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讀《活著》,是在回家的高鐵上,初始我以為,這本書是由若干個悲涼的舊時故事組成,總以為福貴喪失了全部家財就是他悲慘的結束,卻不曾想到這個老人的悲傷卻沒有終點。
福貴,一個出生在地主家的混世魔王,逛窯子,賭博,是他的日常愛好,守著家里如花似玉的老婆卻不為所動。終因賭博散盡了萬千家財,氣死了父親,帶著一家人離開了豪宅,搬進了茅草屋。穿上了破布衣服,褪去了張狂本性,開始回歸原始,耕地種田,儼然一名農人。
家珍是舊時賢良淑德女性的代表,丈夫打罵不還口,即使丈夫去找妓女也只是善意勸導,不曾發火。福貴家道中落,被父親接走,卻不顧勸阻的帶著有慶回到家中。讀到文章的前半部分我不曾因為福貴的悲慘而觸動,卻是著實的心疼家珍。
當讀到福貴被抓去沖了壯丁,才開始逐漸領悟到這本書的真諦。通過福貴透露的社會現象才是真諦。國軍的殘暴統治和解放軍的寬容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戰場上出生入死,送別了無數的戰友,支撐他的信念只是活著,去見家珍、鳳霞、有慶和他已經去世的娘親。
福貴回到家中,母親已經不在,鳳霞也因為生病變成了聾啞人,只剩著一對閃爍的眸子。正值全國解放初期,地主開始被圍剿,騙得了福貴家產的龍二因不服整治,被槍斃。如果不是因為福貴散盡了家財,服刑喪命的可能就是他。這樣,福貴開始漸漸學會了感恩,為自己而慶幸。
夫妻二人為了讓有慶去上學,將鳳霞送給了其他人家。鳳霞不會說話,只能用眼神表示悲傷。當福貴把鳳霞帶回來時我感動的不能自已,血緣親情永遠是不能割舍。
大躍進時期,砸鍋煉鐵,吃大鍋飯,做工記工分。有慶辛苦喂養的2頭羊也被收了上去。他每天奔跑著去割草,去喂羊,去學校,一副天真爛漫的少年模樣。有慶的去世確實觸動到了淚點,讓我不由得怨惡這萬惡的舊社會,一個活潑純真的孩子被一群無德的醫生抽干了獻血,沒了心跳,只是為了救縣長夫人的生命。不由得想到在舊社會時期人對生命是多么的冷漠,人性在紛亂時期,只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
縱然歷經磨難,生活還是在繼續,活著的信念支撐著這一家人。鳳霞年紀漸長,福貴拜托隊長幫忙尋了個親事,終究是尋求到了幸福。文化大革命來襲,福貴一家人受到的影響并不是很大,春生被批斗成了走資派,在戰場上出生入死未曾退卻的春生卻不堪折磨,上吊自殺,未能兌現和福貴活著的承諾。
本以為福貴一家的悲傷已到此終止,卻不曾想鳳霞死于生產,二喜因此悲傷不已,獨自扶養苦根也是異常艱難。二喜工作時被石板夾死,死相慘烈。福貴獨自一人扶養苦根,苦根伶牙俐齒,甚是可愛,年紀小小,卻可以和福貴一起下田,有著自己喜愛的小鐮刀。一次下雨下田發高燒,福貴心疼他,煮了些豆子,苦根卻因為吃豆子被撐死,值此,一家人只剩下了福貴。
為了滿足苦根生前的愿望,福貴買了一只老牛,和老牛相依為命,越活越硬氣。
福貴老人的一聲悲愴而熱烈,他經歷了中國近代的一系列變遷,封建社會、改革開放、大躍進、文革……他親手送走了自己一個又一個親人,支撐他的只有活著的信念。
生活在現在的我們不曾感嘆生活的美好,對各種不公的社會現象總是充滿戾氣,充滿批判,也是時常埋怨生活的艱難。其實活著便是我們每個人的使命,即便是為了家人,為了朋友。生活的磨難每個人都要經歷,經過磨難,便是美好,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部經典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