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教育部最新要求:今年9月起,中小學將統一換教材!
而如此規定,首先受影響的便是學校教學——不僅要面臨40%的全新教學內容,教材中更有一項近乎專為教學設定,那便是:要在教學中落實名著導讀。
“這是考慮到目前教學普遍存在的讀書少的弊病”,負責編寫教材的總主編溫儒敏如解釋道。
應對新教材,學校和教師無需過分擔憂,把握好落實的五大策略,才是關鍵。
今年9月初新學期開始后,全國小學生和初中生將使用“部編本”語文教材,目前消息是從起始年級開始,各種版本教材將陸續退出舞臺。
“部編本”是指由教育部直接組織編寫的教材。
蘇教版將停用,各種版本的教材也將退出舞臺。
應對新教材,學校和教師有5大策略
名著導讀成教材亮點
溫儒敏,“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總主編
新編語文力圖讓“教讀”“自讀”,加上“課外導讀”,這也是考慮到目前語文教學普遍存在的讀書少的弊病, 在教材中起到某種糾偏的作用。
如何落實名著導讀?
這兩項工作一定要提前做好
一是語文教師要像研讀閱讀課文那樣來研讀推薦名著。
要把個人的閱讀偏好擱置起來,用心閱讀、欣賞每一本推薦名著,獲得豐富的閱讀體驗,發現名著的魅力。
要注意收集與名著有關的研究、賞析資料,形成自己對作品的獨特認識和評價。
最好能夠用心記錄自己的閱讀體驗,系統整理有關研究資料,建立每一本名著的閱讀檔案。
二是要在學期教學計劃中安排適當的課時,從時間上保證、落實名著導讀。
每一本名著的教學計劃,要做好讀書活動的整體規劃,兼顧課內和課外。
課內的讀書活動:
一般安排3~5個課時,通過“讀前導讀課”激發閱讀興趣,指導讀書方法,引導學生組成讀書小組,選定探究專題,做好讀書計劃。
課外的讀書活動:
可以根據名著的篇幅和難度,安排在1~2個月完成(也可每周安排一節自由閱讀課讓學生在課堂內閱讀名著)。
重在由學生個人按計劃專注閱讀,運用批注、筆記等形式記錄閱讀體驗、閱讀發現,定時和小組成員交流、探討,以自己擅長的形式保留讀書成果,形成個人讀書檔案。
2
開展多樣的讀書活動
要實現培養讀書興趣的目標,在名著導讀教學中,就必須以興趣為先導。
要針對學生的已有基礎來設計讀書活動,找到讓學生愉快地走進名著的切入點,才有可能使學生對讀書活動真正有興趣。
案例分析:
比如,七年級上冊第一次名著導讀推薦的是魯迅的《朝花夕拾》。
對于小學沒有養成讀書習慣的學生來說,可以這樣來設計:
活動一
開卷游戲·跳讀。
通過“搶答”“尋寶”的游戲活動,把魯迅童年生活的一些有趣細節出成搶答題,讓學生無壓力地進入書本,在翻閱、瀏覽、跳讀全書過程中親近經典,初步體驗經典之趣。
活動二
懸疑解碼·選讀。
教師有針對性地為每一篇選文設計一個“懸疑點”,學生自主選擇兩三篇,為解疑而默讀、跳讀、批注,尋找“破案”的蛛絲馬跡,抓住“牛鼻子”完成單篇閱讀。
活動三
專題探究·研讀。
設計“我與魯迅比童年”和“摘抄片段,欣賞寫法”兩個開放性的、低難度的專題,引導學生融會貫通地閱讀全書。
三個小活動,由淺入深,趣味盎然,成功地實現了“消除與經典的隔膜”這一意圖。
對于在小學階段已經養成了讀書習慣的、基礎較好的學生,針對這樣的學生群體可以這樣設計
第一階段: 自主閱讀。
一讀: 自由通讀。學生不帶任何任務自由閱讀全書。
二讀: 提要鉤玄。學生給每篇文章寫內容綜述,并記錄疑惑。
三讀: 攻堅克難。精選自己覺得最難懂的一篇,想辦法讀懂,并寫出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須包含三個內容: 閱讀困惑,最終讀懂了什么,用了哪些方法。
第二階段: 交流分享。
1. 交流初讀印象。
讓學生通過回顧閱讀過程,展示閱讀初感,來創設閱讀交流的氛圍。
2. 分享攻堅心得。
針對學生認為書中最難讀懂的《二十四孝圖》《無常》《范愛農》,請同學從初讀的困惑、解決的方法、閱讀的結論三個方面展示閱讀成果,分享讀書心得。
3. 提升閱讀層次。
在讀懂單篇的基礎上,引領學生借助“小引”了解創作背景,品讀文段把握文體特征,從整體上把握此書的主要內容、藝術特色和深刻內涵。
第三階段:展示成果。
1. 舉辦讀書報告會。學生報告自己專題探究的發現。
2.創作、排演話劇。學生結合魯迅1924—1926年的人生經歷創作、排演話劇。
相比前一個設計,這個設計把起點設定在學生的自主閱讀,把重點放在幫助學生克服閱讀障礙,提升讀書質量,更能讓基礎較好的學生群體發揮特長,展示才華,進一步激發其讀書興趣。
3
善于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分享
閱讀分享的形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口頭報告、小組朗誦、論文宣講、現場表演、微電影、多媒介演繹等,學生可以發揮個人的特長和創意,自由選擇。
閱讀分享的主體自然應該是學生,但在具體活動過程中,教師要發揮應有的作用:
一是要有意識地創造條件,讓各種層次的學生都能夠有分享的機會;
二是要能夠在分享中發現有價值的討論話題,引導分享由淺入深,使分享能夠漸入佳境;
三是要善于適時和學生分享自己的閱讀體驗,以自己示范性的分享來帶動、激發、提升學生。
4
名著導讀教學不應“用力過猛”
為防止名著導讀教學中出現“用力過猛”的現象,教師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名著導讀的關鍵是讀,要讓學生“連滾帶爬”地讀書,讓學生海量地閱讀。
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的讀書興趣,培養學生終身讀書的習慣。
2
新修訂語文教材“換血”近40%
教師備課需費心
溫儒敏,“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總主編
有一個變化非常明顯,就是傳統文化的篇目增加了,新課文占比40%。
傳統文化篇目
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有古詩文,整個小學6個年級12冊共選優秀古詩文124篇,占所有選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達80%。平均每個年級20篇左右。
初中古詩文選篇也是124篇,占所有選篇的51.7%,比原來的人教版也有提高,平均每個年級40篇左右。
古詩文體裁更加多樣,從《詩經》到清代的詩文,從古風、民歌、律詩、絕句到詞曲,從諸子散文到歷史散文,從兩漢論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錄。
革命傳統教育篇目也占有較大的比重
小學選了40篇,初中29篇。魯迅的作品選有《故鄉》《阿長與山海經》等9篇。
小編說
看來老師們在備課時要在傳統古文上下大功夫了~
解密:“部編本”是如何編寫的?
1
主要有哪些人員參與編寫?
語文教材的總主編和主要編寫人員是全國申報遴選、教育部聘任的,編寫組主要由三部分人組成:
一是學科專家,包括一些大學教授、作家和詩人;
二是優秀的教研員和教師;
三是人教社的編輯。
前后參加編寫組的有60多人,另外還有外圍的各學科的咨詢專家、學者,人數就更多了。
2
教材編寫經過哪些程序?
“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編寫從2012年3月8日正式啟動,到現在4年多了。
教材編寫經過復雜的程序,包括確定大綱和體例框架、擬定樣張、選文、進入具體編寫等。起始年級初稿出來后,先后經過14輪評審,還請100名基層的特級教師提意見,最后才提交給教育部。
摘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