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笑來的這篇文章比較長,我花了比較長的時間閱讀和思考(一邊散步一邊讀文章,晚上看到兩萬多步才想起早上走了一個多小時),避免文章太長,先發2/10吧:閱讀只有一種:精讀
1. 不老實就肯定吃虧
讀書,就要讀好書。讀好書,就不能隨便翻翻。所以,這么多年里,無論我讀什么,只要認定那是一本值得讀的書,我就會精讀,并且往往要精讀許多遍。后來我也常常跟學生說,好書,不是翻的,是讀的——精讀(當然,更為文縐縐一點的叫法是“研讀”)。
我大學軍訓后第一次和同學去圖書館辦圖書卡。
辦完后,幾位同學就隨意拿了書去翻,而我在整個龐大的圖書館尋尋覓覓,哪里有什么書、哪里有報刊、哪里哪里有閱讀室、哪里又有機房......
反正有大把的時光可以慢慢的看書,磨刀不誤砍柴工,所以對于整個圖書館的布局、圖書的分類的了解是很有必要的,日后想要閱讀什么書直接去就好,不必再到處找來找去。
之后的大學生活,幾位同學都開始沉迷游戲,有的甚至到畢業也沒有一起第二次去圖書館......
2. 讀好書一定要慢——我這幾年遇到的那些機遇
之所以讀書慢,也樂于慢,是因為當前的大環境可以給我一個“極端八卦”的機會。我總是慨嘆“Google + Wikipedia + English = Almost Everything”。看到作者提到某一作品或者另外一個他所敬佩的作者,馬上就可以查得到相關信息,一頭扎進去給它翻個底朝天才叫一個爽。
大學之前除了課本,基本沒讀過什么書,又因為比別人更容易分心,閱讀的速度一直很慢。尤其是在語文和英語兩門考試的時候,文章中的內容經常引人遐想,所以經常是最后才交卷。
但高考后,就沒有那么密集的考試,多出來大量的時間,所以,我很快發現慢點讀沒什么不好,精讀的很多優點:精讀讓我比大多數身邊的人接觸到了超級多來自全國乃至全球各地優秀的人,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財富...
除了中學時摘抄不懂的東西周末淺近網吧研究,大學前后的我還真沒有閑下來,陪伴高中的《高考金刊》掃清了很多高考時的困惑;通過《大學生雜志》中的一篇深圳大學生的創業團隊的文章直接參與到其中;通過《青年文摘》接觸到羅輯思維,認識了大量優秀的同學;通過《第一財經周刊》不止一次的提到笑來、沙沙他們幾年前做的knewone,com;通過優秀的羅友,接觸到當時還可以用比特幣支付的男人襪、接觸到趁早星球;又通過男人襪接觸knowone;又通過knewone了解和接觸到大量有趣的科技產品,大二那年閱讀了一定量的名著(懸疑小說、心理學、運動健身類書籍、甚至第一次讀紅樓);去年,通過羅友又接觸到了007不寫就出局,又因為開始寫作發現寫作的魅力又開始日更,我開始組建日更寫作社群了......
精讀就像大樹的根系和枝葉,在優質的文章、書籍中發現汲取養分并持續深挖,于此同時枝干和樹葉都變得更高更強壯更茂盛,只要感興趣就進一步深入下去,很大概率都是機會,未來還有非常多的想象空間。
這樣的方法不適用于考試,但對于興趣的廣度或許是我比很多人都容易分心,記得有一本到現在還沒讀完的書《分心不是我的錯》,盡管我經常也很享受分心,但也會帶來很多麻煩,在這里不細說了。
據說我們所在的時空只是無數種情況下的一種,那為何不去盡可能多的去嘗試和探索
對了,我還喜歡聽廣播,有機會再聊這個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