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在黃昏開車路上,看到巨大的月亮,遠處的山脈環繞在任何一個前進的大道上。這兩天滿月,經常會想到『明月松間照』這句古詩,原來月亮在黃昏的時候才是最好看的。
今夜看一起為愛鼓掌,最后一集真的哭慘我了。小時候看臺劇不顧一切追求愛情,長大了看臺劇,愛情依舊甜美、理想化,但是排在“找尋自我”之后的位置。如果愛是一種習得性技能,我想影視劇的人文作用就是在教導我們如何去愛。在這部劇里,我學到了很多。只是我還需要成長,成長到可以坦然接受分開的結局,而不是明知不可為卻如此心痛。
今天一點也不想看書,很想放空,很想漂浮。正是在經歷這些事情的過程里,我不斷重新認識自己,我的人生底色與我長久存身世界不再格格不入,壁壘分明。
健康的身體和平靜的內心是我一生的追求,作為普通人無力改變什么,唯有調整認知,去接受不確定性,理解環境變化,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能控制的事情上面,好好吃飯,好好睡覺,不聊不愛聊的天。
身邊許多人在年尾經歷了艱難時刻。大家不再強笑著粉飾自己的脆弱困惑甚至無能,但說起人生的萬般為難,卻都默契地只講了寥寥幾句。
感受到幸福的兩個瞬間:每次獨自帶陶陶的時候(其實只是一會兒)陶爸都會給我說辛苦了;看綜藝趙露思說她小時候拍過藝術照,想到小時候我媽也帶我拍過。
太績優主義的思想應該是很吃別人表揚的,榮譽表揚就會極大的提升內心的安全感,真心懂生活愛生活的人太少,太多人以為拿到了跨越階層的入場券,但還在用底層的思維生活。
太喜歡伊藤比呂美的《身后無遺物》。除了很多人的死,我喜歡“人生咨詢”的兩篇,別人給她做的,還有她給被人做的。關于我是誰,還有我認為人應該怎么過人生。還有終于理解了她的文字中那種鏗鏘的節律感,因為是詩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