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最近陽光很好,十八度,無風。
這個天氣的穿著,是秋衣,薄毛衣,厚大衣,加絨牛仔褲。
跟李艷約了說逛植物園,她家里有事,我想了想,其實也不太想跑那么遠,剛好去離學校2站路的南湖幸福灣公園。
10點多蒸了些媽媽包的餃子吃,充了一杯牛奶喝,然后背著小包就出發了。
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漂亮的月季花,和“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幾個大字。花雖敗,仍然美麗。
令我驚訝的,是公園里許多古稀之年的老藝術家,他們或一個人練習吹橫笛等樂器,或幾個人一起,更有一處十幾個人伴奏,有人唱歌的“樂團”。這些站在人堆里極其普通的爺爺奶奶,一張口就令人震撼,聲音高亢,與目之所見的年齡極不符合。而且,有的要唱歌的爺爺奶奶,主持人都不認識,好像是臨時加入的,但是跟樂隊配合得卻都很好。這應該是我第一次在現實中聽到藝術家的歌唱,跟電視里差不了多少,卻是在公園,這么大眾的地方,他們愿意展現自己,散步的人愿意去聽,大家都快樂。可惜拍的視頻沒法上傳,就放兩張獨自練習樂器的老藝術家的照片吧。
公園里的菊花也快敗了,可它們依舊美麗。石竹花卻開得正好。這些花就像這些老藝術家,他們到了暮年,但依舊努力盛放,讓自己的生活多姿多彩。
我是對廣場舞無感的,卻被這小音樂會打動了。但是仔細說來,廣場舞是任何零基礎的人都可以去接觸的,但歌唱和樂器卻是那一小撮人才能做到。若論讓大多數老年人晚年幸福,還得是廣場舞。可我想,我寧愿退休后去學個樂器,或學個歌唱的。這跟個人喜好有關吧。
人究竟應該怎么樣生活呢?
這個年齡,在我們村,大概就是坐在門口曬曬太陽嘮嘮嗑,一天天,等著人生的最后一天。我以前以為,老年生活只有那一種。原來,世界觀也可以在街角,在普通的城市公園得到豐富。
28歲的我,沒有在周末加班工作,沒有去喝酒蹦迪唱歌看電影,在這公園里欣賞老爺爺唱歌。我內心向往慢節奏生活,我也可以適應慢節奏生活。這世界快,我就一定要快嗎?洗漱時和路上,聽了樊登讀書的2本書,《少即是多》,和《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書的內容也許在腦子里串了,但是我發現了,在我所知道的人的生活方式以外,還有其他的生活方式。“物質已經不能給人帶來幸福”,精神的富足才是現代人幸福的最終源泉。并不是每天不停轉,才是正確的生活方式。允許自己歇一歇,恢復對這世界的感知,不讓冷漠裹挾。
成為一個精神富足的人,讓做的每件事都服務于這個目標,擁有一份有一定自由度的工作,是多么幸運的事。
今天很滿足,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