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語文閱讀教學如何引導學生
這些年,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語文教材中安排了許多課內閱讀和課外自讀文章。對此,一些教師在這方面作了許多大膽的嘗試,力圖把閱讀教學引進課堂教學活動中,使學生在廣闊的知識背景下進行語文學習。這是一項有益的探索,也是語文教改的一個課題。怎樣做好這項工作呢?結合自己的教學,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激發學生閱讀興趣,介紹與課文有關知識
我們常常有這樣的感受,在教授新課文時,學生學起來感到吃力,教師教起來感到棘手。原因之一,就是教學結構呆板單一。對新課文的學習,要注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只有把學生置于廣泛的閱讀背景下,溝通已有知識與課文新知識相應的聯系,把閱讀與課內學習結合在一起,學生才能化難為易,興趣盎然。例如,閱讀劇本《高山下的花環》(節選),首先由教師介紹課文的寫作背景、創作動機和緣由、內容梗概等,讓學生知道這部作品描寫的是一個連隊參加1979年對越自衛還擊的故事,通過對人民子弟兵梁三喜、靳開來、趙蒙生等人的生動刻畫,歌頌了軍隊與人民之聞血肉相連的情感和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然后交給學生初讀,讓他們發現自己的疑難所在,加以解答。這樣,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接著,指導學生進行閱讀。閱讀時,老師要了解學生閱讀程度,可針對一些具體問題進行檢查,方法有:
1、收看部分學生的讀書筆記;
2、口頭或書面對學生弄不懂的問題進行解答;
3、訓練學生用好《指學 叢書》,指導學去思考。
? ? 通過閱讀,學生對整篇課文已大體有所了解。但這只是閱讀教學的第一步。這時,教師不必急于講解。
二、啟發學生進行思維,設疑讓學生思考
? ? 教師一般比較注重學生的閱讀過程,而很少注意學生閱讀中的思考,這就不能圓滿達到閱讀的目的。因此,要讓學生理解和弄清文章的內容,還必須進一步耐心引導,讓學生打開思路,深入思考。啟發學生思維的方法有:
1、提出疑難進行討論,拓寬思路,把思考引向深入;
2、啟發學生聯想,允許各抒己見,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
3、不急于下結論,通過比較讓學生來證實自己的結論正確與否。
? ? 這樣,學生增強了信心,通過展開聯想,積極進行思考,并且大膽提問,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并且獲得了新的知識。如對《牛郎織女》閱讀時,個別學生會問:‘’牛郎為什么不游過天河去呢‘’?一些學生回答:“牛郎不會游泳‘’。閱讀《天上的街市》,個別學生會問:‘’天上也有城市和大街嗎‘’?這些不足為怪,作為學生,由于他們的年齡特點,難免會提出些天真幼稚的問題,老師應該贊揚他們這種積極思考的精神,同時讓別的學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引起爭論。達到訓練學生思維的目的。任何思維都是從提出問題開始,以解決問題而告終的。可見設置疑難對培養學生的思維,開發學生的智力有著直接的積極的作用。因為有了‘’疑”就必須去“解”,教師善于設疑,啟發和誘導,就可以活躍學生思維,調動學生積極思考,開拓學生的思維活動能力。
三、培養學生綜合歸納能力,有針對性地完成適量訓練
? ? 綜合歸納,形成有規律性的知識,是閱讀教學中重要的一環,大量紛繁復雜的材料,零散的點滴知識,只有把它編入有綱有目的知識網絡里,歸納到合理的知識結構中,才能真正理解和牢固掌握。例如,閱讀《香山紅葉》,可讓學生回想前面學過的《春》、《濟南的冬天》、《海濱仲夏夜》三篇散文,引導學生分析比較這四篇具有共性而又各具特色的散文,得到散文都有一條明晰的主線貫穿始終,這就是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點,從中學到一些規律性知識。又如分析閱讀《論各盡所能》一文首尾呼應的作用,使學生通過綜合歸納其他首尾呼應的課文,得出一個規律,凡首尾呼應,作用有二:一是在結構上使文章嚴謹,突出中心;二是在內容上強調中心事件的意義。這樣,學生的知識就得到了鞏固。學生最大的特點是善于思考,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他們不滿足于自己局限在教科書的小天地之中,而樂于在弄懂教材,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涉獵更多的知識。為此,讓學生養成綜合歸納的能力,可以幫助他們提高閱讀能力,加深知識條理化。為了進一步加深印象多鞏固閱讀效果,教師可以根據教學要求有針對性地學生進行一定數量的訓練。如可根據課文內容特點讓學生復述,以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也可讓學生分析一二個實際問題來訓練學生的分析判斷能力,還可讓學生概括文章中心和寫作特點來培養學生的綜合歸納能力等。
? ? 總的說來,語文閱讀教學要立足于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引導好學生進行有計劃、有目的、有步驟的閱讀訓練,這是當前語文教學中一個有待進一步探討的問題,愿廣大教師都來嘗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