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節奏的今天,我們的時間的完整性反而被分割成一個個碎片,公交地鐵上的漫長通勤時間,飛機晚點等待時間,等人的時間,我們知道我們的時間被分割了,還有向上念頭的人,都在思考著怎么利用這些碎片時間:
其一,讀書,一部大部頭的書,在碎片時間里能看的內容也不多,再說,現在的我們,受碎片消息刺激久了,大腦已經挖塌,失去了閱讀長篇的能力,更別想進行深度思考了。以我自己的經歷,坐車的時間里看書,下車后閱讀的內容和車一起開走了;
其二,進行娛樂活動,例如一盤王者農藥,一首歌,但這里討論的前提是有向上念頭的人,這些渴望成功的人對娛樂活動是不太感冒的;
其三,瀏覽新聞,一般都是專業性新聞,渴望成功的人不停的搜尋各自可能成功的領域,他們會關注一些前沿領域的新聞,例如今天那個人工智能初創公司融資多多,那個區塊鏈公司又獲得誰的領頭,但看這些多了,除了覺得本職工作的落后,沒大新聞,不在風口的失落感之外,也沒任何法子。這里插個題外tip,媒體都是事后諸葛亮,當媒體大面積報道時,都是逢高出貨時。
這樣列舉下來,渴望成功的人還是沒有找到合適方式打發,所謂的合適,指的是在這個碎片時間內得到高質量的內容,讓人覺得有很強的充實感,讓人覺得自己離成功更近了。
有人看到了這個需求,這就是那些做知識零售的人,例如羅振宇。
他們通過把整塊的知識打碎,精簡提煉,使用精心策劃的語言組織起來,再投喂給這些渴望成功的中青年人。
所以每次閱讀收聽他們的推送時,我們如獲至寶,聽了之后我們感覺發現了新世界的大門,我們的時間被充實利用了,我們離成功更近了,再看看周圍這些行尸走肉的人,他們還在刷新聞,煲劇,看八卦,對比下來滿足感大增!
我要開始轉折了,對,事情還是不對勁,羅振宇提供的知識零售,我們從那里獲取的是知識,然而,可是,但是,知識并不等于智慧,擁有知識并不是擁有智慧,這是兩碼事,如果僅僅在停留在知識獲取上,不再向智慧層面前進,僅僅獲取知識是沒有用的。
羅振宇是有智慧的,他能把書的知識精簡并能完美的包裝,他知道我們的心理弱點,知道怎么刺激我們成功的焦慮,知道怎么來迎合我們的需求,知道怎么把成功和他們這些知識零售商綁定起來,但是,這不是意味著,吃了他投喂的知識,我們就變得跟他一樣有智慧,我們只是得到他給我們的一個結論,雖然是不同的角度(有時候還是一樣的角度,不過換個詞表達),而思考過程他們已經隱去了。
因為,思考的過程是非常乏味的,即便是他給我們提供思考過程,那也僅僅是知識而已,所謂過程,是無法用別人的經驗取代的,我們只能通過自己在提煉的知識中過程中獲得智慧。
當我看那些歷史普及讀物,例如《明朝那些事兒》,然后想著去自己去讀明史,才發現這其中是有多枯燥,浩瀚的史料,苦澀難懂的古文,沒有情節連續性和各自懸念的設置,只有平白的記載。這才發現,當年明月的能力多強,能把歷史事件講述得這么吸引人,而我們讀后,除了順著他的思路有趣的獲得歷史知識外,我們卻沒有從枯燥的文獻中獲取有趣知識的能力。當然,我們親自去讀當年明月的作品,我們至少還知道他的思路。而現在有一個人,又從當年明月的作品中提煉內容,并兜售給我們,我們得到的僅僅是經過多手的知識,連當年明月的思考過程的知識都沒經歷過,這么多背景被隱去,談智慧只能是緣木求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