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這樣細細地聽……
【俄國】茨維塔耶娃
飛 白 譯
像這樣細細地聽,如河口
凝神傾聽自己的源頭。
像這樣深深地嗅,嗅一朵
小花,直到知覺化為烏有。
像這樣,在蔚藍的空氣里
溶進了無底的渴望。
像這樣,在床單的蔚藍里
孩子遙望記憶的遠方。
像這樣,蓮花般的少年
默默體驗血的溫泉。
……就像這樣,與愛情相戀,
就像這樣,落入深淵。
關于茨維塔耶娃,你一定讀過她的《我想和你一起生活》的全詩,或是其中的兩三句:
我想和你一起生活
在某個小鎮(zhèn),
共享無盡的黃昏
和綿綿不絕的鐘聲。
......
瑪麗娜·茨維塔耶娃是—個滿腔激情而異常敏感的詩人,她從小能詩,十八歲就出版了第一部詩集《黃昏的紀念冊》,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帕斯捷爾納克說:“她一開始就是—個成熟的詩人。”
由于人生閱歷和心理氣質(zhì)的原因,女詩人對生活感悟極深。
這首《像這樣細細地聽……》似乎在向我們發(fā)出輕輕的呼喚,教我們?nèi)A聽生命,體驗人生。
詩的第—節(jié)寫到了聽覺和嗅覺這種身體感覺對體驗生命的重要,“細細地聽”,聽到發(fā)現(xiàn)自己的“源頭”,“深深地嗅”,嗅到對生命的沉迷狀態(tài)。接下來一節(jié),“蔚藍”一詞準確表現(xiàn)了人們對人生的遐想,它是天空的純潔的顏色,引發(fā)人們無限渴望。最后—個詩節(jié),詩人筆鋒轉(zhuǎn)到了一個生活中至關重要的體驗對象——愛情,她既寫到了愛情的美好,也寫到了要體驗愛情的美好就必須生命的投入。
對于茨維塔耶娃來說,詩歌延續(xù)了她的生命。
她與帕斯捷爾納克、里爾克之間短暫而不朽的書信,腳注了絕對孤獨時那些漫無目卻又無法抑制的的幻想,柏拉圖式的情感,最終化為精神的皈依。
作為交談的核心的她,她的熱情曾令另外兩個作家感到了壓迫,直到交談被勒令終止,也絲毫沒有減弱。當然,這終止是被動的,死亡的親自參與令這場三方戀情戛然謝幕。
里爾克的死在一段時間內(nèi)成為她揮之不去的魔咒,我們從文字間已經(jīng)難以百分百地體察出她那時的心境。在里爾克死后翌年,她發(fā)表了《你的死》,用來紀念這位文學的導師朋友,依舊濃烈的熱情,是她對于死亡的意志跨越。但她沒有帕斯捷爾納克那般幸運,活著時,就成了不朽。
她后來的死,不帶一絲殊榮。
懷念是可以免去的,且必須是免去的,因為生命的光澤還在,人生的疾苦無需作為文章素材,時光的浩瀚留下的只有態(tài)度——即對生命本質(zhì)的摯愛與追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