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患傷風、發熱后呈現哪些癥狀應及時送醫院呢?
1.高燒39.5℃以上。
2.孩子已不能喝水,或呈現驚厥。
3.孩子精力差,嗜睡或不易叫醒。
4.孩子呼吸時有喉喘鳴聲。
5.傷風后孩子呼吸加速(2個月以下的小嬰兒呼吸次數每分鐘≥60次,2個月至1歲的孩童每分鐘呼吸≥50次,1~4歲的孩童每分鐘呼吸≥40次),可能引發了輕度肺炎。
6.孩子呼吸加速并呈現上胸凹陷(指孩子吸氣時胸壁下部凹陷,這是因為肺部組織彈力差,吸氣吃力所致;若孩子吸氣時僅有肋間或鎖骨上方軟組織內陷,則不是胸凹陷)。有此特征闡明孩子已經呈現了較明顯的呼吸困難,可能是重度肺炎。
發燒是人體的國防系統和外來侵略的病原作戰的成果,發熱越高,闡明人體的反抗能力越強,但并不意味著疾病越嚴重。
三個月以下的嬰幼兒因為免疫功能尚沒有發育成熟,抵抗力不強,即使有嚴重的肺炎,也很少高熱。
常見的高熱例子即是幼兒急疹,這個疾病多發于6-9個月的嬰兒,體溫通常都在39度以上,高燒三天。但孩子的精力通常很好,72小時體溫的消退,顏面軀干呈現紅色皮疹,2-3天皮疹消失痊愈,幾乎沒有任何后遺癥。
同時發熱也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發燒能夠有效抑制病原菌的生長繁衍,減少對人體的損壞。大多數病原微生物最合適的生長溫度即是37度,溫度升高,病原繁衍能力會明顯降低。不要著急把體溫減至正常!
高熱也有其不好的一面,能夠導致機體代謝障礙和各系統功能紊亂,導致重要器官的損傷。因為小兒神經系統發育不行完善,尤其是5歲以下患兒在發熱時易發作驚厥,從而對大腦形成不一樣程度的損傷。
故對小兒發熱,尤其是高熱應及時予以退熱處理。
二、怎么運用退熱藥物
1、假如體溫低于38.5℃,精力旺盛,精力好,不需要運用退熱藥物。
2、假如體溫超越38.5℃,熱面容、煩躁、精力不好,就需要馬上給與退熱藥物。
3、當體溫超越39℃時,簡單誘發高熱導致的驚厥,必須馬上運用退熱藥物。
4、服用退熱藥,能夠選用挑選兩種不一樣成分的藥物,比如對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給孩子退熱時,能夠挑選兩種藥物替換運用。這樣不但減少每種藥物24小時內運用的次數,還能減少藥物的副作用。在運用對乙酰氨基酚后4小時可挑選布洛芬,運用布洛芬后6小時可挑選對乙酰氨基酚。當孩子服用一種藥物假如在5分鐘內呈現嘔吐,應當挑選另外一種藥物。
5、假如孩子不能耐受口服藥物,可挑選直腸內運用的栓劑。
6、即使藥物挑選正確,劑量也適當,但要想達到理想作用,還要讓孩子攝入足夠的液體,這樣才能確保機體通過散熱達到退熱的作用。7、關于高燒繼續不退的,能夠挑選溫水浴,這是當前普遍認為最佳的辦法。關于糞便干結的,還能夠通便清火,甚至給與溫鹽水灌腸降溫。
小孩發燒大多是病毒導致的,病程通常在3到5天,視小孩的身體狀況而定。身體素質好的3天左右就會好轉,身體素質不太好的需要一周時刻才能康復。
這時期會重復發燒,這是因為病毒在體內形成的,屬正常表象,家長不必過于著急,要保持鎮定。
家長太過嚴重會給幼兒形成壓力,不利于病情的康復。多給他喝水,最佳采取中藥醫治,用中藥進行清熱解毒,如小兒的雙黃連等清熱解毒制劑。
不要容易打點滴,那樣會損傷幼兒的血管,并且藥物還會殘留在幼兒的血管內。
退燒藥只能暫時緩解病情,只是起到退燒的作用,不處理根本問題。假如小兒發燒體溫不高時(38.5度以下,有發熱驚厥史的幼兒38度以下)能夠選用物理降溫,用40度左右的溫水擦拭幼兒的手心、腳心、腋窩、大腿根部,并用毛巾覆頭。
時期堅持服用中藥,多喝水。幼兒生病時期的飲食以易消化的食物為主,如面條、菜稀飯等,能夠吃雞蛋羹、豆腐,少吃肉類食物。喝牛奶時能夠往里對一部分水加以稀釋,讓幼兒更多的攝取水分,利于排毒。
寶寶發燒了,體溫計就起作用了,每個家庭都必須準備一個。市面上體溫計品種繁多,有傳統類的水銀體溫計,也有電子類的。它們究竟有哪些不一樣?你家寶寶適合哪個?
冰枕選用柔滑布料做枕套,里面裝有液體式、海綿式等特別材質的枕芯。冰枕降溫是常用的物理降溫方法之一。它利用局部的冰敷達到降低頭部溫度的作用。
世衛組織建議2個月內的嬰兒禁止運用任何退熱藥品。用什么方法降溫安全又有效呢?退熱貼的退熱功能主要是物理降溫,跟敷冰毛巾、枕冰袋等方法類似,但其運用起來更方便。
專為0—18個月嬰幼兒寶寶必備的喂藥工具。主要是針對這個年齡段寶寶喂藥過程發生掙扎、抗拒的行動形成藥液喂食過程的浪費和骯臟,彌補了匙羹喂藥的缺陷,借助喂藥器能夠把藥液送進寶寶的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