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庸》是給君王看的
普通人,甚至是孔子,即便做到了“中和”,也不能使天地有序,萬物興榮??鬃颖救司吞幪幣霰?。
唐朝對“中和”的官方解釋(孔子后人孔穎達):“中和”這番話是對君王講的,如果君王把“中和”精神發揚光大,使陰陽不亂,那么天地自然會秩序井然,社會自然會欣欣向榮。
讀書先要搞清楚這書是寫給誰看的。
《老子》也是寫給君王看的,很多邏輯、道理,與大臣、老百姓奉行的完全相反。
古代知識分子寫書,基本上都是給君王看的,并不是刊印全國給百姓看的。
二、朱熹把《中庸》的讀者擴展到草根
朱熹沒有君王的立場,離草根更近。他對“中和”做出全新的解釋,原本給君王一個人講的道理,于是變成了給千千萬萬人講的道理。
這種錯位,造成了解釋上的迂回曲折,理解起來非常費勁。
- 天地之心:依靠個人修心養性,達到正天地之心,順天地之氣。
- 一陽來復:《周易》“復”卦,冬至。
- 天地萬物與人是一體的:太極、月印萬川
朱熹的道理太迂回、太牽強:
即便我的心端正了,也只能說明倒映在我這一片小水塘里的月亮明亮起來了,天上的月亮難道也能跟著亮起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