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本書
《精進2》就是一本修煉洞察力的手冊。在這本書里,作者分析了大量高手的思考方式,并且告訴你,應該怎么養成這種思考方式。
核心內容
所謂洞察力,比如敏銳、深度、細膩,它們的本質,都是一種發現事物核心矛盾的能力。那應該怎么培養自己的洞察力呢?方法有三種,分別是陌生化觀察,片面的深入觀察,和模塊化觀察。
前言
這本書說了一個每個人都能用得上的能力:怎么提高你的洞察力?把這個問題展開,就是怎么在尋常的事物中,發現那些別人發現不了的問題、智慧和機遇?
在我們身邊,你總能發現一些人,他們洞察力特別強,總能在尋常的事物中,發現一些不尋常。就拿我自己來說,我以前做過紀錄片。我發現,優秀的導演,都有一雙特別敏銳的眼睛。比如,吃魚,你看,這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小事吧。在中國的北方,每年冬天,都會開展大范圍的冬捕,捕到的魚都特別大,然后拿到市場上去賣。我們肯定會想,當然要買大魚了。但是,敏銳的人就會琢磨,為什么全是大魚?小魚去哪了?當地人是怎么做到,只抓大魚,不抓小魚的?順著這個問題,你就會發現,原來,是漁民故意把漁網織得特別稀疏,網眼大,這樣小魚就被人為的漏掉了。
那么,漁民為什么這么做?是因為他們懂得和自然的相處之道,這個原則叫獵殺不絕。這樣小魚來年才能長成大魚,源源不斷。順著吃魚這件小事,假如你一步步深入發問,不僅收獲了漁民的捕獵智慧,還能收獲一個絕佳的紀錄片題材。當然,你可能也聽出來了,這個冬捕的故事,其實就來自一部非常優秀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
其實,這種洞察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學到的,而是長年累月練出來的。而這本書,就是一本修煉手冊。方法得當,你就能更快的掌握這種,平淡之中見神奇的洞察力。
借用法國大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也就是寫《追憶逝水年華》那個人的一句名言:真正的發現之旅,并不是發現新的風景,而是尋得新的眼睛。這本書的目的,就是給你一套方法,幫你修煉出這雙新的眼睛。
這本書的作者,是浙江大學的心理學博士,采銅。他的上一部作品,叫《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是2016年出版的,銷量上百萬。這回的《精進2》是對上一部作品的延伸和升級。在這本書里,作者分析了大量高手的思考方式,并且告訴你,應該怎么養成這種思考方式。
接下來,我將分成兩部分,為你解讀這本書。第一部分,在鍛煉一個能力之前,我們總得先知道,這到底是一種怎樣的能力?所以這部分我們說說,到底什么叫洞察力?第二部分,我們再說說,應該怎么培養自己的洞察力?
第一部分
首先,第一部分,我們說說,到底什么叫洞察力?所謂的敏銳,所謂的平淡之中見神奇,把這些籠統的描述在邏輯層面拆分之后,它們到底是一種怎樣的能力?了解這個能力的具體作用過程,你就已經往這個能力,邁進了一大步。
其實,所謂洞察力,比如敏銳、深度、細膩,它們的本質,都是一種發現事物核心矛盾的能力。什么意思?我們身邊的每個東西,你都可以把它當成是,針對某個矛盾的,一系列解決方案的集合。注意,這里說的是矛盾,而不是問題。這兩者有很大的區別。問題是一個單一的,待解決的事件。而矛盾是一組,互相制約的問題的集合。
這么說可能有點籠統。咱們說幾個具體的例子,看看二者的區別。首先,什么叫問題?比如一艘船,是航海問題的解決方案。再比如,我們平時吃的罐頭,是食物保存問題的解決方案。組建一個團隊,是提高工作效率問題的解決方案。
你看,這是問題,它對應的目的是單一的。它的解決方案,看起來也是明確的。聽到這,你可能會覺得,做到這一步,似乎并不難。沒錯,確實不難。真正難的,是更進一步,發現矛盾。也就是,把這些問題拆解,發現它們內部的那個自相矛盾的問題集合,這才是屬于高手的洞察力。
比如造船,把航海這個問題分解,你就會發現一組自相矛盾的問題集合:怎么才能在增加穩定性的前提下,讓船身的阻力更小。你看,矛盾出現了吧。因為要想增加穩定性,最直接的辦法是把船身變寬。但船身變寬,又勢必會增加阻力。穩定性和減少阻力,這就是一組矛盾。再比如罐頭,你不僅要讓它更密封、更結實,而且還必須得讓它容易打開,你看,密封結實和容易開啟,這又是一組矛盾。再比如組建團隊,增加人手是為了提高效率,但人多了,就意味著要增加溝通成本,又會降低效率。你看,增加人手和減少溝通成本,這也是一組矛盾。再比如,前面說的捕魚,我們通常認為,它要解決的問題,無非就是捕到更多的魚。但仔細觀察之后,你會發現其實不是,它的核心矛盾是,怎么在既捕到盡可能多的魚的前提下,又確保不把魚捕絕,來年還能繼續有魚可捕。拿捏這個細水長流的分寸是最難的。
你看,只要把問題一步步分解,拆分到最底層,你就能發現,每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它的內部其實都是一組自相矛盾的問題的集合。這個矛盾就體現在,一個大問題,包含著問題一、問題二、問題三等等子問題。而一個子問題的解決方案,又會加劇其它子問題。所謂洞察力,就是找到這個矛盾集合。
說到這,你可能會說,找到矛盾,并不意味著你能找到解決方案。換句話說,這個洞察力,有可能換不來一個明確的結果。那你要它還有什么用?沒錯,即使找到矛盾,并不意味著你一定能找到解決方案。但是,找到矛盾,本身就是一種收獲。因為這些矛盾,往往是通向一個事物中隱藏的,最核心、最根本、最高級的智慧的線索。就像面對一個搜索引擎,你輸入的關鍵詞質量越高,你搜索到的信息,質量也就越高。掌握核心矛盾,就等于找到高級線索。
換句話說,高手和普通人的區別就在于,他們能把一個復雜問題,還原到它最核心的矛盾層面。雖然你未必能找到解決方案,但是,到這一步,你已經掌握了一個,通往更高級的智慧的線索。解決這些矛盾的智慧,才是一個事物中隱藏的,最寶貴的智慧。
我們總說要向高手學習。到底學什么?其實就是解決矛盾的智慧。要想掌握這個智慧,你總得先知道,這個高手解決的核心矛盾到底是什么?
比如老干媽辣椒醬。你向她學什么?很多人肯定會想,老干媽的優勢是味道好,要學當然學配方。但是,人家的配方,早就明明白白寫在包裝上了。無非就是辣椒、菜籽油、花生之類的。為什么沒人能復制出第二個老干媽?所以,優勢肯定不是配方。那會不會是特殊的工藝呢?但是,假如她的優勢是工藝,那么當你幾十年如一日,采取同一套工藝,又有這么多工人接觸,你怎么能保證它不外泄呢?你看,到這一步,你會發現,原來老干媽這個產品,它最厲害的地方,不是配方,也不是工藝。而是怎么在幾十年的時間里,在配料固定,工藝不變,并且有大量工人接觸它的前提下,保證這套工藝不外泄。
你看,這就是為什么很多人的成功難以復制,是因為其他人根本就沒有找到,導致這個成功的優勢到底是什么。而要想找到這個優勢,你首先得找到人家要解決的核心矛盾。換句話說,要想找對答案,你首先得問對問題。
文學家蕭伯納曾經說過,對每一個復雜問題,都有一個簡單的錯誤答案。而高手要做的,就是找到復雜問題中隱藏的核心矛盾,把它解決掉。
好,以上就是第一部分內容。到底什么叫洞察力?說了這么多之后,我們可以給洞察力一個更清晰的定義了。洞察力,就是發現事物中隱藏的,核心矛盾的能力。找到核心矛盾,你就找到了更高級的智慧線索。
第二部分
但是,這畢竟是一種能力,不是一個單純的知識。這就意味著,你沒法通過看書、向高手請教,或者上網查信息來直接獲得這個能力,你必須得勤加練習。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就說說,應該怎么鍛煉自己的洞察力?練習的方法有很多。作者也在書里說了不少。我從中為你挑選了三種最容易掌握,效率更高,也是作者本人比較推崇的方法。
第一個方法,是一句口訣:一回熟,二回生。注意,不是咱們常說的,一回生,二回熟,而是反過來。一回熟,二回生。也就是,把一個熟悉的東西陌生化,當作一個全新的東西。這個方法的目的是,幫你發現那些被忽視的信息。
以往我們可能會覺得,我們之所做不到深入觀察,是因為對事物的觀察不夠多。但是,作者認為,并不是。真正阻礙你深入了解的,不是觀察不足,而是視而不見。比如在小說《福爾摩斯》里,福爾摩斯第一次見華生,問了一個問題,說你每天走的那個樓梯,一共有多少臺階?這個問題一下就把華生問住了。那么,這種視而不見是怎么產生的呢?不是因為你對這個東西太陌生,恰恰相反,是因為太熟悉,以至于你把它當成了生活中的背景,不會去特別關注。
那么,怎么才能改變這種視而不見呢?顯然,你要想深入了解一個東西,首先得激發自己的好奇心。怎么激發?很明顯,就是把它當成一個陌生的東西。很多高手,就經常用這個方法,來訓練自己的觀察力。
比如,美國的暢銷雜志《紐約客》,有一位資深的封面設計師,叫尼曼。他有一個習慣,就是在閑暇時,隨便挑一個最常見的物品,一直盯著它看。盯著看的目的,就是要把這個東西,從它的實際用途中解放出來。假如筷子不是用來吃飯,假如筆不是用來寫字,假如不把 iPad 當成電腦,這些日常的東西,還有沒有別的用途?按照這個方式思考,尼曼做出了很多有趣的設計。這些日常用品,都成了他手中的設計元素。
當我們把一個東西,從它的實際功能中解放出來,很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再比如,著名的 3M 公司,這是一個跨國綜合企業,業務很多。其中一個業務,是生產膠水。按照我們通常的設想,膠水是用來粘東西的,當然要越粘越好。科研團隊也奔著這個目標努力。但是,其中一個科研人員,偏偏要反其道而行之,他非要研究一種,粘性很弱的膠水。而且最后還真研究出來了。當然,公司高層肯定不買賬,這個發明就被擱置了。
但是沒過多久,就有人偶然發現,這個粘性很弱的膠水,其實有一個獨特的用途,就是它可以用來粘紙。你看,很多人都習慣把便簽紙粘在書上,或者墻上。但是,膠水的粘性太強,粘上就撕不下來,或者很容易把書撕壞。這時,粘性弱的膠水就派上用場了。因為粘性弱,它可以輕易撕下來,不會造成破壞,而且還能反復粘貼。后來,3M 公司用這種膠水,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批,自帶粘性的便簽紙,賺了一大筆。
你看,一旦我們把一個東西從原本的功能上解放出來,就會發現,它有很多你意想不到的用途。而機會,往往就隱藏在這些意想不到當中。換句話說,很多我們熟悉的東西,它們就像日常生活中的擺設,是生活背景,你以為自己很了解它們。但其實,它們在我們的頭腦里是灰暗的,因為太常見,我們反而不關注。而點亮這些灰暗地帶的方法之一, 就是把這些熟悉的東西陌生化。好,這是作者給我們提供的第一個鍛煉洞察力的方法。
第二個方法,叫片面的深入觀察。也就是,一個事物有很多面,每次只觀察其中的一個片面,但是一定要深入。那么,這么做到底有什么用呢?咱們看一個具體的例子。
比如,讓你觀察一支鉛筆,你能從中發現什么?假如你籠統的看上一眼,估計看不出什么玄機。但是,假如每次你只觀察其中的某一個方面,就會獲得一些啟發。比如只觀察材質,你會發現,鉛筆的主要材料,只有作為筆芯的石墨和外面那層木頭。為什么要這么設計?因為石墨很脆,必須在外面包個保護層。好,這是材質。
然后,咱們再看工藝。你會發現,鉛筆的造型是,筆芯位于筆桿的正中間。這就出現矛盾了。要知道,石墨很脆,怎么才能把這根細細的筆芯插到木頭里呢?你看,用強韌的木頭保護脆弱的筆芯,和把脆弱的筆芯插進強韌的木頭,這就是一組矛盾。怎么解決呢?這就需要你再進一步觀察。這回,你只觀察鉛筆的橫截面。你會發現,橫截面的木頭,是兩種顏色,就像兩塊木頭拼在一起。這時,再深入想想,你很快就會明白,原來鉛筆的工藝,不是把筆芯插進完整的木頭里。而是先把筆芯平鋪到半塊木頭里,然后再像蓋蓋子一樣,把剩下的半塊筆身蓋上。你看,通過仔細觀察鉛筆,我們就完成了一組知識的小范圍融合。
當然,作者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讓你搞明白鉛筆是怎么回事。而是想借這個例子說明,我們應該建立一種,思考的有序性。以往我們看東西,總習慣把所有維度的信息,一股腦的全裝進來。但是,每個維度,都不深入。而高手看東西,一次只看一面,但是看得深入。而不是把雜亂無章的因素攪和到一起。
除了觀察日常的東西,讀書也一樣。蘇東坡曾經說過,讀書,要每次作一意求之。意思是,一本好書,一定要反復讀幾遍。而且每次只盯住其中的某一個方面。比如讀《漢書》,第一遍只看其中的兵法,第二遍只看其中的人物,等等。這個過程,其實是把一組并行的復雜信息重構,變成一組可以逐次接收的串聯信息,讓思維更有條理。用蘇東坡自己的話說,這樣讀書,可以達到精竅之功,也就是通達、透徹的意思。
這是作者給我們提供的第二個磨煉洞察力的方法,叫片面的深入。第三個方法,叫作模塊化觀察。也就是,把一個看似完整的事物,拆分成一個個小模塊。這個方法的關鍵就在于,你要學會拆分那些,看似已經不可再拆的東西。
這么說可能有點籠統。舉個例子,在日本,有個著名的大廚,做了一輩子天婦羅,被稱為天婦羅之神。吃過的人,都說他做的天婦羅獨一無二。你可能覺得,這會不會是炒作?畢竟,天婦羅的工藝看起來太簡單了,無非就是把食材裹上面糊,下油鍋炸。這是一個簡單到沒法再分解的流程,能有什么玄機?
其實,這正是這位天婦羅之神的特別之處。你以為這個過程已經沒法再分解,比如一只蝦就是一只蝦,一塊魚就是一塊魚。但是,在他看來,這些東西都是可以再分解的。比如,蝦頭和蝦身子就應該分開,因為蝦頭更耐炸,炸好之后,再拼在一起,這樣整只蝦吃起來,每個部位都是最佳口感。再比如魚肉,魚皮炸的時間長,吃起來更酥脆。但等魚皮炸好,魚肉就炸老了。怎么辦?他的做法是,在裹面糊的時候,魚皮的一面,少裹一點,魚肉的一面,多裹一點。面糊能阻擋油溫,這樣在炸的時候,魚肉和魚皮,就能在同一時間,達到最佳口感。
這種將一個整體,拆分成一個個獨立模塊的觀察方式,就叫模塊化觀察。它能幫我們把事情的每一面,都做到極致。同時,它還能幫我們提高做事的效率。
比如,深圳有個地方叫大芬村,是世界著名的油畫產業基地,出產的油畫遠銷世界各地。我們都知道,油畫要想效果好,是不能批量印刷的,必須手工繪制。說到這,你可能會想,大芬村一定招募了很多畫家吧。其實并沒有,因為那樣成本太高。參與繪畫的人里,很多人甚至都畫不出一副完整的油畫。那么,他們是怎么生產油畫的呢?就是通過模塊化生產。
你感受一下這個畫面:20個人排成一排,依次落筆,有人專門畫云彩,有人專門畫藍天,有人專門畫樹。一個人畫完,傳給下一個。每個人完成的,都只是其中的一個模塊。你看,當我們把一幅畫,這個看似不可再拆分的整體,分解成一個個小模塊,我們就能設計出效率更高的生產方式。好,這是第三個鍛煉洞察力的方法,模塊化觀察。
以上就是第二部分內容:怎么鍛煉洞察力?我從書里為你挑選了三個方法,分別是陌生化觀察,片面的深入觀察,和模塊化觀察。
總結
咱們通過一個真實的故事,回顧一下今天的主要內容。看看假如你掌握了今天所說的全部方法,究竟會發生什么?
這個故事發生在19世紀30年代的倫敦。當時的倫敦,有一種東西賣得很貴,叫金粉,就是金色的粉末,它的用途是裝飾畫作。很多人都見過這個東西,但很少有人仔細觀察過。直到有一天,一個叫貝塞麥的人,注意到了金粉。他對金粉的工藝特別好奇,金子到底是怎么磨成粉末的呢?他買了一罐金粉,回家研究。結果發現,金粉里根本沒金子,完全是銅做的,成本其實很低。你看,這就從工藝這個片面深入觀察,獲得的發現。
那么,銅又是怎么被磨成粉末的呢?貝塞麥查閱了百科全書,找到了一套工藝。但是,這套工藝很落后,是純手工的。當時的金粉,用的就是這套工藝。這就意味著,只要貝塞麥把這套手工方法機械化,就能提高產生效率,降低成本,這塊市場以后就是他的了。而且更方便的是,機器都不用他自己造,可以直接定制一臺。按照通常的設想,肯定要馬上投產啊,早一天生產,早一天賺錢。
但是,他沒這么做。因為他馬上就意識到,這件事沒這么簡單,它背后有一組相生相克的矛盾。你看,要想靠金粉生意賺錢,就必須要造機器,提高產能。但是,一旦我定制了這臺機器,就至少意味著,造這臺機器的廠家,也知曉了這套工藝。萬一廠家泄密,就麻煩了。換句話說,他要解決的核心問題不是怎么生產,而是怎么既生產又保密?
在發現了其中的矛盾之后,貝塞麥決定,這套工藝,不申請專利,不定制機器。而是從不同的地方購買零件,然后自行組裝,這樣誰都猜不到完整的工藝。你看,這就是模塊化思維起作用了。就這樣,這套工藝被整整保密了40年,貝塞麥成了金粉生意最大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