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光知道在春分、秋分這日,太陽直射赤道,晝夜等長,都是12個小時。前不久才弄明白,所謂秋分,真是平分秋季之意。古人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四季開始劃分季節,秋分這日正好在秋季90天中的中間,是謂秋分。
秋分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時間一般為每年的9月22或23日。今年的秋分是22日。祖國疆域遼闊,到秋分節氣,南方的氣候才始入秋,而在北方,秋天已經盤恒月余了。秋分前后,是北方秋色最美的時候。天高云淡,風和日暖,大自然的色彩日趨絢爛斑斕。
秋分有三候,分別為:一候雷始收聲;二候蟄蟲坯戶;三候水始涸。古人認為陽氣盛,發聲為雷,秋分后陰氣逐漸旺盛,不再打雷。“坯”的意思是細土的意思,秋分后天氣變冷,蟄居的小蟲開始藏入洞穴,并且用細土將洞口封起。秋分三候是說降水減少,有水的河湖沼塘水量變少,進入枯水期。物候表明,秋分過后,天氣日漸寒涼,陽氣日少,陰氣日盛。這是一種對人們的提醒:在身體上,要注意保暖;在情緒上,則要保持明朗樂觀。
古人每逢秋至,多以詩文記錄表達思想情感的變化起伏。秋分這個節氣,也多次出現在古人的詩詞中。
比如這首《和侃法師三絕詩二》,“客游經歲月,羈旅故情多。近學衡陽雁,秋分俱渡河。”
詩人是南北朝時期由南入北的詩人庾信。庾信本是南方梁朝的官員,奉命出使北方的西魏,其時北方文化落后于南方,北方傾慕南方文化,出使北朝的南朝官員多有被強行扣留入仕北朝的。詩人不幸也成為被扣留的官員之一。雖然庾信本人在北朝很受器重禮遇,仕途也頗為順利暢達,但思鄉之苦與仕敵之痛無時不在折磨著詩人的心靈,在庾信的詩文中,這種復雜的痛苦多次被表現出來。這一首與朋友的和詩也流淌出這種情感。前兩句言客游非止一年一歲,既已是經年累月客居他國異鄉,則羈旅戀鄉之情懷,該當是何等地重疊堆積,詩雖只用一尋常的“多”字,然其中愁腸百結的種種滋味,仕進不愿,退又不能,一切的無可奈何俱暗含在這個“多”字里了。后兩句以衡陽雁渡黃河南歸作比,暗嘆人不如雁,曲訴思鄉之情。隋文帝開皇元年,詩人還是終老在北方。若有魂魄,當化做衡陽雁回返故土了吧,但愿。
唐朝賈島有首《夜喜賀蘭三見訪》,也提到秋分夜的情境。“漏鐘仍夜淺,時節欲秋分。泉聒棲松鶴,風除翳月云。踏苔行引興,枕石臥論文。即此尋常靜,來多只是君。”
隱居山野的詩人所見到的秋分風景自與常人不同,風吹云散,皓月當空,松林白鶴,泉水淙淙,整個世界恬淡安靜。在這樣的世界里生活,踏苔也好,枕石也好,隨興,自在。可惜,能理解并且心悅這種寧靜得甚至枯寂的生活的人少之又少,賀蘭三自是詩人的同道中人,因此詩人見到老友,格外歡喜。
南宋詩人陸游因堅持主張抗金,在仕途上一直受到寧愿投降的當權政治勢力的打擊和排斥,他有一首《秋分后頓凄冷有感》,“今年秋氣早,木落不待黃,蟋蟀當在宇,遽已近我床。況我老當逝,且復小彷徉。豈無一樽酒,亦有書在傍。飲酒讀古書,慨然想黃唐。耄矣狂未除,誰能藥膏肓。”感慨節氣變化之余,別有寄托。
每逢佳節倍思親,清人紫靜儀的《秋分日憶用濟》就是一首思念之詩。“遇節思吾子,吟詩對夕曛。燕將明日去,秋向此時分。逆旅空彈鋏,生涯只賣文。歸帆宜早掛,莫待雪紛紛。”深情款款中,亦有對志向的堅執。
宋人陳允平也有秋分懷人之作,“洛陽才解佩,過眼忽秋分。四海一明月,千山共白云。雁煙迷曉樹,蟲露濕香芹。滿紙相思字,臨風欲寄君。”(《懷潘鄮屋》)同樣一種相思,而境界闊大,情韻悠長。
秋分節氣,正是蟹肥菊黃,桂花飄香的好時候。生為北方人,見過菊花黃,嘗過螃蟹鮮,唯獨未遇桂花香。今天讀宋人楊公遠的詩句,“屋頭明月上,此夕又秋分。千里人俱共,三杯酒自醺。河清疑有水,夜永喜無云。桂樹婆娑影,天香滿世間。”(《三用韻十首》)依稀見到桂影,嗅到桂香。
一般的秋分節氣,倘若在異鄉客居人的眼中必是不同。明人孫作有《客中秋夜》,“故園應露白,涼夜又秋分。月皎空山靜,天清一雁聞。感時愁獨在,排悶酒初醺。豆子南山熟,何年得自耘。”在在處處,惦念故園。
民諺說,“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好穿棉”。北方秋來早,等到秋分節氣,早晚都已經很涼了。不大喜歡秋天來得那么早,連帶著,對秋分節氣的情感也有點淡漠。這實在有點冤枉秋分,有四季輪回,才有萬物生長,與帶“秋”字的節氣何干?倒是古人痛快,當此節氣,一面嘆時光之浪跡,一面誠實地表達出自己的情感。
莫怕秋來早,秋光自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