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就像一所客棧,
每個早晨都有新的客旅光臨。
“歡愉”、“沮喪”、“卑鄙”
這些不速之客,
隨時都有可能會登門。
歡迎并且禮遇他們!
即使他們是一群惹人厭的家伙,
即使他們
橫掃過你的客棧,
搬光你的家具,
仍然,仍然要善待他們。
因為他們每一個
都有可能為你除舊布新,
帶進新的歡樂。
不管來者是“惡毒”、“羞慚”還是“怨懟”,
你都當站在門口,笑臉相迎,
邀他們入內。
對任何來客都要心存感念,
因為他們每一個,
都是另一世界
派來指引你的向導。
——魯米《客?!?/p>
?
把情緒當作朋友——關于情緒管理的清單
【本周能力】情緒管理
【能力定義】和情緒做朋友。
【踐行指引】
1、不要有感性的煩惱。這是日本經營之圣稻盛和夫“六項精進”中的一條。意思是指過去的失敗,反省之后就堅決把它忘掉,將精力投進新的工作。他年輕時有過各種各樣的煩惱,因此覺得這一條也很重要。以下是稻盛和夫對這一條做出的解釋:
?擔心、煩惱、失敗等等,是人生的常事。但是,覆水難收,總為已經的失敗而悔恨,毫無意義。老是悶悶不樂會引起心病,接下來會引發身體的毛病,最終給自己的人生帶來不幸。不要讓已經過去的事再困擾自己,心里要想新的事情,新的想法要轉移到新的行動上去,這一點很重要。
?要對過去的事進行深刻的反省,但不要因此在感情和感性的層面上傷害自己,加重自己的心理負擔。要運用理性來思考問題,迅速地將精力集中到新的思考和新的行動中去。我認為,這樣做就能開創人生的新局面。
?工作失敗,我們會很失望,很懊悔。但是,無論失望也好,懊悔也好,失敗了的事情不可能從頭再來。后悔、煩惱沒有意義,這個道理即使明白,我們仍然會想:“那一點當初如果做好了,就會如何如何……”等等,照樣后悔,照樣煩惱。這個毛病要改。
?已經發生了的事既然無法改變,就干脆地把它忘掉,將全副精力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這是最要緊的。
2、按下暫停鍵(Stop)。情緒來的時候,就盡量不要和別人溝通,帶著情緒智慧越“溝”越不通。適時按下暫停鍵,也是一種智慧。這種時候,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是不明智的。在一個情緒觸發點剛開始的地方停頓,是一個強大并且重要的技能。在那一瞬間不要做出反應,這個瞬間被稱為神圣的停頓。如果你只能記住一個情緒管理的方法,請記住這一條:停。你可以嘗試以下這些方法來喊停:
?在心中默念“停!”,不斷重復這個字;
?借故離開“事發現場”,上個洗手間或者找個地方透透氣;
?聽對方把話說完,但你保持最大程度的克制,跟對方再約時間;
?停止討論敏感話題,和對方開啟另一個較為輕松的話題;
?想辦法讓對方高興起來,因為一個人不可能既高興又不高興;
?一起去喝杯咖啡。
3、先處理情緒,再處理問題。帶著情緒,什么也做不好,大腦也會被情緒所占據,導致你無法真正思考。因此,當情緒出現的時候,請先處理好情緒,再想辦法處理問題,不要急在一時。
4、永遠關注真正目的。我們通常會把焦點放在對話的這個人身上,如果你對這個人貼有負面的標簽,比如“這是一個忘恩負義的人”、“偽君子”、“自私自利的人”等,你所有的注意力都會被這些標簽所占據,你常常會問:為什么會這樣?為什么一個理智而正常的人會這樣做?有時你甚至會期待對方發生改變或者你想辦法強行改變對方,結果卻越發事與愿違,不可收拾。與此同時,你卻忽視了另外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我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是的,這個被忽略的問題是:“我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問了這個問題之后,你會意識到你的目的是幫助別人而不是獲取對方的感恩,你的目的是解決問題而不是糾纏于是非你我。
如果和你對話的這個人是鎖的話,那么鑰匙肯定不在鎖上面,鑰匙肯定不在這個人身上,鑰匙在一個真正的問題那里,這個問題就是“我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今天,從你還在糾結的一個關鍵溝通案例中,找出你的真正目的。
以下這些問題可以幫助你更好地厘清自己的真正目的,例如:
“我讓人感覺自己的目的是什么?”
“我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關于自己的:我希望為自己實現什么目標?
關于他人的:我希望為他人實現什么目標?
關于關系的:我希望為我們之間的關系實現什么目標?
5、首先調整狀態。當你深陷問題情境時,由于情緒的作用,通常你的思緒會隨著情緒飄來飄去,就像開“哐哧火車”一樣,念頭一個接一個,你的身體在一個地方,你的思緒卻在另外一個地方。你的身體一直呆在當下,你的思緒卻不是在過去,就是在未來。
這種時候,你需要即時調整自己的狀態,將狀態從發散的狀態調整到“正念”的狀態。
所謂正念,就是以一種特定的方式來覺察,即有意識地覺察(On Purpose)、活在當下(In the Present Moment)及不做判斷(Nonjudgementally)”。是意識不在虛擬的思維世界里發散、徘徊,而是專注于現實的事物。
因此,時刻將注意力投注在當下,當你發現意識又隨著念頭飄走的時候,請把意識再次拉回來,不斷拉回到當下。當你能夠將意識拉回到當下,就會有效控制住情緒的擴散。
6、調整了認知,便調整了情緒。當面對某種情景時,我們會產生對于該情景的認知,認知產生了情緒,情緒又引發了行動。
根據CCEA的模型,改變情緒,關鍵在于調整認知。而調整認知關鍵在于兩個方面:
(1)以“積極的目標”為導向,不要陷入急于“下判斷”和“找原因”中。當我們遇到問題,不能急于“下判斷”和“找原因”,這樣會使自己陷入消極情緒,我們應該重新思考我們的目的是什么,以目的為導向,不讓自己陷入消極情緒。
(2)調整五種“不良的認知模式”。
?由“專橫無理”的“應該”到“換位思考”;
?由“杞人憂天”的想法到“積極解決”;
?由“非黑即白”的思維到“跳出局限”;
?由“以偏概全”的習慣到“了解情況”;
?由“責備他人”的傾向到“反思自己”。
7、要么理性,要么感性。人的大腦中有兩個區域,一個區域控制理性,一個區域控制感性,你理性思考的時候就會壓抑感性,而你感性情緒很激烈的時候,理性往往起不了作用。理性和情緒無法同時工作。這句話的意思是,人不可能在同一個時間既高興又不高興。我們只能取一頭。如果一個人不高興,想辦法讓他高興就可以了。當孩子要鬧情緒的時候,能否帶孩子數數、做游戲?為了避免爭吵,能否先營造一個開心的氛圍?
8、每天保持感恩。每天花點時間想想應該感謝的人,這應該成為一個習慣。如果你在清晨醒來的時候心存感激,那么你唯一可能感受到的,就是平靜。生命中有許多人可以感謝:朋友、家人、老師、同事、以前的熟人、對你伸出援手的人,以及其他不計其數的人。感恩是值得練習的,最重要的是,讓你自己能夠在一天開始的時候就心懷感恩。
9、每一天,每個人,每件事,每個發生,都在教導我。給你添麻煩的人,都在教導你。想象在這個世界上,除了你之外,每個人都開悟了。你所遇見的人都是來教導你某些課題的。或許這個討厭的司機是來教你耐心的,而那個搞怪的街頭藝人是來教你不要輕易評判他人。你真正需要做的,只是將原來的念頭“他為什么要這么做?”,改成新的想法“他究竟想教我什么?”,你試試?
10、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大于人與豬之間的差別。這是史鐵生的一句話,人與人的差異是如此之大,你又何必去計較呢?差異才是這個世界的真相,學會擁抱差異。
11、不爭對錯輸贏。直言不諱固然值得提倡,但更多時候,“對”和快樂之間,你通常只能選一個。不斷問自己,“我到底要選哪個?”你要是“對”的,就意味著要別人“錯”,如果換作你,你會承認自己“錯”嗎?事實上,人人都討厭被人糾正,我們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同。想要變得更平靜,更好的策略就是,練習讓別人享受“對”的樂趣,把榮耀歸于他們。
12、用身體去感受情緒。每一種情緒都對應一個身體反應,每一種情緒體驗不僅是一種心理體驗,還是一種生理體驗。關注身體能讓你達到高分辨率的感知情緒,你能慢慢觀察到情緒的產生、來去之間的微妙變化,以及情緒的消退。發展高分辨率感知情緒的方法就是將正念運用到身體上,訓練自己的注意力。
13、“痛”不一定“苦”。痛和苦在本質上是截然不同的,它們并非永遠相伴而生,除非你能夠做到在痛和苦之間加上一個“放下”。放下什么?放下對“痛”的執著和抗拒。執著就是拼命想抓住,拒絕放手;抗拒就是拼命想避開,拒絕面對和接受。執著和抗拒占據了我們所經歷痛苦中相當大的比例,甚至可能是100%??嗟恼嬲売墒强咕埽皇峭幢旧?,痛僅僅是啟動這個抗拒感的一種感受。寫下《沉思錄》的古羅馬帝國皇帝馬可奧勒留寫到:如果外在的事物讓你感到痛苦,那痛苦并非來自事物本身,而是你對它的看法;因此只要你愿意,你隨時可以將這個想法打發掉。一行禪師描述到,花朵凋零本身并不造成痛苦,然而人們期望花朵永不凋零,是這個不切實際的愿望造成了苦。
14、和情緒做朋友。你可以把情緒視為自己的老板,遵守它的每一條命令,或者當它是敵人一樣希望它消失,你也可以采取相反的方式,和情緒做朋友,僅僅允許它隨意地來去,并且友好地對待它。實際上,情緒并沒有它看上去的那樣頑固和真實,一旦你能夠放下情緒讓我們編造的故事以及由此引發的信念,我們就可以看到情緒背后那份無限寬廣的本質。
15、我本來就很好。我們所追尋的東西一直都在周圍,就在你現在所坐的地方,精神世界通過神圣的具體之物體現出來。就像一棵樹的顏色不會“錯了”一樣,你也不會“不夠好”。你不必變得“值得被愛”,因為你就是愛的化身。真正的轉變在于我們不去尋找,就知道它依舊在那兒。
16、我們體驗的不是情緒,而是想法。你和幸福僅僅只有一個想法之隔,你和悲傷也僅僅只有一個想法之隔,其中的關鍵點在于“思想”。思想就在我們周圍,這在某種程度上也讓我們對其視而不見,就像魚看不見水一樣。我們體驗的不是金錢,而是對金錢的想法;我們體驗的不是我們的孩子、父母或是另一半,而是自己對孩子、父母或者另一半的想法;我們體驗的不是世界,而是對世界的想法。
17、處于“在線狀態”。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有“內在光明”,正如王陽明龍場悟出的“圣人之道,吾皆具足”。無論我們認為自己有什么“問題”,我們唯一真正的問題是與內在光明相分離。一旦與內在的力量之源相連接,問題就不再是問題,這種與內在光明的自然連接狀態就是一種“在線狀態”,好像插了電。怎樣才能“上線”?答案是什么都不做。因為“在線”是我們的自然狀態。我們不需要擔心學習或練習什么技能來達到或保持這種狀態,因為一旦頭腦空靈,即使只有暫時的,也能自動恢復到你的“出廠默認”狀態。思想遲緩時,我們總會恢復到在線狀態。情緒低落時,堅持下午,在此期間無須勞神費力地試圖去改變、控制或修正這一狀態。一個發現自己已經處于離線狀態的最可靠方法就是,此時你覺得自己必須采取重大行動去改變一個人,甚至一勞永逸地改變整個生活。
18、訓練正念呼吸。隨時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呼吸上,不管你在廁所、在開車、在吃飯,還是在走路、聆聽、休息,請隨時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感受自己的一呼一吸。
19、情緒沒有好壞之分。情緒是一種能量。情緒是內在空間中的能量運動。情緒有三個屬性:運動、速度、頻率。能量在內在空間中運動時,速度、頻率不同,結果就不同。
?不存在所謂的正面情緒;
?不存在所謂的負面情緒;
?情緒無所謂好或壞、舒服或痛苦、有益或有害;
?情緒就是情緒,如此而已;
?跟你的情緒開戰是不必要的;
?所有情緒都可以以“本來如是”的樣子被接納和歡迎;
?不必為保留某些情緒而控制或減少、壓抑、重構、忽視、釋放、溶解、摧毀、轉化、療愈、消除其他情緒。
20、隨時對地保持歡笑。歡笑,你就進入了另外一個世界,一個充滿無限可能性的世界。我們一般人的邏輯是,事遂人愿,天時地利人和了,才有可能去高興吧?身陷囹圄,周邊環境一團亂麻,心情也低到谷底的時候,哪有心思歡笑呢?但真正的邏輯恰恰反過來,因為你歡笑了,才事遂人愿,才天時地利人和,環境才會改變,這就是稻盛和夫說的“以心喚物,物必至”。隨時隨地保持歡笑,就是在內心深處對“這個世界是有生命的”一種篤定。
如果把每一天都當作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來活,雞毛蒜皮的小事就會消失,重要而美好的事物就會自動浮現。
——理查德?卡爾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