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認為美是“人的本質的對象化”。
德國著名哲學家尼采認為美是“外觀的幻覺”和“生命力的豐盈在對象上的投射”。按照周國平先生的理解,對尼采關于美的界定的理解,還有以下幾點值得注意:
第一、 美是人的自我肯定,根本不存在“自在之美”。“‘自在之美’純粹是一句空話,從來不是一個概念。在美之中,人把自己樹為完美的尺度;在精選的場合,他在美之中崇拜自己。一個物種舍此便不能自我肯定……人相信世界本身充斥著美——他忘了自己是美的原因……歸根到底,人把自己映照在事物里,他又把一切反映他的形象的事物認作美的:‘美’的判斷是他的族類虛榮心……人把世界人化了,僅此而已。”人不但是惟一的審美主體,而且歸根到底是惟一的審美對象。“沒有什么是美的,只有人是美的:在這一簡單的真理上建立了全部美學,它是美學的第一真理。我們立刻補上美學的第二真理:沒有什么比衰退的人更丑了——審美判斷的領域就此被限定了。”
第二、 美是強烈欲求之所系。尼采認為,自康德以來,一切美學理論都被“無利害關系”這個概念敗壞了。他厭惡所謂“無欲的靜觀”,而主張:“美在哪里?在我須以全意志意欲的地方;在我愿意愛和死,使意象不只保持為意象的地方。愛和死:永遠一致。求愛的意志:也就是甘愿赴死。”
第三、 美是強力的形象顯現。“當強力變得仁慈并下降為可見之時,我稱這樣的下降為美。”
高爾泰認為美是自由的象征。他把自由和美等同起來了,請看他在《論美》一文中的論述:
如果說自由是目的,那么同樣可以說,美是目的。
如果說自由是手段,那么同樣可以說,美是手段。
如果說自由是手段和目的的統一,那么同樣可以說,美是手段和目的的統一。
如果說自由是一種體驗,一種經驗形態,一種快樂和幸福,那么同樣可以說,美是一種體驗,一種經驗形態。一種快樂和幸福。
如果說自由是規律性和目的性的統一,是主體和客體的統一,是內在的精神世界同外在的物質世界的統一,那么同樣可以說,美是規律性和目的性,主體和客體,內在的精神世界同外在的物質世界的統一。
如果說自由是有限和無限的統一、個體和整體的統一、存在和本質的統一,那么同樣可以說,美是有限和無限、個體和整體、存在和本質的統一。
如果說自由是一種對于理想境界的永不停息的追求,那么同樣也可以說,美是對于理想境界的永不停息的追求。
總之,舉凡我們可以用來描述和定義自由的一切,都同樣可以用來描述和定義美。
蔡儀先生認為“美的東西就是典型的東西,就是個別之中顯現一般的東西 ;美的本質就是事物的典型性,就是個別之中顯現種類的一般。”(這里的“一般”可以理解為本質)
關于美的本質的觀點還有很多,譬如說:古典主義認為“美在物體形式”;新柏拉圖主義和理性主義認為“美在完善”;英國經驗主義認為“美感即快感,美即愉快”;德國古典美學認為“美在理性內容表現于感性形式”;俄國現實主義認為“美是生活”。
在我看來,美是感覺。就好比一個女子,她在普羅大眾眼里也許并不美,但在你眼中是美的。木心也說過類似的話:美貌是一種表情。試看他的這段精彩解說:
用美貌這個基本表情,再變化為別的表情,特別容易奏效,變化出來的別的表情,既是含義清晰,又反而強化美貌。美貌者的各種后天的自為表情,何以如此容易感動人?因為起始已被基本表情感動,繼之是程度的急劇增深。美貌的人睡著了,后天的表情全停止,而美貌是不睡的,美貌不需要休息;倒是由于撤除附加的表情,純然只剩美貌這一種表情,就尤其感動人,故曰:睡美人。人老去,美貌衰敗,就是這種表情終于疲憊了。老人睡著,見得更老,因為別的附加的表情率爾褪凈,只剩下衰敗的美貌這一種慘相,光榮銷歇,美貌的廢墟不及石頭的廢墟,羅馬夕照供人憑吊,美貌的殘局不忍卒睹。
美的東西、美的情感都是人所共同追求的。我最后再重說一遍:美在感覺。我們在見到令自己心動的人時,我可以說:你不美,但你很迷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6——12——18于高二年段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