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小節作者介紹了學習臨界知識需要的第一個心態:綠燈思維。在聽取別人對自己的批評時,自己能夠客觀的看待批評的內容是否正確且有意義,而不是因為習慣性防衛心理的影響,一味地找理由或反抗。對于如何培養綠燈思維,作者給也出了一個底層認知:區分“我”與“我的觀點/行為”。
底層思維一:綠燈思維
更高效的學習,來自更合理的學習方法假設。
整理理論:學習成敗歸結于一種與生俱來、無法改變的能力水平。
漸進理論: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我們通過努力,一步一步,循序漸進,采用正確的?訓練方法,新手也能成為大師。
《看見成長的自己?》里也提到一樣的觀點。
人們對于能力一直存在兩種不同的理解:一種觀點認為,能力是固定不變的,而且人們需要不斷去證明;另一種觀點則認為,能力?是可以通過學習不斷發展和提升的。
根據過去的表現,我的思維方式更符合漸進理論,不斷地進行自我迭代。但身邊有些人不是,上次同事看到我在看學習方法類的文章,就跟我說學習方法還能提升么,他的學習方法在小學就已經固定且無法改變了。由此可以?看出,他的思維方式更符合整體理論。
習慣性防衛:一種非常常見的心理學現象。當我們感覺到自己的觀點、尊嚴可能會受到挑戰時,我們的第一反應不是思考對方的挑戰和質疑是否合理,而是:有人敢反對我,和他干!
我清楚大部分在爭論的時候都是為了面子而不是解決問題而爭論。所以我在與人溝通的時候,當意見不一致的時候,我都會復述一遍對方的意思,分析利弊之后再說出自己的意見。這樣能夠確保自己不是為了自己的面子而爭論。補充一句,不僅僅在這里,在其它很多地方,面子都是自己成長的障礙。
我們為什么會有習慣性防衛:基本歸因偏差。當一個問題出現在別人身上的時候,我們習慣把這個問題歸因于別人,是那個人的自身有問題。而當同樣的問題發生在自己身上時,反而會把問題歸因于外部因素。
《第五項修煉》:
習慣性防衛的根源是懼怕暴露出我們想法背后的思維。
......防衛性的心理使我們失去檢討自己想法背后的思維是否正確的機會。對多數人而言,暴露自己心中真正的想法是一種威脅,因為我們害怕別人會發現他的錯誤。
紅燈思維,遇到與自己不一致的觀點,第一反應是找理由反駁。這種心理我也經常有。上周在做看房任務的狀態時,我漏掉了一個狀態,本質原因是我沒有去深究,去咨詢技術。但爭論時我卻狡辯說是這個需求沒有傳遞到我這里來。最后吃飯的時候我主動發信息承認自己的錯誤。之后我需要做的事情是,意識到自己有習慣性防衛這個心理概念,當它產生作用時,能夠及時提醒自己。
如何減少習慣性防衛的不利影響:區分“我”和“我的觀點/行為”。
我們之所以會習慣性防衛,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我們會把別人對我們觀點的質疑,理解為對我們自己的否定。
明確“我”和“我的觀點/行為”是不一樣的—我的成長來自“我的觀點/行為”的改進和提升,而別人對“我的觀點/行為”提出意見,正是我們能夠從不同角度獲得啟發和成長的機會。
區分“我”和“我的觀點/行為”確實是一個更底層的思維,當別人提出與自己的意見不一致的時候,“我”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客觀的看待“我的觀點/行為”和“別人的觀點/行為”,分析兩者的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