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san Kuang 我女神的第一本書。她的文字一直都是讓人很佩服的。她總是能用一種很舒服的方式分享她的經歷,她的閱讀,她的感觸以及她的思考。這本書大概就是講的這個時代產生的一種新身份 "Slash" 以及如何成為一名Slash。她談到了夢想,創業,理想生活,自我定位,自我管理,自我修煉,冥想,crossfit以及如何享受生活的空白,如何去過一種不忙碌卻又很充實的生活。“向內求索 ” 是她的文字帶給我的最大的感觸,也是一種最能讓我安心的狀態,大概就是所謂的安全感把。
斜杠青年 Slash
1.斜杠一詞的產生
” 2007年,《紐約時報》專欄作家瑪希·埃爾博爾寫了一本書,叫做《多重職業:讓工作和生活獲得雙重成功的新模式》(One person/Multiple Careers: A New Model for Work life Success)。寫這本書時因為她發現一個現象,那就是在紐約很多人都擁有不止一種身份,每當遇到“你是做什么的”之類的問題時,他們并不能像其他人那樣用一個完整的此來介紹自己的身份,而是選擇用“斜杠”來區分不用的身份。于是她為這些人創造了一個新詞----“斜杠青年”(Slasher)。"
斜杠青年是一種多元化的人生,是時代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 斜杠青年的核心目并不是為了擁有額外的收入,甚至也不是為了能夠自由支配時間。而是為了追求更多元化的人生和更完整的自己。它帶來的絕不僅僅是額外的收入而是更充實和快樂的人生。"
2.如何成為一名Slash?
*關于自我投資:
1.所有的投資都無法立刻產生回報。 即需要一個投資期
2.勤奮比天賦更重要
3.自我投資的關鍵在于時間的累計,不在于合適開始
*關于投資期
1.基于自己的夢想,或是理想生活,亦或是欲望的基礎上 需要對自己有大的目標。有了方向后需要分解目標,把它變成一系列可以執行的計劃。與此同時還需要放棄不合理的期望。
2.通過讀書和思考來形成屬于自己的價值觀。
讀書的階段:從泛到全再到專。
*培養讀書的習慣
*專注你的那個“點”
*打造全面的只是結構
Topic-1. 關于生命的意義
人類作為大自然中的一個物體,生命的意義何在?
“生命的意義”無非就是要解決一系列關于自我的問題。我是誰?我要做什么?我的未來在那里?它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對未來清晰的規劃。未來的目標就像是我們人生道路上的方向標。我們一次來評價日常的行為選擇,并為自己當下的行動找到合理的揭示。若能清楚的明白自己未來的方向,并且每天都能為之努力,那么生活便充滿意義。
Topic-2. 理性的堅持
理性
*意味著設定合理目標
*基于目標和信念采取恰當的行為
*并堅持合理證據支撐的信念
是否理性判斷的標準
1.目標是否合理,符合自己真實的愿望。
2.信念的形成是否基于有效的推理。
3.采取的行動是否是達成目標的最佳方式。
理性的堅持
你的堅持是否值得推崇取決于你所追求的目標類型。
Topic-3. 惰性的背后
思考時需要消耗能量的,而消耗能量對生存不利。大腦只會選擇利大于弊。只有思考能夠增加生存與繁衍的概率時,才會啟動復雜思考系統。其余時間我們完全依賴不消耗額外能量的情緒和之直覺。
與之抗衡:
1.欲望
2.意志力
And, 我們常常無法如愿完成某個目標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任務太太大或太復雜。
目標 -- 分解目標 -- 計劃
Topic-4. About 讀書
*掌控不確定性
讀書帶來的成長與掌控感能夠幫助我們對付幸福最大的敵人,即不確定性。這是我們焦慮和缺乏安全感的原因。這個世界只有一種東西能帶來安全感,就是我們自身的品質。比如,知識,才華,智慧,毅力等。
*以第三視角去審視這個世界
書讀得越多,對宇宙,世界,生命了解得越深。我們就能發現自己的渺小,也會因此變得更謙卑。
*擺脫文化強加的價值觀并形成自己的價值觀
想做某事或想過某種生活但社會告訴我們不能,即很多人選擇服從,這就是文化的理想。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和積累下來的價值體系,其通過“對與錯"來引導社會的行為模式。如何擺脫文化強加的價值觀?通過讀書形成自己的價值觀。
讀書 -- 思考 --成為自己的東西。
讀書是個輸入的過程。
Topic-5. 內外一致的理想生活
事實上,所謂的“理想生活”沒有什么固定的形式。其關鍵在于能夠把握自己,知道自己是誰,做到心平氣和地跟自己相處,在于明智的區分什么是別人想要的,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還在于放棄對未來的執著,好好待每個一個當下。然后讓自己內心獲得和諧與一致。選擇有兩種:勇敢追求想要的和改變心態接受現狀。不管是選擇的是改變還是接受,只要能夠坦然面對選擇之后的結果,人生就會是美好和幸福的。
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距離完全是由我們自己決定的。
Topic.6 關于情緒
情緒是一種生理現象,是因外在刺激而產生的信號。
之所以痛苦不是因為情緒的存在,而是我們太在意這種主觀感受,并且認為自己的感覺,想法好惡就組成了自己。如果我們能夠放棄這種認同感,并能狗明白情緒只不過是內部的波動,沒有任何實質或意義,每個瞬間都在改變,就像海浪一樣,那么我們就能做到,只是感知情緒的存在,但不產生認同感,也就不會為它所累。
Eg,人是社會動物,與他人接觸太多,會因為在乎別人的評價而惶恐,憤怒,自卑,從而導致負面情緒。如何處理?
*減少社交,甚至果斷關閉微信朋友圈,不再關注他人的生活與動態。無視外在的噪音,專注自己。當專注自己時會漸漸感覺到內心生長出來的力量,即淡定與從容。
Ending
現在的主要工作內容就是不斷地讀書,學習和思考。發掘并且培養那個自己的“無可替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