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聽人講起自己在法院工作的經歷,執行法官打電話通知當事人領錢,剛自報姓名就被掛斷了電話。第二次再打過去,當事人不耐煩地答道,領錢?我看你是想騙錢吧!待法官耐心解釋之后才終于相信。
此事聽起來像個笑話,主動發錢還有發不出去的時候,然其背后卻體現了社會人與人之間信任缺失的嚴重現象,也無怪,人們真是被騙怕了。
近期,繼準大學生山東女孩徐玉玉、大二男生宋振寧因遭遇電信詐騙心臟驟停引發猝死事件后,清華大學一教授被冒充公檢法電話詐騙1760萬巨款,電信詐騙一時成為關注的焦點,社會誠信缺失的問題再一次被至于輿論的風暴中心。很多人甚至發出這樣懷疑的聲音,我們的社會人與人之間還有誠信可言嗎?我們還能信任周圍的人嗎?
誠信,自古以來就是中華名族的傳統美德。凡事以誠為先,唯有真誠待人,才有可能得到對方的同等回報與信任。然而,現如今很多時候,人們不敢再去相信,凡事抱著斟酌利弊、思量再三的戒備心理,帶著懷疑的目光去審視,唯恐自己的利益受損,更擔心受到外界的傷害。
1.不敢再相信做好事有好報 , 為善積福?積下的很可能是禍端。
2006年發生在南京的“彭宇案”曾轟動一時,據稱南京男子彭宇因扶起摔倒在公交站的老人反被一紙訴訟告上法庭。社會媒體和輿論當時幾乎一面倒,為其好心助人反遭誣陷而憤憤不平。五年后,南京市政法委書記公布了審查的真相,民眾和輿論所認知的“彭宇案”并非事實真相。稱彭宇確與摔倒老人發生碰撞,只是在案件審理過程中出爾反爾。且不說此案真相究竟如何,五年的時間已經使“做好事沒好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觀念深深影響了人們。
2009年11月,重慶初二學生萬鑫扶起摔倒的老太,被老人及子女誣告為肇事者,起訴并要求賠償。
2009年11月,淮安老太周翠蘭撿到1700元現金,幾經周折找到失主,對方堅稱丟失8200元,要求其返還6500元,將其告上法庭。
類似事件不斷發生,人們的道德熱情受到了嚴重打擊,為善助人的信仰也隨之動搖,人們看到了老人倒地的類似現象不再敢伸出援手,總要先想一想,會不會給自己惹麻煩,會不會被訛被詐,權衡再三,似乎還是裝沒看見直接走開更省事一些?或者錄個音立個字據再扶人也不遲?老人跌倒無人扶,我們被貼上了冷漠、自私、扶不起的標簽。
于是后來,出現了令全國激憤的小悅悅事件。
2011年1月,2歲女童小悅悅在巷子里被面包車兩次碾壓、幾分鐘后再次被一輛小貨柜車碾壓。幾分鐘內經過的十八個路人無一援手,后來一位拾荒阿姨將小悅悅抱起,找到其母親,小悅悅被送到了醫院,最終傷重搶救無效死亡。
這一事件的發生刺痛了人們脆弱的神經,人們紛紛譴責路人的冷漠無情。2011年10月,廣東佛山280名市民聚集在事發地點悼念"小悅悅" ,宣誓“不做冷漠佛山人。雖然這只是一起個例,但其發生背后所體現的,是整個社會的問題,社會人與人之間信任缺失是十分重要的一環。
2.不敢再相信專業判斷 , 利字當頭?為什么和我想的不一樣!
醫療界同樣如此,近年來報道出逐漸激化的醫患糾紛充分體現了醫生和病人之間的不信任,這是社會人與人之間信任缺乏的一個典型縮影。提起醫生,我們過去往往想到“白衣天使”、想到“救死扶傷”、“妙手丹心”,想到SARS侵襲,奮不顧身在一線的醫療工作者的身影。而近些年來提起醫生,人們率先想到的就是“明示暗示收紅包”、“過度醫療掙提成”,一些醫生無德事件被曝光,人們漸漸對醫生有了偏見,不敢再全心相信醫生,因為這種不信任和懷疑,醫患關系進一步激化,這對患者和醫生,不得不說都是一種悲哀與傷害。
曾引起巨大爭議的八毛門事件,充分體現了醫患間的不信任。2011年,一個出生僅6天的嬰兒因無法正常排便就醫,深圳市兒童醫院懷疑先天性巨結腸,建議做手術,手術費用相對昂貴。患兒父親拒絕手術,到另一所醫院花八毛錢開了石蠟油,即緩解了孩子癥狀。患兒父親向媒體曝光此事,懷疑醫院過度醫療,要求退住院費并進行賠償。八毛門事件引起公眾極大關注,對該院導致了很大的影響,5日內便有3例到該院的患兒家長拒絕手術。后該患兒證實確診為先天性巨結腸,患兒家屬向醫院道歉。
2012年3月,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一患者身患風濕類疾病,要求注射治療藥物,醫生因患者自身患有肺結核尚未痊愈,擔心用藥會導致結核復發引起嚴重感染,拒絕給其用藥。患者疑心醫生不認真給他看病,故意折磨他,后持刀到該院行兇,捅傷四名醫生,28歲實習醫生王浩傷重身亡。
后續各地又發生了多起醫患糾紛、傷醫事件,這些歸根結底都在于醫患間的不信任。醫生和患者之間,患者本身處于一種弱勢地位,聽說了一些“過度開藥”、“收取紅包”的消息就認為這是普遍現象,天下烏鴉一般黑,大多數醫生不是好東西,看看多起殺醫傷醫事件背后甚至有不少的叫好聲,就知道醫生這個行業的形象在一些人心里已經被嚴重抹黑。內心存在的認知讓患者在就醫時就先入為主,一旦醫生的診療不符合自己的預期,便開始對其進行道德審判,甚至以暴力的形式將自己的懷疑與不滿宣泄出來。
3.不敢再相信坦誠無疑 , 親密無間?很可能是日后的刀兵相見!
上述的社會上見義不為或是醫療界醫患糾紛的現象,畢竟只是陌生或相對陌生的人之間的信任缺失,那么熟悉的人,親密的人之間呢,是不是就敢于充分信任與坦誠?一些事情的發生也使人們對信任這件事進行了重新思考。
2015年4月6日,畢福劍飯桌上唱評經典樣板戲《智取威虎山》選段的視頻自網上流出,老畢隨后被封殺,從云端狠狠跌到地上。他興之所至,高談闊唱之時,有沒有想過會被同一桌吃吃喝喝笑語晏晏的好友錄下視頻并曝光?他內心一定以為,這也就是好友間助興開的一個玩笑而已。
2016年9月5日,曹云金發長微博回應與師父郭德綱之間的多年恩怨,博文中甚至爆出了郭德綱一些不為人知的秘聞。且不論二者孰對孰錯,事情真假,此事件之后郭德綱背后卻是一時間罵聲一片,形象一落千丈。就事論事,郭德綱有沒有想過,曾經的信任與坦誠,有朝一日,也許會成為他的軟肋,變成直接刺中他的那柄利劍。
我們身邊這樣的事情也十分常見,有時候A對B說了自己的一些事情,隨后莫名其妙的這件事情就傳到了CDEFG耳朵里。
于是,吃一塹長一智后人們才真的領悟“逢人便說三分話,不可全拋一片心”的真諦,帶上標準的微笑,穿上防彈衣,同身邊的人聊八卦,聊新聞,以后,我們之間只能無關痛癢,再不可能坦誠無疑。
其實,無論是陌生人之間,還是熟悉的人之間,人們信任缺失的原因,往往不是主觀不愿意去相信,而是不敢去相信。正因為有了一個個因為相信而被傷害的例子存在,我們形成了“扶老人會被訛”“做好事沒好報”、“黑醫生亂開藥”“不給紅包不給你好好看”這些主觀認知,而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先入為主的認知,當身臨其境時,我們才選擇了不去相信,以規避不必要的風險和可能帶來的利益損失或傷害。
然而,我們沒有看到的是,這些被報道的負面消息背后,還有千千萬萬沒有報道的人與人之間因信任而產生的正能量。“一只蒼蠅壞了一鍋粥”的慣性思維,幾個負面典型過度擴大的宣傳,有時候往往導致我們跟著輿論一面倒。但客觀來看,一棵枯樹不能代替一片森林,同樣,幾個個體也不能代表一個整體。
有時候,選擇相信并不難。在我們理性去看人看事,保護自己不受傷害的同時,只要我們愿意,以誠待人,多數情況同樣會換來別人的真心與信任,收獲一種人與人之間的正能量。如果因為可能存在的風雨而緊閉門窗,拒絕外面的一切風景,那你錯失的可能不僅僅是風景,還有自己的心。
(以上圖片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