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乃中山靖王之后”,相信很多喜歡三國的朋友對這句話都不陌生。
在三國中這句話相當(dāng)于劉備的“金字招牌”,他用這種自報家門的方式,來表明自己皇親的身份,以彰顯自己匡扶漢室的政治正確。
可中山靖王何許人也,既然是打招牌,他為何不干脆自稱漢高祖劉邦的后人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無他:“夠穩(wěn)”。
首先中山靖王劉勝作為漢景帝第九子,他的領(lǐng)地大致位于今河北省中西部地區(qū),屬于農(nóng)耕時代的富庶之地,在公元2世紀官方統(tǒng)計的數(shù)據(jù)中顯示中山國有人口668080人,其人口位列諸侯國第二,所領(lǐng)縣數(shù)位列諸侯國第三名。
這一切都表明,中山國在漢朝時期并不像我們想象中那么沒有存在感,劉備以他的后裔身份自居足夠定性為皇親,且據(jù)《史記》記載劉勝有“子枝屬百二十馀人”,這樣龐大的家族,經(jīng)過上百年的發(fā)展,子孫只會越來越多,因而哪怕皇宮收錄的信息上查不到劉備宗親的身份,劉備也完全可以說得過去。
但這里還有個很有意思的點,以中山王劉勝所處的時代來看,他剛好經(jīng)歷了漢景帝時期的吳楚七國之亂和漢武帝時期的“推恩令”削藩事件,身處時代的浪潮中,子孫數(shù)量如此之多的中山王劉勝又是如何應(yīng)對漢武帝強勢的推恩令的呢?
從某種角度上來講,了解了劉勝家那點事,也就了解了漢初君王和諸侯之間的矛盾根源,以及推恩令能夠成功的政治邏輯。
一、削藩如何成了漢初幾位君王的心頭的頭等大事?
漢初劉邦依托幾大異姓諸侯王的力量建立了漢王朝,作為諸侯同盟首領(lǐng)的劉邦理所當(dāng)然被推舉為了皇帝。
雖然名義上劉邦是最高統(tǒng)治者,但是實際上,劉邦的影響力僅僅局限于自己直接管轄的領(lǐng)地內(nèi),在幾大異姓諸侯王的領(lǐng)地內(nèi),他們在行政、經(jīng)濟和軍事上都有高度自治權(quán),只要諸侯王不愿意,劉邦的命令在他們管轄的領(lǐng)地內(nèi)很難通行,這無疑從事實上將幾大諸侯王割裂出了漢王朝的管轄范圍。
項羽還在世的時候,大家有一個共同的敵人,還能團結(jié)在一起,但如今項羽已敗,這所謂的同盟關(guān)系就顯得不是那么牢靠了,畢竟蛋糕就這么大,如果有誰想要分到更多的利益就只能從劉邦的盤子里去搶。
以劉邦當(dāng)時五十幾歲的年紀來看,他不得不考慮這個殘酷的現(xiàn)實:等他去世之后,這些實力強大的“盟友”會不會乖乖聽他繼承人的話?他打下的江山還姓“劉”嗎?
劉邦從來不是一個安于接受命運安排的人,所以,在他生命的最后幾年,他將屠刀引向了自己曾經(jīng)的盟友,他要建立一個由“劉姓諸侯們”管理的大漢王朝。
劉邦成功了,但效果卻并不像劉邦想象中那么美好,他忽略了在利益的驅(qū)使下,所謂的血緣羈絆并不牢靠,他所建立的平衡到了漢文帝時期便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裂痕。
到了漢景帝時期,更是直接爆發(fā)了吳楚七國之亂。
隨著諸侯與漢王朝的矛盾激化,漢初的幾位君王不得不考慮“如何削藩”的問題。
二、為啥“推恩令”被譽為千古第一陽謀?
大家都知道“推恩令”是怪才主父偃提出來的,但削藩計劃卻并不是他開的頭,在他之前,賈誼、晁錯都曾經(jīng)提出過自己的“削藩”計劃。
只是相比較于主父偃的環(huán)境而言,賈誼雖然也是建議漢文帝將諸侯的領(lǐng)地分割給子孫以此達到將大國分割為小國的目的,但無論是以當(dāng)時諸侯的實力,還是賈誼本人的能力都難以將這個計劃推行下去,而晁錯本人又過于強硬,他認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以致于直接引起了諸侯的武力反抗。
晁錯和賈誼的失敗并不是偶然,他們雖然看到了諸侯與中央矛盾激化可能帶來的危機,卻忽略了當(dāng)時特殊時代背景下,君臣對分封制度的認同感。
對于漢文帝而言,他雖然對淮南王、濟北王謀逆不滿,但是他是一個極重感情的人,即便諸侯犯罪他也只是針對主犯定罪,漢文帝本人從心里不認為諸侯是威脅,因而他并未重視賈誼提出的大范圍削藩的建議。
到了漢景帝時期,漢景帝本人倒是對削藩很有興趣,但經(jīng)過這么多年的發(fā)展,諸侯們也累積起了足以威脅到中央的力量,哪怕其中有人原本并無反意,在他們看到漢景帝想收回自己手里的蛋糕時,他們內(nèi)心未必認可漢景帝的做法,晁錯在這種背景下推出強勢的削藩計劃,無疑是將所有諸侯直接推向了漢景帝的對立面。
吳楚七國之亂,就是這種矛盾激化后具現(xiàn)出來的結(jié)果。
最后漢景帝在付出不小的代價后,打贏了這場王權(quán)保衛(wèi)戰(zhàn),其中作為失敗方的諸侯們勢力雖然得到了極大削弱,但作為勝利者的漢景帝也不愿進一步激怒剩下的諸侯們,削藩一事也就不了了之。
到了漢武帝的時候,強大一點的諸侯們勢力還能達到“或連城數(shù)十,地方千里,緩則驕奢易為淫亂,急則阻其強而合從以逆京師”的程度。
從晁錯和賈誼二人的失敗我們可以看出,在漢初的政治格局中,諸侯們之間已經(jīng)實際上形成了獨立于中央行政體系之外的政治聯(lián)盟,所以當(dāng)他們提出削藩的計劃之時,諸侯們才會聯(lián)合起來給中央施壓——對諸侯們而言,這不過是維護自己的利益,有什么錯呢?
在這種環(huán)境下,沒有諸侯支持的君王其實是一個被孤立的個體,他在面對擰在一起的諸侯勢力的時候,自然要重視這股阻力。
漢武帝和主父偃在應(yīng)對這個局面的時候,拋開晁錯武力解決問題的辦法,理智地選擇了“親情牌”:
在原有的宗法制度下,嫡長子繼承一切,旁系要生存只能看嫡長子的臉色,而嫡長子作為既得利益者,自然不可能背叛自己的父親去選擇要拿走他手里蛋糕的“皇帝”。
面對這一情況,主父偃在賈誼理念的基礎(chǔ)上做出調(diào)整,他告訴漢武帝“今諸侯子弟或十?dāng)?shù),而適嗣代立,余雖骨肉,無尺寸之地封,則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削而稍弱矣。”
漢武帝也很懂主父偃的意思,他讓御史下旨給諸侯們:“如果諸侯們有想把恩惠分給自己私親,分封子弟城邑的,可以填個表上來,我給他們冊封爵位。”
畢竟是血親,在推恩令之前,父親給小兒子分點領(lǐng)地養(yǎng)家也是常有的事情,漢武帝此舉看似沒啥區(qū)別,分不分還是全靠諸侯個人,其實這個賜爵位大有深意。
我們這樣來看,原本父親分的領(lǐng)地小兒子雖然也能用,但是小兒子只有使用權(quán),領(lǐng)地實際上還是屬于嫡長子。分封爵位后就大不一樣了,漢武帝此舉等于是賦予了小兒子和嫡長子平等的實際所屬權(quán),換句話說漢武帝這是從事實上給諸侯兩個兒子分家了,諸侯分封給幾個兒子,也就相當(dāng)于把自己領(lǐng)地分割成幾份了。
這樣一來,哪怕小兒子去世了,他分到的領(lǐng)地也是繼續(xù)分給他兒子,而不能像以前一樣被嫡長子收回了。
可以預(yù)見,這手充滿溫情的“親情牌”下去,剛開始可能看不出啥效果,但一旦諸侯和漢武帝之間再發(fā)生矛盾,諸侯之間就不可能再團結(jié)在一起了,那些剛剛分到家產(chǎn)的旁系諸侯子弟一定會首先站出來反駁自己的親人,以維護這來之不易的財產(chǎn)。
據(jù)記載,漢武帝在位期間分封諸侯子弟178人,諸如“齊國分為七,趙分為六,梁分為五,淮南分三,及天子支庶為王,王子支庶為侯”,在這套組合拳之下,諸侯們再難對中央造成威脅。
不得不說漢武帝這手分割聯(lián)合玩得相當(dāng)漂亮,這也是為何推恩令堂皇陽謀,卻能兵不血刃解決漢初一大麻煩的主要原因。
三、劉勝家族的命運見證了推恩令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巨大作用。
在時代的大勢中,劉勝其實是一個很沒有存在感的人,很多人對他的了解僅限于劉備那句“中山靖王”之后。
即便是了解過他生平的人,大概也會被史書上那句“勝為人樂酒好內(nèi),有子枝屬百二十馀人”所迷惑,以為他就是個只知道吃喝玩樂的公子哥。(《史記·卷五十九·五宗世家第二十九》)
其實,若是放到他所處的背景去看,會發(fā)現(xiàn)劉勝是一個很精明的人。
劉勝被封為中山王那年,剛好就爆發(fā)了吳楚七國之亂,這件事給劉勝造成了極大的影響,他意識到了諸侯和中央之間的矛盾已經(jīng)到了不可磨合的地步,所以劉勝沒有像別的諸侯那樣勤于政事,發(fā)展自己的勢力,反倒沉迷聲樂、縱情歌舞,他曾對自己同母兄趙敬肅王劉彭祖這樣說道:“兄長為王,不要代替官吏治理政事,為王者,應(yīng)該每天聽音樂、賞舞蹈,看美女。”
劉勝很清楚漢景帝、漢武帝的性格,他知道這兩位君王喜歡的“為君分憂”并不是要他勵精圖治、發(fā)展勢力,所以,劉勝便用放縱自我的方式告訴君主:自己沒有野心,只是喜歡享受生活。
有別于那些因為“驕奢淫亂”激怒天子的諸侯,劉勝很能把握住分寸,他雖好色卻不淫亂、他好酒肉卻不驕奢,他的所作所為一切都保持在皇帝能夠容忍的程度內(nèi),除了把自己打造成花花公子形象外,他不養(yǎng)私兵、不干涉朝政,即便是諫言,也是利用自己的文學(xué)造詣用溫柔的語氣站在君王的角度去提出建議。
劉勝很懂得“安全”的生存之道,作為一名諸侯,他始終把自己放置在皇權(quán)這一邊,皇帝有什么政策,劉勝一定會積極響應(yīng),這就是為啥景帝十三王中,劉勝是少有能夠平平安安度過一生的人。
劉勝的生平毫不起眼,但并不代表他平庸,相反,這是一個很能把握局勢的人。在漢武帝推出推恩令不久,他便響應(yīng)漢武帝的號召,先后主動請求推恩20個子孫,冊封他們?yōu)橥踝雍睢?/p>
按照漢武帝的旨意,這種“推恩”并不是強迫的,如果劉勝不樂意,完全沒必要冊封這么多子嗣來削弱自己的力量,而他偏偏這么做了,這恰好證明劉勝是個很識時務(wù)的人,他了解皇帝的真實想法,懂得如何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
【征和二年,劉勝后裔中還有個澎侯劉屈氂因巫蠱之案被殺】
不過,相比起劉勝的結(jié)局,他的后人顯然沒有學(xué)到他的精明,在劉勝去世一年后,也就是公元前112年,他就有11個后人被漢武帝以所獻助祭的“酎金”成色不好或斤兩不足為由,給罷免了爵位。(《史記·平準(zhǔn)書》:“至酎,少府省金,而列侯坐酎金失侯者百馀人。”)
酎金奪爵事件是漢武帝推恩令削藩事件的后續(xù),他所冊封的178名諸侯,在這件事中就有共106人被取消爵位,這些王子侯爵所對應(yīng)的封地最后自然是收歸國有,以達成漢武帝削弱諸侯加強中央集權(quán)的目的。
文/腦洞趣味歷史
感謝大家的閱讀,祝朋友們身體健康,家庭和睦,心想事成,萬事如意,覺得文章好的朋友們,記得給文章點個贊,關(guān)注一下,每天都會給您帶來好文章
#我在頭條搞創(chuàng)作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