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閱讀原文片段】
我們的意思和別人的理解有時可能是兩回事。如果無法確定對方是否已經明白,我們可能就需要得到反饋。請求反饋能確保對方準確把握我們的意思。有時,問一句“我的意思清楚嗎”,然后,對方表個態就足夠了。在另一些時候,聽到“是的,我明白你的意思”這樣的回答,我們并不放心。為了確保對方確實明白我們的意思,我們希望他充分表達他的理解。這樣,一旦他的理解與我們的意思有所不同,我們就有機會作適當的補充。
例如,一位老師和她的學生說:“托尼,今天批改作業時沒有看到你的作業本。我想知道,你是否清楚我上次布置的作業。放學時,來我辦公室一下好嗎?”托尼咕嚕了一句:“好,知道了。”然后,他就轉過身去,準備離開了。老師站在那里,不清楚學生是否已經明白她的意思。于是,她叫住他:“麻煩你說一遍我剛才請你做的事情好嗎?”托尼回答說:“放學后,我沒法看足球賽了,因為你要把我留下來做作業。”老師發現托尼并沒有聽明白她的意思,她準備作出解釋。這時,她很注意她的方式。
像“你沒有聽明白”“這不是我的意思”“你聽錯了”這樣的表達,很可能會讓托尼覺得老師在批評他。因為托尼很坦率地作出反饋,這位老師先向托尼表達了她的謝意。她說:“謝謝你給我反饋。我想我說得不夠清楚。我的意思是,放學后,我給你講講我上次布置的作業。”
第一次請求他人給我們這樣的反饋時,我們也許會有點不自然。因為在生活中,我們很少提出這種請求。在強調這樣做的重要性時,我常聽到人們表達保留意見。他們擔心,有的人也許會說“難道我是聾子?”或者“不要在我這里賣弄你的溝通技巧”。為了避免這種反應,我們可以先解釋我們的目的——我們是為了了解我們是否已經把意思說清楚了。然而,如果對方說“我已經明白了,我沒有那么蠢!”那么,我們可以體會他的感受和需要,并表達對他的尊重及我們的需要。
【I?講解和復述】
請求反饋的目的:我們的意思=別人的理解
(作業修改)我們的意思和別人的理解有時可能是兩回事。如果無法確定對方是否已經明白,我們可能就需要得到反饋。請求反饋能確保對方準確把握我們的意思。
為了準確把握我們的意思傳遞和他人的理解是否一致時,可以使用【請求反饋】這個工具。
【A1?回顧過去】
新員工入社培訓時,就公司的報銷系統進行了講解,講解完后同事表示知道了。沒有運用【請求反饋】,確認理解是否一致,造成當月員工本人的報銷延遲。
?(作業修改)
?起因:公司對新入社的員工會進行一系列的培訓。其中每月個人外出費用的報銷需要錄入海外的報銷系統。時間和格式有嚴格和規范的要求。如果時間錯過將無法在當月拿到報銷費用。
經過:去年年末,公司新入職一名銷售,銷售人員外出較多,報銷培訓相對比較重要。在進行系統 的演示和說明后。員工回復了解了。我理解為其本人已理解報銷之事。未進行的確認。
結果:新人在報銷時按自己認為的理解填寫單據,被所屬部門的海外審批者退回,造成當月費用延 ? ? ? ? ?遲到次月,對其本人的信用卡支付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煩。
【A2?未來應用】
加拿大參加畢業典禮行程安排的事情需要和我母親溝通。請求我母親對我做的安排給予回復并確認我母親是否理解。
(作業修改)6月10日或11日雙休日到我父母家,具體就事項的安排運用? 【請求反饋】了解溝通是否達到一致。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