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學生時代,首先浮現在我們眼前的應該是這樣的一個畫面:夕陽西下,一群孩子放學后在空闊的操場上嬉戲打鬧,聚在一起玩跳大繩,玩玩具槍,打寶,又或者在那常年銹跡斑斑的滑梯間爬上爬下。那個年代,我們純潔,天真,無憂無慮的觀察著這個世界。
一個榜樣,就讓我們決定了將來要成為XX或xxx家;一篇故事,就讓我們從中學到了很多積極向上的道理。就算現在我們長大了,成年了,那些故事我們還記憶深刻,難以忘卻。
現在想想,那些少年時的故事,或者稱之為雞湯吧!貌似有很大的bug,有點違背常規的理性思維。
這張圖我們再熟悉不過了,它講的是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從小不喜歡讀書,一天悄悄溜出去玩兒。來到山下小河邊,看見一位老婆婆,在石頭上磨一根鐵杵。李白納悶問:“老婆婆,你磨鐵杵做什么?”老婆婆答到:“我在磨針呢?!崩畎壮泽@地問“哎呀!鐵杵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針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說:“只要天天磨鐵杵總能越磨越細,還怕磨不成針嗎?”
聰明的李白聽后,想到自己,心中慚愧,轉身跑回了書屋。從此,他牢記“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道理,發奮讀書。這樣一個故事。
但是我們仔細的看圖,那根鐵杵差不多有做種子的黃瓜那么粗,按照常理思考,如果一個普通人可以搞到那么長的大鐵棒子,我就不信把它賣了連根針都換不到。老奶奶是裝傻還是真傻??
與此同時我們還聽說了愚公移山的故事,我小時候讀這篇故事的時候就在想,這人是不是不會思考?難倒沒聽說過繞路這個詞么?非得麻煩自己的子子孫孫。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在學校從語文課本上又學習了很多得小故事,有的驚悚,有的感人,有的振奮。初中課本有一篇課文叫做《斑羚飛渡》不知道大家還有沒有印象?文中有一段描寫的格外精彩還有那么一點兒小驚悚,說是一群斑羚被獵人逼到懸崖邊上,領頭羊在思考了一段時間后,做了這么一件事兒:一只壯年斑羚與一只老年的組成一隊,老年的先跳,在老年的開始跳的時候,壯年的跟著隨后起跳,踩著老年的軀體而跳到懸崖的另外一邊,這樣壯年的羚羊就有的救了。
我們從中學到了要向羚羊學習這種大公無私,樂于奉獻的精神??瓷先ッ菜茮]毛病,但是使用我們神奇的大腦再腦補一下這個畫面,慢慢想想,似乎問題破綻百出??!且不說這套完美的動作,就算是最牛的雜技演員也很難做出來。那些獵人在斑羚飛渡的時候在吃* ?看完這些羊一個一個都跳過去,然后收拾收拾工具,拍拍屁股回家么?interesting
上高中時,在高考的壓力下常常會在網上搜索一些勵志的內容,比如有篇《哈佛學生如何學習:圖書館凌晨4點燈火通明》這篇文章在各大學習論壇廣泛轉載,甚至放在首頁上,配圖基本就那一張圖。
這篇文章對當時的我還是有一定影響的,我會選擇在下了十點半的自習回家再熬夜學到一兩點這樣子,但是時間久了效果也挺明顯的,早上我會起不來,早自習我也會不由自主的睡覺。果斷放棄了這種不明智的做法,本來就不是個熬夜的料,這碗雞湯可能對別人是美味的,但是對我就像農藥一樣難以下咽。我當時一直思考能學到凌晨四點半的人每一天是怎么度過的?直到三年后的一篇文章終于解決了我的疑問。直到現在又有多少人還在蒙在鼓里,喝著雞湯般的農藥而渾然不知呢?
這個時代變了,可是我們自主思考的能力卻越來越差了,讀的是雞湯,追的是明星,聽得是流行,走的卻還是前人走的老路。
那么問題來了,誰說 大學 生 活 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