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和《史記》相媲美的《資治通鑒》,令歷代帝王將相,文人墨客,愛不釋手,爭讀不止,毛澤東讀之“十七遍,每次都獲益匪淺”余意未盡,“不是不想讀,而是沒時間”。,把它與《史記》并稱為兩部大書,可見其不同凡響。
? ? ? 前幾年,胡圇吞棗般閱讀了《史記》,繼又選擇性地瀏覽《漢書》,《后漢書》,近來又結束了《三國志》,寫了些讀后感想,說有多大收獲,還真說不清,但覺得其一:對文言文閱讀不太那么吃力了;其二:文中語言簡略,較之前些年明顯;其三:寫文章不再打草稿,一氣呵成;最后一點是,性格上發(fā)生巨大變化,不敢說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可以說有點“每臨大事有靜氣″。欣喜之余,想到那位當官的朋友早些年前感嘆,《資治通鑒》是本好書,并且作者司馬光,還是我夏縣老鄉(xiāng),就有躍躍欲試之感。這不,剛讀了18頁,就深有感觸“果然是本好書!″。
? ? ? 《資治通鑒》不同于《史記》,記載數(shù)百個人物生平,詳略不一,以記編年體的形式,記載了上起周烈威王二十三年(前403年)至后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62的歷史,但不同于一些味同嚼蠟的史書,它不僅忠于歷史軌跡,記載千余年發(fā)生的政治大事,并做到了略則五個字(如,十二年(甲子,前357)1,魏,韓會于鄗。多則數(shù)百字,而那些只有幾十字的小故事,余味深長,玩味無窮。現(xiàn)百花叢中摘幾簇,以饗諸位,看看“小故事,大智慧”,并非浪得虛名
? ? 第一個是立木為信。故事約六十余字,說的是商鞅頒布新法令,恐怕百姓不信,放一根木頭立城墻南門,貼出告示,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十金,老百姓感到奇怪,沒有人敢動手去搬。直到賞金五十兩,有位壯士半信半疑地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商鞅如約賞其五十金,。商鞅以此為契機,變法得以順推行,秦國也因此傲視東方六國。司馬光說信用,是君主之大寶也。國講信用,得道多助,反之,失道寡助。他還指出,“善為家者不欺其親”,為人誠信,與人相交,如魚得水。所以孔子說“人無信不立”,失去信用的人,寸步難行,所以才有“一言九鼎",“一諾千金”的成語深入人心。“誠信為人之本”此言非虛。
? ? 第二個故事,魏惠王夸寶。魏惠王向齊威王煊耀他有寸徑寶珠十枚,每個都能照亮十二乘的大車。而齊威王說他有四位大臣,鎮(zhèn)守邊彊,冶理國家,鄰國望而卻步,國家秩序井然,說這四個大臣“曰照千里,只照亮十二乘的大車”豈可與之相題并論。兩位國王格局不同,眼光迥異,兩個國家的命運也大相徑庭。魏國先失去秦之屏障的河西重地,又在與齊大戰(zhàn)中,一敗涂地,灰溜溜把國都從安邑(山西夏縣)遷到大梁(河南開封),以避其鋒芒,其祖父魏文侯與與吳起建立的強盛大魏,已成了故事。這個故事充分說明了,國家之寶是人才,人心所向是國家長治久安的保證。千秋基業(yè),人才為先。“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正改寫中國的未來。“濟濟多土,乃成大業(yè)”(習近平),日益強大的人才,必成為泱泱大國 屹立世界之林的磅礴偉力。
? ? ? 第三個故事,鄒忌與田忌。鄒忌的故事見《戰(zhàn)國策,齊國策》以直言敢諫,見微知著的正面形象而出名,除弊革新,選才任能, 懲惡揚善而使齊國朝不藏奸,野無遺賢。但在《資治通鑒》中卻扮演了一個極不光彩的角色,與大將田忌政見不合而交惡,用一個極為卑鄙假禍于人的手法,讓田忌背上意圖謀反的惡名,而又讓其百口莫辯,只好流落他鄉(xiāng)。實際上是齊威王的推波助瀾(忌憚田忌功高震主),鄒忌只不過背上惡名而已。好在齊威王的兒子齊宣王即位后,乃復召田忌為將(《史記》中有記述),鄒忌與田忌的恩怨也一筆勾銷。實事是當田忌遇難時,鄒忌不僅沒有趕盡殺絕,反而暗中幫助田忌在楚國立足。這個故事也給我們啟迪:不可臉譜化對待政治人物,不能被一時假像所迷惑,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在萬物紛繁復雜,事件雜亂相生的世事中,不被潮起潮落所花眼,不以“橫看成嶺側成峰"而迷惑,冷靜分析,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此及彼,去偽存真,方能左右逢源,,立于不敗之地。
? ? ? 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孕育了優(yōu)秀的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匯成了浩瀚無垠的智慧海洋,而只有肯在洶涌澎湃的書海遨游,才能視野開闊,感悟人生,發(fā)掘人性,治療愚昧之傷,撫慰人生之痛,《資治通鑒》真乃一本好書,值得一讀。
? ? ? ? 2022年4月4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