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體詩的種類與特點
--------------------------------------------------------------------------------
古體詩的種類與特點;見《唐詩三百首.》封二總結;關于古體詩的概念,在《近體詩的格律》一文開篇已經;由于古體詩不講究格律,因此有些同志誤認為古體詩好;古體詩的種類頗多,有五言古詩(簡稱“五古”)、七;1、五古;五言古詩,每句五字,句數不等,平仄不拘,押仄聲韻;例如:〔唐〕杜甫《羌村三首》(其一);崢嶸赤云西,日腳下平地;柴門鳥雀噪,歸客千里至;妻孥怪我在,驚定
--------------------------------------------------------------------------------
古體詩的種類與特點
關于古體詩的概念,在《近體詩的格律》一文開篇已經提到。在此再作簡要說明。我國古典詩歌分為古體詩、近體詩兩大類。古體詩又稱古風,近體詩又稱格律詩。這種分類方法是隨著格律詩的問世,發端于南北朝的齊梁時期,盛行于唐代,一直沿用至今。故唐代以前不合近體格律的詩,均被稱為古體詩;唐代以后仿古而作的不合近體格律的詩,也被稱為古體詩或“古風體”。
由于古體詩不講究格律,因此有些同志誤認為古體詩好學、好寫,其實問題并非如此簡單。近代知名文人王國維說:“散文易學而難工,韻文難學而易工;近體詩易學而難工,古體詩難學而易工;小令易學而難工,長調難學而易工。” 所以,我們對于古體詩的種類與特點應該有所了解。
古體詩的種類頗多,有五言古詩(簡稱“五古”)、七言古詩(簡稱“七古”)、雜言詩(通常歸入七古)、古絕、樂府詩、柏梁體、歌行體、入律古風等。下面分類舉例說明。
1、五古
五言古詩,每句五字,句數不等,平仄不拘,押仄聲韻、平聲韻均可,不講究對仗。后來人寫五古,為區別于格律詩,有意避開四句、八句,有意用仄聲韻和拗句的較為多見。五言古詩在章法結構上十分注重“起承轉合”,尤其是“起”;在表現手法上習慣通過對景致與人物表情地描寫以抒情。《歷代詩話詞話》中說:“五言古詩,或興起,或比起,或賦起。須要寓意深遠,托詞溫厚,反復優游,雍容不迫。或感古懷今,或懷人傷己,或瀟灑閑適。寫景要雅淡,推人心之至情,寫感慨之微意,悲歡含蓄而不傷,美刺婉曲而不露,要有《三百篇》之遺意方是。”
例如:〔唐〕杜甫《羌村三首》(其一)
崢嶸赤云西,日腳下平地。
柴門鳥雀噪,歸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驚定還拭淚。
世亂遭飄蕩,生還偶然遂。
鄰人滿墻頭,感嘆亦歔欷。
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
2、七古
七古,除了都是七字句外,在寫作技巧上也有自己的特點。《歷代詩話詞話》中說:“七言古詩,要鋪敘,要有開合,有風度,要迢遞險怪,雄俊鏗鏘,忌庸俗軟腐。須是波瀾開合,如江海之波,一波未平,一波復起。又如兵家之陣,方以為正,又復為奇,方以為奇,忽復是正。出入變化,不可紀極。”
例如:〔宋〕蘇軾《百步洪》(二首其一)
長洪斗落生跳波,輕舟南下如投梭;
水師絕叫鳧雁起,亂石一線爭磋磨。
有如兔走鷹隼落,駿馬下注千丈坡;
斷弦離柱箭脫手,飛電過隙珠翻荷。
四山眩轉風掠耳,但見流沫生千渦。
舠中得樂雖一快,何異水泊夸秋河。
我生乘化日夜逝,坐覺一念逾新羅。
紛紛爭奪醉夢里,豈信荊棘埋銅駝。
覺來俯仰失千劫,回視此水殊委蛇。
君看岸邊蒼石上,古來篙眼如蜂窩,
但應此心無所住,造物雖駛如吾何!
回船上馬各歸去,多言舝舝師所呵。
3、雜言詩
雜言詩是將長短句摻雜在一起,詩句字數少者僅一字,長者達九、十字以上,但三、
四、五、七字相間者較為多見。不過篇中多數句子還是七言,所以通常將雜言詩歸入七古。雜言詩由于句子的長短不受拘束,首先就給人一種奔放排奡的感覺。古代最擅長雜言詩的詩人是李白,他在詩中兼用散文的語法,更加令人感到這是與一般五七言古詩完全不同的一種詩體。
例如:〔唐〕李白《蜀道難》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問君西游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雕朱顏。連峯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相喧豗,砅崖轉石萬壑雷。其崄也若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絕句有古絕、律絕之分。古絕即不入律的絕句。不講平仄,不粘不對,平仄韻均可用。《詩詞格律》(王力編著)中說:“凡合于下面的兩種情況之一的,應該認為是古絕:(1)用仄韻;(2)不用律句的平仄,有時還不粘、不對。當然,有些古絕是兩種情況都具備的。” 古絕也有五言、七言兩種,但五言古絕比較常見,七言古絕比較少見。《歷代詩話詞話》中說:“絕句之法,要婉曲回環,刪蕪就簡,句絕而意不絕,多以第三句為主,而第四句發之。有實接,有虛接,承接之間,開與合相關,反與正相依,順與逆相應,一呼一吸,宮商自諧。大抵起承二句固難,然不過平直敘起為佳,從容承之為是。至如宛轉變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轉變得好,則第四句如順流之舟矣。”
例1:〔唐〕李白《床前明月光》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注:“疑是”句用“平仄仄仄平”,不合律句。“舉頭”句之平仄與上句不粘,“低頭”句之平仄與上句不對,所以是古絕。
例2:〔唐〕李紳《憫農(二首)》
(一)
春種一粒粟,秋成萬顆籽。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二)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注:“春種”句一連用了三個仄聲,“誰知”句一連用了五個平聲。
例3:〔宋〕范仲淹《江上漁者》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注:此詩用了四個律句,但是首聯兩句平仄不對仗,尾聯出句與上聯尾句平仄不粘,所以不合律絕規則。
例4:七言古絕〔唐〕杜甫《三絕句》(現選二首)
(一)
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殘一人出駱谷。
自說二女嚙臂時,回頭卻向秦云哭。
(二)
殿前兵馬雖驍雄,縱暴略與羌渾同。
聞道殺人漢水上,婦女多在官軍中。
注:第一首“惟殘”句用“平平仄平仄仄仄”,“自說”句用“仄仄仄仄仄仄平”,均不合律句;尾聯上句與首聯下句平仄不粘,而且尾句用了仄聲韻。第二首“縱暴”句用“仄仄仄仄平平平”,“婦女”句用“仄仄平仄平平平”,都不合律句;“殿前”句也不盡合。
5、樂府詩
“樂府”一詞始于西漢,漢惠帝始設“樂府令” (掌管音樂的官名),漢武帝時設樂府(管理音樂的官署),具體掌管朝會宴饗、道路游行時所用的音樂,兼采民間詩歌和樂曲。隨之,人們漸把樂府官署所采集、創作的樂歌稱為“樂府”;后來樂府成為一種詩體,稱“樂府詩”,用指魏晉至唐代可以入樂的詩歌和后人仿效樂府古題的作品。唐代以后文人摹擬樂府體寫成的古體詩雖也叫樂府,但已不再配樂。由于隋唐時代逐漸形成了新音樂,后來又產生了配新音樂的歌詞,叫做“詞”。在樂府衰微之后,詞產生之前的一個過渡時期,配新樂曲的歌辭即采用近體詩。像王維的《渭城曲》、李白的《清平調》,都是近體詩的形式。樂府詩形式靈活自由,可以歌唱,多“感于哀樂,緣事而作”。
例1:〔魏〕曹操《短歌行》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注:曹操的詩今存20多首,全是樂府詩。
例2:〔唐〕李白《將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邱生,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愿醒。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注:《將進酒》,又名《惜樽空》、《惜空樽酒》,系漢樂府《鼓吹饒歌》舊曲。李白此作是利用舊題。
柏梁體為七言詩,句句用韻,一韻到底。據說漢武帝建柏梁臺,與羣臣聯句賦詩,句句用韻,因此而得名。
例1:〔魏〕曹丕《燕歌行》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斷腸。慊慊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裳。援琴鳴弦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牽牛織女搖踵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例2:〔唐〕杜甫《飲中八仙歌》
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陽三斗始朝天,道逢麯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圣稱避賢。宗之瀟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7、歌行體;歌行體,又稱樂府歌行體;例如:〔清〕龔自珍《西郊落花歌》;西郊落花天下奇,古來但賦傷春詩,西郊車馬一朝盡,;8、入律古風;入律古風,多為七言,基本是律句或準律句(只管第二;例如:[唐]高適《燕歌行》;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旗逶迤碣石間;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
--------------------------------------------------------------------------------
天,皎如玉樹臨風前。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張旭三杯草圣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云煙。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談雄辯驚四筵。
7、歌行體
歌行體,又稱樂府歌行體。因漢魏以后的樂府詩題名為“歌”和“行”的頗多(“行”乃樂曲的意思),二者雖名稱不同,但無嚴格區別,故有“歌行一體”之說。歌行體多為七言,也有五言、雜言,可兼用長短句,形式自由、靈活、流暢,富于變化,也可歌唱。
例如:〔清〕龔自珍《西郊落花歌》
西郊落花天下奇,古來但賦傷春詩,西郊車馬一朝盡,定庵先生沽酒來賞之。先生探春人不覺,先生送春人又嗤,呼朋亦得三四子,出城失色人皆癡。如錢塘潮夜澎湃,如昆陽戰晨披靡,如八萬四千天女洗臉罷,齊向此地傾胭脂。奇龍怪鳳愛漂泊,琴高之鯉何反欲上天為?玉皇宮中空若洗,三百六十界無一青蛾眉。又如先生平生之憂患,恍惚怪誕百出難窮期。先生讀書盡三藏,最喜維摩卷里多清詞,又聞凈土落花深四寸,冥目觀想猶神馳。西方凈國未可到,下筆綺語何漓漓,安得樹有不盡之花更雨新好者,三百六十日常是落花時!
8、入律古風
入律古風,多為七言,基本是律句或準律句(只管第二字不管第四字),一般四句一換韻,平仄韻交替。
例如:[唐]高適《燕歌行》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旗逶迤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凌雜風雨。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衰,孤城落日鬬兵稀。
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后。
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
邊風飄飄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
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
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注:這首古風有很多律詩的特點:①篇中各句基本上都是律句,或準律句(即仄仄平平仄平仄)。②基本上依照粘對的規則,特別是出句和對句的平仄完全是對立的。③基本上四句一換韻,每段都像一首平韻絕句或仄韻絕句;其中有一韻是八句的,像仄韻律詩。④仄聲韻與平聲韻完全是交替的。⑤韻部完全依照韻書,不用通韻。⑥大量地運用對仗,而且多數是工對。
從以上對古體詩分類舉例中已可看出,古體和近體在句法、用韻、平仄、對仗上都有較大區別:
1、從句法上看:古體每句字數不定,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句子參差不齊的雜言都有,每首的句數也不定,少則四句,多則幾十句。而近體詩只有五言、七言兩種,律詩規定為八句,絕句規定為四句,多于八句的為排律,也叫長律。
2、從用韻上看:古體詩每首可用一個韻,也可以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韻,允許換韻;而近體詩每首只能用一個韻,即使是長達數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換韻。古體可以在偶數句押韻,也可以奇數句、偶數句都押韻;而近體只在偶數句押韻,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以平聲收尾則押韻,以仄聲收尾則不押韻;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余的奇數句都不能押韻。古體可用平聲韻,也可用仄聲韻;近體只用平聲韻hg仄起平收。古體詩的押韻,可以把鄰近韻部的韻,比如一東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一起通用,稱為通韻;但是近體詩的押韻,必須嚴格地只用同一韻部的字,即使這個韻部的字數很少(稱為窄韻),也不能參雜了其他韻部的字,唯獨首句押韻時可以借用鄰韻(因為首句本來可押可不押)。
3、從平仄上看:古體詩與近體詩的最大區別,是古體不講平仄,而近體講究平仄。唐以后,古體也有講究平仄的,不過未成規律,可以不管。
4、從對仗上看:古體詩的對仗是極端自由的。一般不講究對仗;如果有些地方用了對仗,也只是修辭上的需要,而不是格律上的要求。像杜甫《歲晏行》這樣一首長詩,竟沒有一處對仗;岑參《白雪歌》只用了一個對仗句,也還是寬對。古體詩的對仗和近體詩的對仗有下列三點不同:
①在近體詩中,同字不相對;古體詩則同字可以相對。如杜甫《石壕吏》:“老翁踰墻走,老婦出看門。”
②在近體詩中,對仗要求平仄相對;古體詩則不要求平仄相對。如白居易《傷宅》:“攀
枝摘櫻桃,帶花移牡丹。”
③在近體詩中對仗求其工,在古體詩中對仗求其拙。
通過以上比較可以看出,古體詩具有下列特點:一是字句不限。字數、句數多少、長短不拘。二是押韻自由。可用同一韻部,也可用鄰韻;平、仄韻均可用;上聲、去聲可通押(入聲不行);可一韻到底,也可中途換韻;偶數句、奇數句均可用韻;韻字可以重復。三是平仄不拘。可以用三平調、三仄尾;也可用拗句;鄰句不求粘對。四是對仗隨意。古體詩不講究對仗,如有對仗亦越拙越高古。上述四點可歸結為一句話,那就是古體詩不受近體詩格律的束縛。
關于古體詩的寫作特點,綜合前人論述,大致可歸結為以下幾點:
1、先立大意后下筆,體格句法求蒼古。《歷代詩話詞話》中說:“凡作古詩,體格、句法俱要蒼古,且先立大意,鋪敘既定,然后下筆,則文脈貫通,意無斷續,整然可觀。”
2、起承轉合細思量,章法結構用心苦。古體詩在章法結構上十分注重“起承轉合”。 “起”是起始、開端;
“承”是承接開端并加申述;
“轉”是轉折,從側面或反面加以闡述;
“合”是關合全文而結束。
一般情況下,古絕以“句”、其它古體詩多是以“偶句”為起承轉合的常式單位。要求:①“起”當筆勢突兀,力求振起全篇。講究“意在筆先”,塑造“鳳頭”,以求先聲奪人。②“承”可遵循“三路”,效達承上啟下。“承”的方式有總接、分承,明順、暗接等,但均需依據文中固有的景路、理路、情路(合稱“三路”),體察全詩之結構。“承”不僅在結構上起縫合傳遞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的鋪墊與蓄勢使得后面的“體物寫志”更有根基。③“轉”宜跌宕轉深,以望振人魂魄。古體詩的“轉”多用于古絕的第三句、八句詩的第五六兩句、樂府等歌行體的“過片”。“轉”是指詩詞結構上的跌宕和作者思路上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的轉換。“轉”不僅在章法上給人一種回環往復、搖曵多姿之感,更能引導讀者從中體認思路,進而品味出作者的情感和詩作的主旨。故成功的“轉”宜給人以陡然一驚之感,且須愈轉愈深,不僅有振人魂魄之效,而且能引人品味作品的詩意。④“合”當繞回宕開,以求寓意未盡。“合”是一首詩的收束句,它既可渾圓章法,更是作者感發意志、體物寫情、神光所聚的“詩眼”所在。合“或以動蕩見奇, 或以迷離稱俊”,“收句非繞回即宕開,其妙在言雖止而意未盡。”結句有明結、暗結兩種。明結是直接抒情、言志、闡理。如杜甫《聞官兵收河南河北》首句敘事點題,結句揚“青春作伴好還鄉”之樂,抒“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的驚喜之情。暗結是“以景結情”或稱以“攬物”結“關合之情”,即以景物來傳達、折射、暗示出作者的感情、寄托、抱負。如李益《汴河曲》的結句“風起楊花愁殺人”,就借隨風飄蕩、漫天飛舞的楊花,遙寄作者深沉的歷史感慨和對現實的感受。
3、用韻雖寬仍講究,平仄入聲不為伍。古體詩用韻有以下特點:
一是古體詩用韻較自由。古體詩既可通韻,也可一韻到底。例如:〔唐〕李白《古風五十九首》之十四:“胡關饒風沙,蕭索竟終古。木落秋草黃,登高望戎虜。??不見征戍兒,
豈知關山苦?李牧今不在,邊人飼豺虎。”全篇兩句一用韻,都是用的仄聲韻,且一韻到底(都是用的“上聲七麌”韻)。
二是古體詩通韻有寬限。上聲和去聲可以通韻,但是平聲和仄聲一般不能通韻,入聲字一般不能與其它各聲通韻。例如:〔唐〕白居易《傷宅》:“誰家起甲第,朱門大道邊?豐屋中櫛比,高墻外回環。??如何奉一身,直欲保千年?不見馬家宅,今作奉誠園?”全篇兩句一用韻,都是用的平聲韻。 再如:〔南宋〕陸游《醉歌》:“讀書三萬卷,仕宦皆束閣;學劍四十年,虜血未染鍔。??仰天少吐氣,餓死實差樂!壯心埋不朽,千載猶可作!”全篇都是用的入聲韻。
三是古體詩換韻無定規。古體詩既可一韻到底,也可中途換韻,而且可以換幾次韻;換韻的方式多種多樣:可以每兩句一換韻,四句一換韻,六句一換韻,也可以多到十幾句才換韻;可以連用兩個平聲韻,連用兩個仄聲韻,也可以平仄韻交替;換韻的第一句,一般總是押韻的。例如:〔唐〕岑參《白雪歌》:“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四是古體詩用韻漸寬泛。隨著漢字讀音的變化,古體詩的用韻在與時俱進。實際語音起了變化,押韻也就不再嚴格固守過時的韻書。中晚唐用韻已經稍寬,到了宋代以后,古風的用韻就更寬了。
4、為使兩體宜區別,有意多多用拗句。古體詩的平仄并沒有任何規定,但有些詩人在寫古體詩的時候,著意避免律句,于是無形中造成一種風氣,要讓古體詩盡可能和律詩的形式區別開來,且區別得越明顯越好。具體做法是盡可能的多用拗句。①從三字尾看,常見的拗句有以下的四種:“平平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仄。②從全句的平仄看,拗句的平仄不是交替的,而是相因的。如五字句的第二、四字都是仄聲,或都是平聲;七字句第二、四、六字都是仄聲,或都是平聲。以岑參的《白雪歌》為例,僅其前八句中合乎第一種情況的就有三句,合乎第二種情況的就有五句。杜甫的《歲晏行》全文只有兩個律句,其余都是拗句,而且九個平腳句的收口就有七句是三平調。
? ? 海棠社
得名于《紅樓夢》第三十七回“秋爽齋偶結海棠社”,創建于2016年10月,目前已經過專利注冊。
?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海棠社一直秉持這樣的宗旨,致力于為各位愛好古詩詞的詩友們提供最完善、最專業、最活躍的古詩詞線上平臺。
? 海棠社基于簡書、扎根網絡,至今歷210社有余,推出原創古詩詞超過5300首,詩詞原創率達到100%。同時,海棠社是集嚴謹性、專業性、趣味性、學習性為一體的多功能古詩詞交流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