,忘了如何好好關心別人;似乎我們都只顧著發言奪利出頭,忘了如何俯身洗耳傾聽他人。
可事實上,在所有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所發生的故事,我們都應該首先或者著重關注到故事當中的人。是這些鮮熱的個體,讓故事發生了,所以要找到故事的轉折,我們也必須回到這些鮮熱的個體當中去。
因為我們要探尋的本質是人本身,所以我只關心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