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參考點依賴
認知和決策是兩個步驟。認知是對單個對象的了解過程,決策是對兩個或多個對象的比較選擇過程。
即使你能準確認識你的投資對象,決策也有可能出錯。
決策是一個人們用了幾百年來討論和研究的話題。
17世紀,能獲得最大財富的那個選擇就是最好的。
隨著財富的增加,人們對金錢的期望效用是遞減的,這就會產生風險厭惡現象,也就是說,雖然財富的誘惑力很大,但是風險會讓人們停下腳步。這也是第一次有人提出了期望效用。
馮·諾伊曼,是20世紀最重要的數學家之一,被人們稱作“計算機之父”和“博弈論之父”。
他提出的期望效用理論,認為人關心的不是財富的絕對值,而是關心財富所帶來的效用。
在所有研究實際決策的理論中,行為金融學家卡尼曼和特沃斯基提出的前景理論(Prospect Theory)最有名,并因此獲得了200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前景理論最著名的觀點是,決策依賴于參考點。
人本身就是通過變化來體驗生活的。
前景理論認為,效用并不取決于財富絕對值帶來的感受,而取決于跟誰比,跟誰比,就是參考點的位置。
參考點不同,效用是不同的。
既然參考點很重要,那么哪些因素會影響參考點的位置呢?研究發現,參考點與以下幾個因素有關。
| 參考點與歷史水平有關
在金融領域,投資中的歷史水平,最重要的參考點是成本價。
投資者總是會將現在的價格與成本價比,我稱之為“往回看”。往回看是與歷史在比,而理性人是“往前看”,看未來。
| 參考點與期望水平有關
期望水平指心理預期的一個水平。
例如,你買房子的成本價是100萬,但預期水平可能是500萬,那出售價格的參考點可能就是500萬,而不再是成本價100萬。
| 參考點與身邊人的決策有關
將決策的參考點定為同行或朋友的決策,這稱之為決策的“同群效應”。
參考點可以被控制
卡尼曼和特沃斯基指出:“可以通過改變參考點的方法來操縱人們的決策。”
很多人買東西,不是看絕對價格,或自己是否真需要,而是看是否便宜。
工資的絕對水平不是幸福的決定性因素,與誰比才重要!
總結
這一講,我們講了決策非理性的代表理論,前景理論的第一個概念——參考點效應。
任何選擇不是看絕對水平,而是看相對水平。
參考點與歷史水平、期望水平、他人決策等有關。
參考點還可以被控制和調整。
例如,你到現在還感覺到不幸福,或者說效用不高,無一例外,那一定因為參考點定高了!試著調低一些參考點,你的幸福感將油然而生。
有了參考點,才有了盈利和虧損的概念,下一講我就來講你在面對盈利和虧損時的不同態度,以及這會對決策的影響。
10.盈利和虧損的不同風險偏好
投資時我們常將買入價格定為參考點,有了參考點,就可以定義盈利和虧損。
而行為金融學告訴我們,投資者在面對盈利和虧損時的風險偏好是不同的。
為何牛市賺不到頭,熊市一虧到底?
這是因為在盈利的時候,人會風險厭惡,所以,你不愿意冒險,選擇“落袋為安”;但是虧損的時候,人不喜歡接受確定性的損失,所以,總是想要搏一把,于是你一直在等待。
風險偏好如何影響人的決策?
喜歡確定性、不喜歡冒險,用金融學的術語來表示,就是厭惡風險。理性的人都是厭惡風險的,這沒什么奇怪。
但是,你發現沒有,你不喜歡冒險這種討厭風險的偏好只是在面對贏利時,當你在面對虧損的時候,你卻沒有選擇確定性的損失,而是選了賭一把。
所以,在損失區域,你是喜歡冒險的。
所以,現在,你是不是理解賭徒的心理了?你要勸一個賭博的人,讓他別賭了,真的很難,讓他別賭了,就是讓他接受確定性的損失。他會說:你再給我一次機會,我有可能扳本。
其實,不光是賭徒,你自己在損失的時候,也想要冒險吧?
傳統金融學認為人都是討厭風險的。而行為金融學認為,人討厭風險這個特征只是在面對贏利時才表現的,在面對損失時,人卻表現為喜歡風險,更喜歡賭一把,看是不是有機會,能絕處逢生。
“損失厭惡”在熊市中如何影響你?
人在決策時,內心對利害的權衡不均衡,賦予“避害”因素的權重遠大于“趨利”的權重,稱為損失厭惡或損失規避。
損失的痛苦值大約是同等盈利帶來快樂感受值的2倍。
這在金融市場上會有什么表現呢?
假如你買了一只股票,漲停了,賺了10%,你會很高興,但如果是跌停了,損失-10%,這個痛苦可能要2倍于盈利的喜悅。
一方面,損失厭惡的心理會使投資者盡量避免做出讓自己損失的決定。
例如,委托他人投資,投基金或交給自己相信的人,這樣,當出現損失時,可以將責任推給其他人,減少自己投資決策失敗并且要為此負責的內疚心理。也有可能會結伴一起投資,這樣當看到大家一起虧損時,心里就沒那么難受了。
理性的投資行為只看投資對象,不會參考其他人的決策,或將錯誤歸于其他人。
另一方面,損失厭惡的心理會使投資者在發生損失時,難以止損。
止損,就是讓浮動虧損實現,這讓投資者非常痛苦。很多人在虧損時會選擇不管了,放在那里視而不見,最后變麻木,就是這種心理。所以,投資者也將止損稱為“割肉”,形容這像割肉一樣的疼。但是事實是,止損如果不果斷,會加重損失。
機構投資者比個人投資者理性得多,他們止損果斷。但是機構投資者也是人啊,也會損失厭惡,不同的是,為了克服人性中自己“割肉”下不了手的缺點,機構一般都設置風控部門,在必須止損時會由監察稽核部接管并下達交易指令,畢竟割別人的肉比割自己的肉容易操作。
“損失厭惡”在牛市中有何不同?
牛市中,人是風險厭惡的,愿意落袋為安,但是有一種情況又是例外的。那就是“賭場錢效應”。
“賭場贏利效應”(house money effect),指當賺錢很容易時,會輕視風險。
如果這些錢是你自己的血汗錢,你大概不會冒這么大險。對于這些得之容易的錢,你的損失厭惡會大大減輕。
損失厭惡使熊市中跌到再低,投資者也不敢進場。所以熊市往往會超跌。
但是在牛市中,不少投資者賺了很多“賭場錢”,這時就不太會輕易離場,而是樂觀地高呼:“XX點指可待!”市場泡沫就是這樣形成的。
如何應對牛熊?
熊市中盡快賣出,避免損失;牛市中,把股票捂在兜里,讓盈利多一點嗎?
錯了!
想要克服上面的心理的影響,你的關注點不應該在盈利和虧損上面,你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克服參考點的影響。
忘記你的買入價位,就不會存在贏利和損失這個概念。
你總是看贏利和損失,我稱之為“往回看”,指你投資時總是在與過去相比。
正確的投資應該“往前看”,看未來,根據預期做決策。預期將上漲,則買入或持有;預期將下跌,則應立即止損。
總結
這一講,我講了人處在盈利和虧損時的不同風險偏好。
人在盈利時討厭風險,喜歡落袋為安;人在虧損時卻偏好風險,希望能夠扳本。這樣的風險偏好,讓投資者很難在牛市中賺到頭,卻又會在熊市中一虧到底。
此外,人會損失厭惡,難以在虧損時及時止損,加重損失。牛市中的“賭場錢效應”會減輕投資者的損失厭惡,在牛市中輕視風險而產生損失。
唯一重要的方法就是忘記參考點,往前看。
11.錯判概率導致的決策偏差
錯判概率導致的決策錯誤
人在決策時,內心給予一件事情的權重并不等于它的實際概率。
行為金融的決策理論對于權重問題有一個論斷,那就是概率權重到決策權重的轉化是非線性的,也就是說,決策時,你是非理性的,你內心給予的權重并不等于它的實際概率。
低概率事件被高估
這就是很多人怕乘飛機的原因。這種人對小概率事件特別敏感,決策權重與真實概率偏離大,買彩票也是一樣的道理。
這類事件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具有很高的絕對損益,但概率很低。投資者往往會被那個絕對收益吸引,在心目中放大了概率。
例如,打新股。所謂打新股,是按一個折扣價格,比如50%的折扣,買入新股。這個收益率算是比較高了,而且基本上無風險。所以,有很多人愿意去打新股。但是,因為打的人太多,所以,要搖號決定誰能中簽,而中簽率卻很低,例如,只有0.1%。
按收益率乘以中簽率來計算,平均收益率只有0.05%,其實非常低。
投資者的問題出在只看中收益,卻忽略了概率太低。
這種收益很高但概率很低的特征,用學術的語言講,叫“偏度”高。市場上有很多這種偏度高的投資品種。
比如說,處于熱點話題中的股票往往具有這種高偏度特點,高收益吸引了大量的投資者追捧,但這些股票很多并沒有基本面的支撐,盈利的概率是很低的,收益維持的時間非常有限,只有極少量入市早的人才能夠獲利,后面進場的人都是在為前人“抬轎子”,造成許多跟隨的人虧損。
不少人都了解金融投資中收益、風險的概念,但很少有人了解“偏度”這個概念。現在,你就知道了,在投資中,不但要考慮收益和風險,也得考慮偏度。偏度發揮的正是概率權重的作用。
低概率事件直接降為0
低概率事件被低估,直接降為0,做決策時直接忽視掉。
現在,你可能已經發現,上面兩種情況,其實都是低概率的,但是做決策的時候,一個被高估,一個干脆被忽視。這在投資市場中,應該怎么區分判斷呢?
給你一個簡單的方法,第一種,高估概率的投資對象往往偏度高,特征是損益非常高,投資者會被極端損益所吸引,怱視了它的概率其實很低。坐飛機、高收益投資等都是這種情況。
而第二種情況強調的是對低概率事件的漠視。
例如,投資專家或自認為是專家的人,不太愿意相信與先前觀念相抵觸的微量信息,選擇漠視。
在金融市場上,個人投資者更容易產生前一種高估低概率事件的情形。
高概率事件被低估
大概率事件的決策權重降低,感受不到,而只見過幾面的小鳳是小概率事件,在心目中決策權重變大,最后導致決策錯誤。
你是否也曾經出現過“失去了才覺得是最美的”這種感覺?例如父母的關心,為何你擁有的時候不覺得美,失去了才覺得美呢?這就是人低估高概率事件造成的。
在投資決策中,這種低估高概率事件,典型表現為不重視資本配置。
所謂資本配置,指你的資金如何在大類資產中配置,多少比例存銀行、多少比例買股票、多少比例買債券等,這個比例至關重要,占你投資收益的90%以上!
高概率事件被升為1
最后一種情況是高概率事件,在做決策的時候,權重直接被當作1。
這種情況常常發生在連續概率的決策中。
例如,作為一個領導現在要決定是否投資一個項目,這個項目由7個環節構成,每個環節都有90%的把握能拿下來。
你可能覺得這個項目十拿九穩,可以投了。實際上,當90%乘6次以后,概率已經不足50%,即這個項目失敗的可能性很大。
你錯在哪里了呢?錯在你把高概率事件的概率高估,直接升為1。1乘6次還是1,所以你做出了錯誤的決策。
把概率直接升為1往往發生在連續決策事件中。
例如金融市場的分析師,推薦決策往往包括連續的幾步,如調研、分析、判斷、決策,如果每一步你都收到大概率肯定的信號,則會傾向于做出確定性的推斷,而忽略決策鏈條的長度;
單次決策的情形則容易低估高概率,即“失去了才最美”效應。
總結
人在決策時,事件的決策權重并不等于事件發生的概率。
在低概率區域,投資者會被極端損益所吸引,在心目中放大低概率;在高概率區又會產生“失去才最美”效應,在心目中忽視大概率事件。
第九講說的是參考點理論,即人在決策時經常會往回看,找參考點。
第十講講的是對盈利和虧損的風險態度。在盈利時風險厭惡,在虧損時風險喜好。
第十一講講的是決策權重理論。概率到決策權重的轉化非線性,同樣會導致決策錯誤。
以上就是行為金融學最著名的“前景理論”的全部內容。前景理論是產生決策錯誤的一種方式。
12.狹隘框架
什么是狹隘框架?
框架,你可以想象成拍照的時候相機的取景框,由于取景框的鏡頭只有有限的角度,框定在哪里,你看到的只有框里呈現出的景色。
所以,形容人在決策時沒有全局觀就是狹隘框架(Narrow Framing)。
按照傳統金融學理論,理性人是不存在取景框的,他們的視野是全局的。而現實中的人做決策,都會受框架影響,這就是框架效應。
為了更好地觀察金融市場,你先試著在腦子里畫一幅圖。
一個立體的金融市場,存在兩個維度:
一個是橫截面維度,指的是在一個時點上,觀察市場上的很多投資品種。
另一個是時間序列維度,指的是固定一個投資對象,看它在不同時間點上的表現。
我們就按照這樣的維度來看狹隘框架的影響。
橫截面上的理性投資:投資組合理論
將波動方向相反的兩只股票組合在一起,比將同一個波動方向上,第一好的股票與第二好的股票組合在一起風險要小。
投資組合理論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兩只股票的組合就不如三只股票組合分散風險的效果好,三只股票的組合就不如四只股票組合分散風險的效果好……依次類推。
理性人不會關心單個資產的上下波動。道理很簡單,單個資產的波動會被其他資產平衡掉,對風險沒有影響。
理性投資者只關心資產之間的協同變化有沒有發生變化,而不是去查看單個資產的漲跌。
橫截面上的狹隘框架:看單個投資的漲跌
就像我上面說的,理性人應該選擇不同波動方向的資產來組合。這樣,單個自選股的漲跌就會被其他股票的波動所平衡掉,對風險沒有影響。但是,投資者卻總是錯誤地將個股的漲跌當作風險。
而股票漲漲跌跌時,投資者又會關注漲跌相對于參考點的變化,像是成本價、近期高點、低點等等,這又會影響決策。
跌了會風險喜好,長時間持有;漲了又會風險厭惡,過早出售。
逐一查看自選股的錯誤,就在于投資時缺乏全局觀,被單個資產的狹隘框架局限了,沒有將資產當成組合來看,誤將單個資產的漲跌當作風險。
正確的做法是什么呢?
應該站在全局,考察整個組合資產之間協同波動的方向及幅度,根據這個來操作,而不是根據個股的漲跌來操作。
時間序列上的理性投資:不清點資產
清點一下自己的資產不可以嗎?難道不應該去了解自己的盈虧嗎?
理性人的投資只往前看,往未來的方向看,不會受過去影響,不會有參考點依賴。
時間序列上的狹隘框架:頻繁清點資產
頻繁清點資產就是時間序列上的狹隘框架。
個人投資者常常會每日清點一下自己的資產。每日清點資產,實際上每天都在用參考點來校準。這大大增加了參考點效應對于投資決策的影響。
機構投資者雖然操作沒有個人投資者頻繁,但他們也要清點資產的。對于公司和基金來說,因為有披露季報的要求,所以,資產至少一個季度清點一次。而清點資產由于受到參考點的影響,也可能會引起不必要的操作。
實際上,清點資產的主要問題在于,會不自覺地計算盈利和虧損,導致投資決策“往回看”。
假定你30元買了一只股票,決定等它漲到60元的時候就賣出。現在股票價格已經55元了,請問你應該如何操作?滿倉嗎?空倉嗎?半倉還是其他倉位?
你試著這樣做:你現在看到一只股票,價格是55元,目標價位是60元。
對于這樣一只股票,你愿意配置多少倉位呢?
你可能會說,那最多配一成倉位吧。那么,就請你出掉9成倉位!
所以,清點資產不是問題,問題在于要擺脫參考點的影響。擺脫參考點的影響,投資應該“向前看”。
總結
這一講,我們講了決策理論中的狹隘框架理論及其應用。
投資上的狹隘框架在橫截面和時間序列兩個維度都會出現。
橫截面上的狹隘框架主要表現在對資產組合沒有全局觀,關注單個資產的漲跌,導致沒有正確理解風險。
時間序列上的狹隘框架主要表現在頻繁清點資產,對每個時間點的資產孤立來看,這會受到參考點很大的影響,從而影響決策。
正確的做法是“向前看”。
13.心理賬戶理論
心理賬戶是相對于真實賬戶而言的。
人在做決策時,有一個真實的賬戶,記錄著真實的盈虧;與此同時,人還會在心理上建立一個賬戶。
心理賬戶與真實賬戶有一定的關系,它會隨著真實賬戶而變化,但又不完全對等。
決策者有很多個心理賬戶,單獨記賬。在音樂會的心理賬戶中,聽音樂會的享受價值相當于它的票價1500元。
在第一種情況下,丟了票,再買一張票,心理賬戶就會感覺音樂會的成本變成了3000元,超過了聽音樂會帶來的享受,所以你可能不愿意再買票了。
而在第二種情況下,丟了1500元錢的損失是放在現金這個心理賬戶里的,并沒有和音樂會的心理賬戶相關聯。所以,丟了錢,還是不會影響你去聽音樂會這個決策的。
這就說明了,決策行為不是受真實賬戶影響,而是受心理賬戶影響的 。
而且,對于投資者來說很重要的一點是,人的心理賬戶有很多個,彼此分割,你在決策的時候沒有考慮它們之間的相互關聯。
心理賬戶對投資決策的影響
在實際中,人們在投資時卻很會受心理賬戶的影響。所有的人在投資決策時都會先劃分心理賬戶,再為每個賬戶設定單獨的資金用途:拿來吃飯的錢絕對不敢冒險;小孩教育的儲備金用來做長期投資,希望到期時的收益保證;希望暴富的錢用來炒股票,漲跌相對淡然。
心理賬戶有什么問題?
首先,心理賬戶導致人們缺乏長遠眼光,不能全局看問題,因厭惡損失而使投資過分保守。
其次,總組合對于投資者來說并不是最優的。此外,由于對每個賬戶單獨核算,風險容忍度不同,比如說,對股票的風險容忍度高,對教育儲備金風險容忍度低,這也會讓投資者對每個賬戶單獨決策,導致操作失誤,更進一步偏離最優總組合。
其實,心理賬戶不僅存在于投資實踐中,還廣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
| 先付費還是后付費
比如說,先付費與后付費,這兩種情況下心理賬戶不同,即使真實賬戶相同,感受也是不一樣的。
| 工資和福利應該如何發放
工資和福利分開發放,其實也是利用了心理賬戶的特點。從真實賬戶來看,不管是工資還是福利,其實都是個人的收入。但如果將所有收入一起作為銀行存款進行發放,遠不如將其分割成一個個福利發放。不同類型的福利,會讓人在各自獨立的心理賬戶中不斷感受著愉快,因此福利的感覺會更高。
如何理性決策?
投資時不要對各個資產單獨決策,也不要太在意單個賬戶的漲跌,而應該放在一起通盤考慮。
除此之外,我們又可以利用人的心理賬戶這一點來幫助我們決策。
比如,如果你是老板,在給員工發福利的時候就應該盡量把獎金、福利、消費、禮物等盡量分開,讓你的員工充分感知各個賬戶的效用,提高幸福感。
總結
這一講,我們講了理查德·塞勒的心理賬戶理論。
人的決策取決于心理賬戶,而非真實賬戶。
投資者會將資金分為不同用途,為其建立各個心理賬戶,并對不同的心理賬戶采用不同的風險態度。這樣的投資決策有約束自己消費的作用,但并不是最優組合。
在生活中,心理賬戶也是無處不在。
我們對事物的評價可能并不取決于事物的本身,而取決于我們將其放在哪個心理賬戶中進行核算。
知道了心理賬戶與真實賬戶的不同,了解理性人決策應該取決于真實賬戶,這對未來理性分析事物和正確投資決策都有幫助。
14.我得看你怎么選
在做投資的時候,你是在研究股票,還是研究人?哪方面你覺得更重要?你應該站在自己,還是他人的立場上來決策?
選美博弈
在一場選美比賽中,很多美人依次出來展示。你作為觀眾一員,需要票選出一人。如果你選的這個人獲得了最多的選票,成為選美皇后,那你就會得到最多的獎金。
你會把票投給那個你認為,別人心目中那個最美的人。而別人也不會把票投給那個自己認為最美的人,而是會把票投給他們覺得,別人心目中那個最美的人。
所以,當你做選擇的時候,你其實是在猜別人,這就是選美博弈。
金融投資其實就是在猜別人。你認為別人是怎么想的,比你是怎么想的,更重要。
股票市場就是個選美博弈
你會把錢用來買那個你覺得最好的股票嗎?
不,因為你想盈利,所以,你應該把錢用來買那個你認為,別人覺得最好的股票。
金融投資選什么資產,并不取決于你認為資產的價值如何,而是取決于你認為大家覺得這個資產的價值如何。
怎樣根據他人心理來“聰明”決策?
當你覺得大多數人都覺得它會上漲時,你就應該買入。
現實中的這種決策方式不能算是理性的,因為理性人只根據資產的價值來決策;但是,這種決策也不是非理性的,因為這樣確實可以獲得盈利。
我就把這種決策方式的人稱為“聰明投資者”,既區別于理性人,也區別于非理性的人。
索羅斯的投資方式就非常類似于“聰明投資者”,在價格已經超過價值時,只要預期大眾心理會進一步推高價格,則會進一步追買。
而巴菲特的投資方式更類似于理性投資者,他能夠在股價還沒達到價值位時,先人一步看到未來投資價值而先行布局,但會在股價到達價值區間前退出,也就是平常所說的價值投資。
中國的股票市場以個人投資者為主體,相對于以機構投資者為主體的發達市場,更加不理性,價格超過價值的情況更為常見。
總結
前景理論告訴我們,所有的決策取決于參考點。對于投資的啟發意義就是,人容易“往回看”,即總是與參考點比較。
比較后就會感覺出贏利和虧損,在贏利和虧損時,人對風險的態度又不同,這就造成投資決策非理性。
心理賬戶理論與之前一講的狹隘框架理論密切相關,它本質上也是因為人的視野狹隘而造成的。
這一講我們講的是投資立場,告訴你站在他人的立場決策的重要性,這一點對于中國的金融市場投資至關重要,因為價格泡沫是常態,學會怎樣與資產泡沫共處是一種重要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