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學習者差異與學習需要
一、智力
標簽,可能形成錯誤的刻板印象
01
個體的差異(being天賦所有的)除了體現在身體上如身高體型頭發膚色等,也體現在智力上。
所以,智力,使我們有必要具體分析一下,具體指向什么?
學習的能力;個體獲得的所有知識;成功適應新情境和一般環境的能力。
近年來,對于智力的界定則涵蓋了上述三個主題,還加入了“有能力進行演繹與歸納推理、抽象思維,使用類比以及整合信息,并能將上述能力應用到新的維度。”
智力,為解決問題、適應環境而獲得知識并運用知識的一種能力或多種能力;
一般能力,認知能力中的一般因素,與所有智力為測驗上的成績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相關;
流體智力,以大腦發展為基礎的心理效率和非言語能力;2006年,《行為與腦科學》認為,工作記憶容量、集中注意與抑制沖動的能力、情緒的自我調節是流體智力的基本成分。
晶體智力,在特定文化情境中應用恰當的問題解決方法的能力。
斯滕伯格認為,從認知加工的角度來分析智力,智力應該分為分析性智力、創造性智力和實踐性智力。
斯滕伯格再原先對成功智力解釋的基礎上增添了一個新的概念——智慧,即智慧、智力、創造力的整合理論。根據WICS理論,教育的目的在于幫助每個個體,1)使用創造性智力去產生新的想法、問題及其可能的解決方法;2)使用分析性智力去評估這些解決方法的品質;3)使用實踐性智力去執行決定,并說服別人接受自己的價值;4)使用智慧去確保這些決定有助于實現長期效益和短期效益的共贏。
智力的測量與成就
智力可以測量嗎?智力測驗得分的確能再一定程度上預測學生的學業成績,但如果將自我調節的學習技能、實踐性智力以及創造性智力作為變量也同時進行考察,這對其學業成績的預測率會更準確、也更長久。
智力與成就有關嗎?生活中的成功與“教育”緊密連接,與高中未畢業的人相比,大學本科、碩士、博士一生的收入要比他們高很多,尤其專業學位的畢業生如律師、醫生(指美國)則更高。
當彼此受教育年限相當時,智商并不具有顯著相關。個體的自我調節能力、成就動機、社交技能、機遇和運氣等其他因素,對其生涯的成功發揮了更大的作用。
02
多元智能理論及其在教學中的運用
八項智能,具體指:邏輯—數學智能、語言智能、音樂智能、空間智能、肢體-動覺智能、社交智能、自知智能、自然觀察智能。
運用于課程設計,要關注六種教學切入點——敘述的、邏輯-量化的、審美的、體驗的、人際的、存在的/基礎的。
運用于課堂教學,要慎重對待學生間的個體差異,并對學生進行差異化教學。其次,在教授任何學科、技能或概念時,都應采用多種恰當的方式。
03
智力的性別差異
各種測量研究顯示,女性的智力差異,呈現正態分布,而男生的智力差異,則呈現兩極極端比例更大,也即要么非常高,要么非常差。
未考慮人種、民族等前提下,的確女性的語言能力與男性相比,表現更為優異。男性更擅長視覺空間能力。
但研究也表明,數學成績的性別差異多數源于后天的學習,而非生物學因素。
大多數心理學家認為,智力的差異是遺傳和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環境的影響包括很多方面,孕期母親的健康程度、家庭鉛污染含量,再到兒童所受教育的質量。
對于教育工作者而言要消除“刻板印象”——“數學是男生的事情,物理是男生跟擅長“——內隱的(無意識的)觀念會影響他們認真學習的動機及選課的決定。
二、學習風格
研究表明,個體確實有以某種特定方式處理學習情境的不同傾向。“學習偏好”是更為準確的說法。有很多工具可以測量學生的學習偏好,如,學習風格調查表、學習風格調查表修訂版、學習風格測查表等。
個體風格上的差異研究,斯滕伯格有三個取向:
1)以認知為中心的風格。
2)以人格為中心的風格。
3)以行為為中心的風格。
更為具體的研究結果如下:
認知能力,分為
高空間能力——良好的創造、記憶以及操作圖像和空間信息的能力。
低空間能力——較差的創造、記憶以及操作圖像和空間信息的能力。
認知風格,分為
視覺型——利用圖像和視覺信息進行思維。
言語型——利用文字和言語信息進行思維。
學習偏好,分為
視覺型學習者——喜歡使用圖片的教學。
言語型學習者——喜歡使用文字的教學。
更為細致的學習風格分為三類:
視覺型學習風格,35%人群偏好此類。
聽覺型學習風格,25%人群偏好此類。
動覺型(觸覺)學習風格,40%人群偏好此類。
所以,學校可以為學習提供多種選擇,安靜、私密的角落和適合多人工作的大桌子,舒適的靠墊和直背靠椅,明亮的課桌和光線比較暗的區域;結構化和開放式的作業……
三、學習上面臨挑戰的學生
學習障礙
多動癥與注意力缺陷
溝通障礙情緒或行為障礙
智力障礙
健康與感覺障礙
自閉癥與亞斯伯格癥候群
值得注意的是,超常和天才學生,在很多地方并沒有得到關注。
超常兒童學得輕松、很快,對學過的東西記得很牢;的語言發展得很好;會利用常識和實用性知識;認識關系和理解意義;機靈、觀察敏銳,反應很快。更為專注,顯得固執和不合作。更為敏感,天才青少年,更容易有厭倦、沮喪和孤獨等情緒。
對于學校教師而言,本章的啟示在于:
1.無論智力高低、學習風格、男女性別差異等,個人成就始終與“教育”關系緊密。學校教育是不可替代的。普遍意義上,受教育年限越高,個人成就越高。
2.學校課程需要重新校本化設計,是基于學生的實際情況,發展需求,注重全面發展的同時,盡量通過課程——豐富的學習經歷——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的個體差異、發現興趣與發展特長。因此,課程的多樣性和豐富性,語數外理化生這些學科課程,要盡可能從六種教學切入點——敘述的、邏輯-量化的、審美的、體驗的、人際的、存在的/基礎的進行整合、融合、調整秩序、增刪等,以是滿足學生個性化成長需要。藝術、體育的學習,是必不可少的。
3.課堂設計,要盡可能滿足學生視覺、聽覺、動覺的學習風格差異,調整課堂教學物理環境,也盡量豐富課堂教學行為的多樣性,講授、直接教學、演示、視頻、音頻、討論、表演、游戲……
4.學生的學習時間,可以多樣化。男生與女生相比,在語言學習上,的確需要更多時間和“支架”即閱讀指導。差異化教學,是為了更好地滿足學生在學習時間上的長短需要——可以幫助學得快的學生,擴大學習容量;也可以以更多的時間,幫助學得慢的學生打好堅實的基礎。
基于學習內容重新設計學生的學程,提供長課時(60-90分鐘)、短課時(20-40分鐘)等課堂教學選擇。
自習,對于某些學生來說,是每天的必要。在校時間,也可以安排學生自習。
5.學習環境的創設,有必要考慮學生多樣化需求。美觀、整潔、安全是基礎的,但學習區域,也可以是安靜的、舒適的、互動的、獨立的、明亮的,隱秘的、光線比較暗的……
6.智商、學習風格、興趣偏好、個性特征、心理生理問題等的測試,在學校開展的生涯規劃與指導中,可以在校內外專業人員指導下進行,給予客觀的引導。
對于我們風格統一、大小一樣的教室,“同步走、一刀切”的課堂…理解以上內容,會否引起反思,促進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