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生為女人,似乎是上帝的安排。在世人眼里,上帝創造女人,似乎只是安排了一個性別,一個角色,一種命運。其實在西方社會,據備受推崇的《圣經》描述,上帝起初是按照自己的形像造人,造了男人和女人。上帝給了每一個男人和每一個女人平等的尊嚴和生命。然而,正如西蒙娜?波伏娃在令其聲名鵲起的《第二性》中所探討的那樣,男女不平等的根源深深植根于我們的身體和文化之中。即使是現在。
絕大多數的女人為了一份枯燥的重復的能月月拿薪的工作,朝九晚五(或者朝八晚六)、不定時加班、不定期出差,不定量犧牲掉合法假日的時間,日出日落,年復一年,直到生命完結。若不幸漂在北上廣,在忙里偷閑,職場充電,考取了若干職業資格證書之后,發現許多用人單位在招聘關鍵崗位的人員時,都把機會留給了男性。理由是怕她們將來要生育、休產假,撫養孩子分散精力。比如08年的那場金融風暴,無數企業大揮裁員之刀,首當其沖的就是基層的女員工。就算女人玲瓏八面,業務出色站穩了職場,忙得失去談戀愛時間的也大有人在。所以,在這個時代,上相親網站,上“非誠勿擾”成了女性認識異性的平臺;若是四平八穩地戀到深處戴上婚戒修成正果,春節又無情地臨近。為人女兒身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偏敵不過兒媳婦回婆家過年的傳統,這強吞委屈扮出笑臉跟著老公回到他家,公公婆婆一見面,口口期望你早點給他們生個孫子抱;一旦有了孩子,才意識到柴米油鹽醬醋茶、襁褓奶粉尿不濕無一消費不花錢,迫得自己剛做完月子兢兢業業、風風火火地回歸職場閃轉騰挪,回家還要事無巨細、大包大攬地當免費的保姆。
天可憐見!多少姐妹盡全力去做一個完美的女人,無奈心愈發焦躁,每晚忍受著輾轉反側、夜不能寐的煎熬!你感覺身體能量猶如滑沙,正在加速向下滑;你不停地看勵志書、抽時間健身美容,卻始終無法擺脫無聊乏味的生活。你看著身邊那些學歷、資歷、外貌曾經不如你的人,偏偏混得風生水起。而初出茅廬的后生小輩,揚著清新爽潔不緊繃的瓷娃娃般的臉蛋,讓你意識到時光流逝得飛快,青春轉瞬不在。偶爾翻開早年的日記,你竟感到詫異,那個對世界充滿著美好向往,對理想充滿著渴望與激情的女孩,是你嗎是你嗎是曾經的你嗎?
你淚如泉涌,絕望大哭。你所愿意的你沒法做,你不愿意的你倒去做,你越想得到越是得不到,越想抓住卻越是抓不住。你還被別人挑三揀四、數數落落。你抓狂,你崩潰,你打電話找閨蜜哭訴,對方卻空有理解,沒有幫助。因為,她們大多也是這樣,也是選擇了順時認命斂目垂首的生活。只有少數清絕的不肯認命的女人,秉承著骨子里的雄心壯志,奮力地撐起了屬于自己解放區的一片晴朗的天。她們的故事告訴你,女人,首先是一個人,其次才是一個女人!如果一個女人看不透這一點,那么她的人生,注定平庸,她的命運,只有哀傷。
作為一個人,一個珍愛自己的人,應該明白人生如白駒過隙,實在短促。現代人的平均壽命是二萬五千五百五十天。你在這平均值里,是否懂得你是造物主創造出的一個奇跡,是否相信你是這世間獨一無二的個體;是否懂得懂得疼惜自己、善待自己,把自己擺在第一位;是否懂得上帝賦予你的才干、特長、興趣愛好都是生命里最為寶貴的禮物;是否懂得選擇符合你的性格、能使你興致勃勃,將來會有所成的職業;是否懂得人生最重要的是實現自我、實現自己的力量和內涵;是否懂得愛情、家庭、事業這些都是附加在你健康生活、快樂生活的基礎上的?
你只有搞掂了這些問題,你才能思路清晰,回歸本心,你才能將生活里所有讓你混亂的事務和念頭羅列清楚,你才能一目了然并及時剔除那些影響你生命計劃的雞毛瑣事;你才能看清你的才干、找回你的夢想,明白你真正最想做的事;你才能擺脫那讓自己痛苦不堪的心魔;你才能在顛覆舊我后,活出一個自信、卓越的新我!
舉個例子:徐志摩的前妻張幼儀,與徐志摩有過七年的婚姻,卻在此期間從未得到過丈夫的尊重和憐愛。他們的婚姻屬于媒妁之言,父母之命,這使得推崇自由與浪漫的徐志摩厭惡透頂。他見張幼儀的第一面就罵她“土包子”,婚后沒正眼看過張幼儀一眼。就是進行最原始的性生活,他也聲稱是為了履行婚姻義務,遵從父母想抱孫子的愿望使然。張幼儀倒霉到這個份上,還不算極限。后來徐志摩留學國外,愛上了林徽因,更是對她不假半點好顏色。張幼儀為其打掃內外,料理三餐,打理一家上下老小,事事做得盡善盡美,甚至努力去學英文,都無法讓徐志摩對她心生愛意。她將懷孕消息告訴他之后,徐志摩不念半點夫妻情分,勒令她去將孩子打掉。當張幼儀哀求打胎有危險,不愿去醫院時,徐志摩竟然說:“坐火車也危險,難道你就不做火車了,這世上什么不危險?”終讓張幼儀徹底寒了心。當她與徐志摩離婚之后,洗心革面,奮發進入裴斯塔洛齊學院攻讀幼兒教育,回國后主政上海女子儲蓄銀行,竟成為了一名女銀行家!她在五十三歲那年,人在香港與一位醫師共結連理,終于過上了夫妻恩愛,婚姻美滿的好日子。
張幼儀之所以能夠成功改寫自己的命運,在于她能夠在離婚喪子的最晦暗時期,及時化愴痛于振作,重新思考人生,重新定位自我,華麗轉身成為鏗鏘玫瑰,就算風雨琳瑯,也是一路奮勇、無所畏懼,絕不讓自己再遭受任何人的侮辱和作踐,得以開創出生命的精彩!
再看海倫.凱勒,19世紀美國的盲聾女作家,不到兩歲就因一場高燒失去了視力和聽力,接著喪失了語言表達能力。她從未自暴自棄,反而自強不息,用勤奮和堅韌不拔的精神緊緊扼住了命運的喉嚨。在黑暗而又寂寞的個人世界里,她通過手指學會了讀書,利用觸覺掌握了語言。24歲時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于美國的哈佛大學, 成為一個能夠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臘五種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自童年時起,就被歷任美國總統邀請到白宮做客,成年后走遍美國和世界各地,為盲人學校募集資金,把一生獻給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業。她留下的那篇膾炙人口的文章《假如給我3天光明》不知讓多少人流下感動的淚水,她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以及帶有傳奇色彩的一生不知鼓舞了多少人振奮精神、戰勝厄運!
馬克.吐溫就曾說:“19世紀出現了兩個了不起的人物,一個是拿破侖,另一個就是海倫.凱勒。”一個身殘至此的女孩尚能珍惜自己生而為人的珍貴存在,甘心接受命運嚴峻的挑戰,用智慧和愛心去經歷一個有目的和導向的人生,不但超越了人生種種的磨難艱辛,也為人類社會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看起來宛若驚世傳奇,實際上,她僅僅是選擇了在痛苦中不斷涅磐,超越,履行忠于自己的人生使命的過程!
聰明的姐妹,看到這里,你是否能夠思考:我是一個懂得成就自己的女人嗎?我來紅塵一趟的目的是什么?我知道了嗎?我做到了嗎?
如果找到了答案,就請寫在隨身攜帶的筆記本上,定時翻閱,用以自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