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時間,豆包在我給紅包喂奶的時候老是說:“媽媽不能抱紅包!媽媽抱我!”。每次遇到這種情況,我一開始的反應是跟她共情:“你覺得有點失落,因為媽媽現在抱著紅包沒有抱你,你希望媽媽只愛你。媽媽給紅包喂完奶就可以抱你了。”
可是她好了幾天后又故伎重演。家里人試著給她講道理說弟弟也是家里的一份子,她得到的愛沒有減少,媽媽喂完奶就會抱她的。可是她還是不斷地說“媽媽不能抱紅包。”再勸就真的開始拉扯紅包了。
這幾天阿姨放假了,我一個人帶倆娃,只好一直抱著紅包陪豆包玩。我看她玩得挺好,紅包在我懷里睡著,于是我掏出手機看了一會兒。突然,她又提到“媽媽不能抱紅包!”
我覺得自己是有點煩躁,并且有擔憂的感覺,于是迅速對照正面管教中“錯誤目的表”,判斷豆包是在尋求過度關注。我意識到,之前她每次說這句話時,我都會很擔心她的心理狀態,擔心她排斥弟弟,于是會花大量的時間勸解她,反而讓她覺得用說排斥弟弟的話這種方式可以得到我的關注。
于是,這次我決定忽略這句話,而是放下手機繼續抱著紅包陪她玩。她試探性的又說了一次,我還是沒有接茬,把話題轉回游戲的情景。果然,她不說了,開始重新投入游戲中,還玩的特別high,玩到高興的地方還高興的對著紅包說:“這是我的弟弟!這是我的弟弟!”
這讓我聯想到豆包在爺爺奶奶家時特別害怕放炮,一有炮聲就嚇得躲在爺爺奶奶懷里,而爺爺奶奶則是不停的安慰她“別害怕,我們會保護你。”而在我們自己家,豆包則從來不害怕炮聲,聽到了還淡定的說“外面放炮呢。”其實也是同樣的道理。
當孩子發現自己的習慣、行為讓父母體會到嚴重的困擾,比如說害怕某種東西,或者排斥某種東西,他就像擁有了一個強大的武器。有時甚至會“弄假成真”,讓自己真的相信自己害怕、排斥某種東西,從而獲取父母的關注。
當然,孩子的行為其實是無意識的,但如果我們能保持平常心,淡化我們自己的反應,換作用其他方式給與孩子他們真正需要的歸屬感和價值感,反而避免了讓孩子持續陷入用恐懼、排斥的情緒吸引大人關注從而“弄假成真”的怪圈。
你的回應,決定了孩子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