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夢煥菇涼
不掌握方法的努力也只是瞎忙而已,然并卵!!
了解自己無法堅持的原因,才能開始改變!甩開“習慣引力”,告別你的“三分鐘熱度”
周一,我注冊了“在行”,剛屁顛屁顛的發出去二維碼,一個簡書粉絲就給我甩出一個問題:拖延癥絕癥患者該如何治療?懶癌有救么?
講真,“懶癌”在現在的社會早已不是一個什么新鮮的詞語,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都經受著“懶”的折磨,并且勵志再次啟動機制對抗懶癌,但總是在消耗了三分鐘熱度后不了了之。有人是早起困難戶,在一小時內不間斷重啟才能完成;有人是減肥困難戶,前一天練了動感單車半個小時,第二天就半倚在沙發扒拉手機;有人下定決心讀書記單詞,剛進行了兩天就因中途的聚餐被打斷之后再也持續不下去……,你是不是也是一個懶癌患者呢?
當然,這個社會有“重癥懶癌患者”,也不乏“自制力”超強,能堅持一項習慣好久的人。這時,就會有人問了“為什么我就不行呢”?我真的是“自制力”不夠嗎?我想回答的是:你可以。你只是缺乏正確合理的方法幫你培養習慣,讓你堅持下去。
由北京聯合出版社出版的《堅持,一種可以養成的習慣》就是一本操作性非常強的一本書,它就可以教給你正確的,適合自己的方法幫你克服懶癌,養成好習慣,讓你成為你想成為的人。
首先,在這里要明確是,三分鐘熱度是人的本性,是由我們身體感觸到“不舒適”和“威脅”之后做出的正常反應,是我們每個人都會經歷的。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都有養成好習慣的潛質,好的習慣并不只是“自制力”強的人才能擁有的。
啟發大師博恩.崔西說,你的所有的行動幾乎全部,或至少有95%,是由你本人的習慣所決定的。心理學家也說,人類有95%的行動是在無意識中進行的,而大部分的無意識行動都是通過習慣產生的。
那么,習慣是什么?
所謂的習慣就是把重復的行動化為無意識的行動(自動的),把你想要堅持做的事情重復成類似于刷牙洗臉一樣,根本不需要刻意去想身體就會自動去做。這個時候,你想堅持做的事情就會像大腦中設定的程序會自動運行。
那么,為什么有人就很難堅持呢,原因到底是什么?”其實,人之所以堅持不下去難以培養習慣是因為“習慣引力”的存在。當習慣引力感知到“新事物”就會“抵制新變化”并“維持現狀”。它類似于當宇宙飛船被發射出去后,地心引力給予的“阻撓”。
培養習慣就像發射火箭,發射火箭需要巨大的能量沖破大氣層擺脫地心引力,培養習慣同樣需要方法來擺脫“習慣引力”。
那么,如何擺脫”習慣引力“呢?本書的作者古川武士建議我們突破習慣培養的三個階段:反抗期、不穩定期和倦怠期。
??
培養一個新習慣需要多久?習慣不同,習慣引力作用的強度也不一樣。不同的習慣習慣培養有不同的周期。
《堅持,一種可以養成的習慣》作者將習慣分為三類:行為習慣,身體習慣,思考習慣。
“行為習慣”的培養周期為一個月(閱讀,寫日記,記賬……)
“身體習慣”的培養周期為三個月(減肥,塑形,早起,運動……)
“思考習慣”的培養周期為六個月(邏輯能力,創新能力……)
本書主要探討的是行為習慣的培養。
行為習慣的培養有三個階段:反抗期,不穩定期,倦怠期
第一階段:反抗期(1-7天)42%的人會失敗
在培養習慣的初期,很多人因為混亂不知道如何下手。
對策:
1.嬰兒學步法。不要設定太大的目標,一點一點來。
這種方法適用于害怕不敢行動、難以開始亦或是嫌麻煩的人。切記門檻不要太高,設定一些簡單易行的。
2.簡單記錄。記錄習慣,減少“隨意感”。
簡單記錄不僅為了減少不確定感,同時為了讓你明確觀察到堅持的結果(成就感)。切記記錄不要反鎖,要每天持續記錄。
反抗期預防失敗的原則:
第二階段:不穩定期(8-21天)40%的會失敗
此時要提高難度,應對“嬰兒學步計劃”的不滿足感,同時建立能夠持續的機制,堅持習慣。
對策:
1.模式化
就是把你想培養的習慣化為固定的模式(時間、做法、地點)。此時,你需要對你要做的事列出單子,進行執行。例如,晚上8點在宿舍通過記單詞學習英語半小時。以此來重復,把這項習慣變成沒到每到那個時間點的自動行為。
2.設定例外規則
很多人之所以沒有堅持下去,可能就是因為一個聚餐、加班、活動等打破了一直持續的習慣機制,這時就需要設定彈性機制讀過不穩定期。
可以根據自身具體情況(身體狀況、天氣、預定事項)等給出例外,但同時可以以“嬰兒學步”(有例外少學一會)、“替換"(明天補上)、”特別日子“(規定一天專門休息)來對待例外。
3.設定持續開關
大多時候,人們在這個階段會出現倦怠,那么就需要外界的刺激給你繼續下去的動力,我們稱之為持續開關。持續開關分為兩類:糖果型、處罰型。(找出適合自己的)
糖果型:
處罰型:
第三階段:倦怠期(22-30天)18%的人會失敗
在第三個階段容易出現感覺厭煩提不起勁、感受不到培養習慣的意義、因一成不變而產生空虛感,
對策:
1.添加變化
讓一成不變的單調習慣多一點樂趣(跑步時可以換一條路線……),以嶄新的心情出發,持續以外界刺激給自己提取動力。切不可因變化改變行為模式和規則
2.計劃下一項習慣
定好培養習慣之后的努力目標,會不斷增加好的習慣。在一項習慣培養到8成時如果進行下一項習慣思維計劃和擬定(不可執行),會提高動力。
之所以建議大家培養習慣治療懶癌,不單單是讓你培養一個習慣而已,是為了教大家學會培養習慣的方法。這樣,大家在完成一個習慣的培養后,就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合理的給想做的事情做計劃,進行習慣培養,不斷良性循環。
培養習慣真的有效嗎?答案是:有效。不過針對不同的習慣,效果可能出現長短期的差別和明顯不明顯的差別。培養看書的習慣一個人就能看到效果——持續看書的狀態,培養減肥的習慣需要三個月才能看到效果,同時呢,看書的效果是不明顯,這是因為它對你的影響是隱性的,是無法衡量的,但減肥的效果卻是顯而易見的瘦了。
古川武士在《堅持,一種可以養成的習慣》具體列舉了12種持續開關的形式和作用,不同人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持續開關。我個人在寫作習慣上經常用的就是“處罰型”開關中的“結識朋友”和“跟大眾宣布”。
結交朋友型開關
我呢,也是一個比較懶的人,但是為了克服”拖延”和“懶惰”,我給自己設定了一個“競爭對手”(結交朋友)。我和一個朋友都在“簡書”寫文章,我使用簡書比她早了5個月,在我已經積累到7萬字時她的還是零,但現在我倆的碼字量相差不到兩千字。也就是說,她用一個月的時間趕上了我5個月的努力。
這時,我心里感受到了“危機”,我開始在心里把她作為“競爭對手”,逼迫自己打破一周更一篇文的拖延習慣。目前,我每周至少更文四篇。當我決定把她和我對比時,我就會關注她的動態,只要她更文我就會默默的滾去看書,刷熱點,然后碼字去趕她的進度。在這一點上,我完全相信所謂的“競爭對手”完全可以幫助你擺脫拖延癥。
跟大眾宣布型開關
人們常說“做了再說”,而我一直是“說了再做”。其實,說了再做對治愈拖延癥有非常有作用的,前提是,你看中你的那張臉。
我個人在做事情時,為了避免自己偷懶,通常在有了想法以后就會很快的告訴一些要好的朋友。這樣一來,如果我不做,那么就意味著我“失信于人”,就意味別人會想“她說話從來不靠譜”,而我為了我的那張臉,為了那些自尊不被踩在地上,避免別人把我看低了,我通常會在預設的外界壓力下甩掉拖延癥把事情做完做好。
這個效果還是很明顯的,我在申請今日頭條的時候告訴了木小填,我的直系學弟,后來堅持了2個月后實在想放棄,但為了我作為學姐的那張臉,我咬咬牙撐了下來,如今頭條號也申請了原創和廣告,實現了收益。
后記:其實,《堅持,一種可以養成的習慣》這本書也是我給自己正在培養一項習慣的實驗,這本書我是用兩周時間在上下班的公交車上看完的。起初我也只是看五六頁,慢慢的堅持發現效果不錯,速度也提升了,關鍵是讓我上下班的時間也發揮了一定的價值。很是開心。目前已經在閱讀第二本書了。
ps:若是覺得菇涼寫的不錯,點個桃心給個喜歡,菇涼就能開心好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