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兩天讀了《學習之道》這本書,感覺的確獲得了很多珍貴的啟發。該書作者喬希(Josh)在少年時便多次取得國際象棋領域的桂冠,并且轉戰太極拳領域后,同樣步入巔峰,連續21次獲得全美太極冠軍以及世界冠軍。他在本書中,將自己學習過程中的很多理念和要領,結合著他自己的故事,詳細闡述給了讀者。
讀完該書之后,在我看來,作者在通往冠軍之路上獲得的這些經驗與方法,的確并非常人能夠體察,而且他總結的方法的確打破了我們平時在學習方法上的很多錯誤見解。不過不足之處在于,作者是按照自己學習象棋和太極的經歷來安排本書結構的,所以就導致論述方法部分和記敘經歷部分混夾在一起,而且這些方法也都是孤立地羅列出來,沒有體系,也有重復贅言之處。
依我個人淺見,總結該書中學習方面心得,可以歸類為如下三方面的要領:學習者心態、逆境應對技巧和進階高位的方法。
【學習者心態】
無論是象棋、太極拳還是任何其他領域,我們都會發現,佼佼者的意氣風發和平庸者的汪洋興嘆總會形成鮮明對比。為什么在起初面對同樣困境的情況下,有的孩子成為了喬丹、貝利,而其余的人只能掃興而歸?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學習者心態的差異。
在讀這本書之前,我也是前不久才接觸到了成長型心態這個詞,即不要認為自己的才能是固化的,要么是天才,要么是庸人;相反,要從成長的角度,看到每個人都具備發展的潛力,自己的前途不可預量。在這一點上,我們很多同輩的孩子其實都很不幸,因為從傳統上來看,家長和老師們總會從一開始就去判斷誰是可塑之才,從而對孩子們差別對待,也讓一些有潛力的孩子否認了自己發展的可能。
而該書中就對這兩種不同的心態進行了更專業的解釋。發展心理學家卡羅德威克博士將這兩種心態界定為“整體理論”和“漸進理論”。適用整體理論的學習者將自己的成就歸因于自己的“綜合智能”,而這種智能是已確定的,不再演變的。而認同漸進理論的學習者將進步歸因于自己的努力,認可能力的可再造性。
相似智力水平的小朋友,由于學習者心態的不同,在面對具有挑戰性的問題面前,適用“漸進理論”的孩子表現得更為積極和興奮,而選擇整體理論的小朋友卻表現得挫敗和郁悶。這是因為整體型學習者擔憂自己的能力值被打破,力求維持自己的完美形象;而漸進型學習者卻沒有負擔,專注于享受進步的快樂。
本書作者竭力呼吁我們改變以往的整體理論學習心態,因為如果我們認為自己是平庸的,我們就扼殺了自己發展為高手的前景;而且即使我們自詡高手,我們的整體心態也會被一個個難題打碎,從而進入自我否定的負面循環,甚至一蹶不振。在學習的心態上,我們要以“漸進理論”為依據,著眼于自己的進步,讓不斷的正面反饋給我們帶來持續的成長動力。這樣一來,學習路上的困境也會轉變為我們提升的機遇,就能夠讓整個學習旅程快樂而流暢。
所以,在學習心態方面,不要再給自己下結論了,讓我們選擇漸進型理論,注重自己的成長,不斷進步。
【應對逆境】
由于象棋和太極拳都要考驗競技狀態,所以作者對應對逆境方面的心得可能感受更深,因此總結也偏多。在我看來,雖然很多領域的學習都不涉及到比賽,但是仍然會面臨著很多潛在的逆境。很多情況下我們就是在和自己競技,比如說備考、準備報告、組織活動、寫文章等等。所以應對逆境的技巧是我們每個人都必須掌握的。在這個話題下,我提煉了作者兩個很有見解的想法,在這里和大家分享。
[軟區域]
可能是英語表達的直譯法,讓我們第一眼并無法理解這個概念的意義。作者所謂的軟區域,是體育心理學中和硬區域對應的一個概念。所謂的硬區域,典型的例子就是你第一次上臺演講,突然間忘詞了,你頭腦一片空白,腦門冒汗,手腳發涼,身體緊繃的狀態。在這種硬區域中,你就像是一段干樹枝,發脆易碎,極易受到干擾,隨時可能崩潰。而軟區域,相比之下,就是你很享受演講的狀態,你很放松,暢快地表達者腦海中的想法,觀眾的反應在你看來都是可以接受的。用作者的說法,處于“軟區域”的我們,就像是風中的草葉一樣,隨風舞動,應對自如。
軟區域這個概念真的很讓我受啟發,讓我想到了老子關于舌齒的一段言論,過于剛烈的,反而易于折斷。我們在應對突發的挫折時,就要表現出傲人的柔韌性,接受突發狀態,調整自己的節奏,完成自己的目標。而在書中,作者強調,不僅要心平氣和地對待一切已經發生的事情,還要進一步將這些事情為我所用,然后繼而自己創造突發狀態,而自己提供能量。
這些想法的確反映了作者作為頂尖選手的閱歷和思考,也和我最近習得的一些想法以及一些經驗不謀而合。比如說,如果一個人生病了,而且并不是常見的病,最正確的處理方式,是重視而不擔憂,處理而不慌亂。因為節奏的打亂對我們沒有任何利處,而如果我們用正確的方法順利解決了問題,我們還可以趁機深挖事情的起因,做到永久預防,一勞永逸。
突發狀態、逆境、壓力并不可怕,如果我們利用軟區域的狀態去應對,就不止能夠一如既往實現目標,還能夠提升成就感,增加自己的經驗。
[壓力釋放]
面對壓力,在作者看來,我們不僅能夠利用軟區域去適應和順從它,還能夠通過“壓力釋放”的手段來駕馭它。偶爾的壓力是可以承受的,但是如果頻繁的壓力形成了積累,那么就會對我們的身心造成嚴重影響。這些年我們看到的青年大病早逝的現象越發增多,大抵也是因為連續的工作學習,以及其他方面壓力日益增加的原因。
那么,想要有效釋放壓力,首先要做的就是從工作狂的狀態中跳出來,主動進行休息。作者在這方面很有感觸,他在比賽時,一旦精力過度消耗,就很容易輸掉比賽;而如果避免長時間思考,落子果斷堅決時,就往往獲勝。作者在專業人士的幫助下,學會了在壓力中有規律地穿插恢復期,把自己的思考周期控制在了14分鐘之內,然后逐步提升到了40分鐘。作者進一步開始主動掌控壓力,進行間歇性訓練,逐步減少休息時間。通過這種做法,作者有效地做到了控制壓力和化解壓力。
這一方法對我們真的很有借鑒意義,至少從我接觸到的學習理念中,必要的間歇休息是有利于進一步學習的,而且頭腦的放空也便于潛意識整合已有知識,激發靈感。然后向前一步,我們要主動擁抱壓力,通過逐步提高壓力,來提升自己的應對能力。就像最近看冰與火之歌中的那句“What’s dead may never die”(死者永不死),跨越過的苦難對我們來講,就不再是苦難了。
【進階高位的特別要領】
高手既然能夠擺脫平庸,就肯定在思想和技法上擁有著他人無法察覺和模仿的洞見。除了上文提及的心態方面以及應對逆境方面的經驗外,在如何實現爐火純青這個方面,作者也拿出了他的寶貴經驗。其中,“劃小圈”和“讓時間慢下來”,在我看來,就是作者能夠成功最關鍵的兩個不俗技巧。
[劃小圈]
“劃小圈”是作者自己提出的一個概念,在我看來,通俗一點解釋的話,就是從最基礎、實質、必要的步驟開始反復練習,直至讓技能內化到潛意識之中。作者認為學習的基本原則就是鉆研微觀的細節,從而再去理解宏觀問題。而“劃小圈”就能夠讓我們壓縮外在表現,找到技能的內在實質,并且通過訓練提升力量。這里的“少”和“精”讓我想到了采銅老師說的洞察深層結構,以及李笑來老師提到的最少必要知識。可想而知,如果我們的基礎都沒有夯實,怎么能夠成為領域內的高手呢?
作者的做法很有說服力。在象棋領域,作者并沒有一上手就馬上學習開場和中盤技巧,而是只練習王和兵兩個字的走法。在太極拳上,作者從一個簡單的直拳練起,分解每個步驟,讓每一個細微的動作都做到精準,直到整個行為變成本能,溶解在血液中。一萬小時理論中,強調開始時的訓練并不是完整的,而是要反復打磨細節。之前讀到過的一篇文章《暴力成就一切》中,說一位名牌大學小提琴首席,在最初學琴的時候,拉了兩年空弦,之后進步神速,想必也是印證了“劃小圈”的道理。
當讀到這一點的時候,我是真的被醍醐灌頂了,3D的那種,腦袋發麻,覺得自己好多東西基礎不牢,馬馬虎虎,特別慚愧。相信大家看到這里,主動去反思自己的基礎技能掌握,然后針對性打牢,那么在自己領域的學習也肯定會有飛躍式的進步。
[讓時間慢下來]
剛開始讀到這一點的時候,我感到比較驚訝。因為作者兩次感到時間慢下來的瞬間都是事故突發的瞬間。回顧原因,作者發現在當時,自己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一個點,處理信息的速度更快,以至于感覺時間的流逝都變緩了。
作者從這種思維狀態出發,探索出了隨心所欲地進入這種狀態的秘訣。上文提到了“劃小圈”的方法,在這種訓練的刺激下,頭腦中會構建出許多組塊,嵌入到神經中樞路徑中。進一步,在熟練了各個組塊的內容和功能后,將這些信息內容再次加工組合,形成深層知識。而這些深層知識,就會以潛意識的形式儲存在大腦深處,在特定情境下表達。
具體來講,在象棋領域,一個象棋大師腦中的思維組塊比一個專業選手更多,能夠用顯意識關注更少的內容,而用潛意識處理更多的信息。同理,一個太極高手會看到一個動作的六個分步細節,但是稍弱一些的選手卻只能感受到一個整體的動作。也就是說,“讓時間變慢”的關鍵,就在于利用潛意識的存儲功能,把大部分知識轉化為直覺,然后用騰出來的顯意識關注核心動作或想法,從而讓自己的效率大幅提高。
相信通過了上文的分析,大家就可以明白為什么自己作為新手或者普通人,無法理解一些技藝精湛的大師的技巧和手筆了。逆向思考這一過程,我們會發現難點還是在于大量反復有效練習。但在我看來,盡管訓練過程或許很痛苦,但是能夠通過訓練達到這種境界,絕對是一件讓人敬佩和熱血沸騰的事情。
【總結】
以上,我從學習理論、逆境處理和進階方法三個視角,選取了我認為重要的概念,對《學習之道》這本書進行了拆解和詮釋。在我看來,這本書在學習方法方面的確可以給我帶來啟發。作者作為冠軍級別的人物,的確將自己的高水平思考成果分享了出來。同時,閱讀這本書也是一個愉悅的過程,因為能夠了解作者象棋和太極拳學習中的各種故事。唯一的不足在于有些地方的翻譯還是讓人得慢下來斟酌一下。
有興趣的話,我還是推薦大家閱讀一下,里面關于化解困境、了解對手心理、尋找最佳狀態,利用情緒力量等要領也都提供了很好的建議。相信大家看完這篇,能夠在自己的學習心得方面有所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