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一直以來,我們在語文閱讀教學探索的過程中,總是把群文閱讀當做一個很宏大也很神秘的課程,因其“群”,又是“文”,所以很多老師很害怕這種體量很龐大的課堂。以小見大,大中有小,或許不同的視角下,選材不同,定位不同,都能收獲別樣的發現。
? ? 聽“群文閱讀”這個名詞好多年了,第一次嘗試還是去年省教科所的“群文閱讀教學設計大賽”中獲獎的教學設計讓我有了自信。當時通知來了沒人報名參加,為了完成分配的教學設計任務,我只好迎著頭皮自己嘗試一番。我選擇了五年級上冊的“1+X”群文閱讀讀本第九課——《走進河西走廊》,說不上是什么原因,就是覺得自己就生長在這片土地上,很親近自然很用心。第一次嘗試,沒想到這個我原創的教學設計獲得了省級一等獎,很意外,也很激動。沉寂好久不參加各種比賽,這個小小的獎勵一下子又激發了我的參與熱情。后來,我把這個教學設計運用到學校展示課上,真的為孩子們上了一堂我眼中的群文閱讀課。因為是六年級孩子學習,所以接受起來容易的多,課堂效果也不錯,這讓我稍稍有點沾沾自喜,還以為摸著點群文閱讀課的門道了。
? ? 無獨有偶,上學期末縣教育局又轉發了市局的群文閱讀現場課的比賽通知,看到通知的第一眼便想到了我的那個教學設計。這學期開學不久,這場比賽便開始了,學校里賽課時組內老師都很謙讓,作為組內的年輕教師我欣然接受賽課任務。因為大家都是在摸索中前行,沒有對群文閱讀有過系統全面的學習認知,全屏自己的感覺去體驗。在備課時,我嘗試了不同的三種方案,最后要去外校上課時還做了調整。河西走廊是個宏大的序章,群文組選用了四篇文本,而且篇幅比較長,五年級學生閱讀還是有一定的難度。我設計了“激趣導思——走進河西走廊”這一環節引起孩子們的閱讀興趣,以“不望祁連山頂雪,錯把張掖當江南”一句起頭,和孩子們互動游戲“山”字飛花令,引詩詞入課堂,增添幾番詩意。我以“不望祁連山頂雪,錯把張掖當江南”這一目的明確的引入,激發孩子們在古詩詞中發現祖國山河壯美,恰如其分的帶入河西走廊,讓其走入學生的視線。
? ? 河西走廊這個宏大的主題需要豐厚的文化積淀,為了講好引入部分,我也做了大量的功課,從歷史、軍事、地理、文化等方面詳細了解了河西走廊,將這些要點濃縮在三分鐘的敘述里。當然,這敘述需要激情大氣的解說,為此,苦練演講能力也是必備素質。我這樣跟孩子們講述:同學們,古詩中的大好山河無比壯闊,歷史厚重。正如我們身處的河西走廊,它如同兩山夾峙中一條狹長飄帶,聯通歷史與未來。它位于中國西北部,黃河以西,是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這里氣候干燥,地形復雜,冰川、草原、戈壁、沙漠、丹霞……擁有著星球上除海洋以外的所有地貌。這里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所以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驃騎將軍霍去病在這里征戰瀚海,趕走匈奴;年邁的老將左宗棠從這里抬棺出征收復新疆。這里也曾是古代中原文明與西域文化交融的地方,除了留下敦煌莫高窟、嘉峪關長城等歷史文化遺產外,還有我們熟知的故事:玄奘從這里出發西天取經,張騫在這里不辱使命出使西域,詩仙李白在這里寫下“地若不愛酒,地上無酒泉”,詩人王維感嘆“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里曾是漢武帝張國臂掖以通西域的戰略之地,更是今天中國一帶一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走廊,我們生活在其中,何其有幸!”一氣呵成,開篇的激情演說才能帶動孩子們探究欲望。課上,我從孩子們專注聆聽的樣子中看得出他們想更多的了解河西走廊。接著,我以紀錄片《河西走廊》片段,又借助圖片讓孩子們知道這里還擁有著世界文化藝術寶庫——莫高窟,有古詩中“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的關隘,有冠絕天下的七彩丹霞,而張掖便是這河西走廊上的塞上江南。最后齊誦不望祁連山頂雪,錯把張掖當江南。知道我們就身處河西走廊,增加地理自豪感。
? ? ? 接著我帶著孩子們例文學習,初讀感知,走進第二個環節:初識走廊之美。我認為群文閱讀老師要帶著學生學一篇例文,教給學生閱讀方法,才能讓學生從領學“例文”走向自學“群文”的目的。第一篇文本學習時我給孩子們出示閱讀方法:抓關鍵詞、畫中心句、速讀(2分鐘完成)計時的好處在于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便于節省時間,雖然學生的閱讀能力各有參差,但我相信,五年級學生已具備了速讀能力,千字以內的文章可以完成。根據實際情況來看,時間也確實夠用了。然后,我請孩子們匯報交流:說說本文重點介紹了河西走廊的哪些方面?老師進行了簡單的總結。接下來,就需要檢閱一下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速度了,我請大家用剛才的閱讀方法,以學習任務單迅速完成剩余三篇文本閱讀。根據前幾次試課效果來看,三篇通讀15分鐘時間有點緊張,在正式上課前,我再次調整方案,為了提高閱讀速度,我嘗試分組精讀和略讀。請第一組同學精讀《溝通東西的河西走廊》。略讀其他兩篇,第二組同學精讀《河西走廊紀行》,剩余兩篇略讀,第三組同學精讀《河西走廊的月亮》,略讀剩余兩篇,就這樣,目標更加明確清晰,做起來也容易的多了。閱讀時我用世界著名作曲家雅尼為河西走廊譜寫的《河西走廊之夢》的背景音樂,目的是想沉浸式體驗閱讀,之所以選取這首音樂,一來是讓學生在輕音樂的伴奏下深入走進文本,在音樂中體驗閱讀帶來的快感,這是我一直想嘗試的閱讀模式,因為文化藝術不分家呀!我們為什么要墨守成規的上語文課呢?另一方面本身這首音樂也是跨學科體驗,這首大氣雄渾的背景音樂無論是音域的寬廣渾厚還是樂曲表達的悲愴蒼涼,我們都能在聆聽中感受到河西走廊的粗獷與遼闊。15分鐘的閱讀時間,因為策略的調整,時間變得綽綽有余,又因為分小組合作閱讀,學習任務單的兩道選做題小組合作完成,這種任務導學的方式加強了閱讀的目的性,有所指向的閱讀更加明晰了閱讀內容,閱讀任務單中兩道選做題,分別以表格填寫和思維導圖填寫設計,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選擇完成,四人一組,選好題目后一人填寫,其他三人尋找內容,所以,提前兩分鐘孩子們已經完成了剩余三篇文本的閱讀。
? ? 讀完文本,要知道學生的閱讀效果,必須通過檢測對比分析來呈現。于是我開始了第三個環節:品悟走廊之韻。我和孩子們一起完成這個任務單的補充填寫。有個小男孩選做了思維導圖,而且特別清晰明了,我建議他上臺和同學們交流,原本要要展臺展示出來,但是桌面上沒有找到展臺圖標,無奈之下只能拿在手中展示。雖然看不到思維導圖上填寫的內容,但從他的講解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已經掌握了幾篇文本的主要內容。接下來我讓孩子們對比閱讀,分析比較這幾篇文本分別從哪幾個方面介紹河西走廊,通過一個連線題,師生合作再次明晰四篇文章不同的介紹側重點。至此,書本上的群文閱讀算告一段落。但如此壯美遼闊的河西走廊,怎么能少了古代文人墨客寫就的詩詞呢,所以我在文本后拓展了“走廊之美大家贊”這個環節,通過詩人們筆下河西走廊的特點,大家以誦讀的形式再次感受河西走廊的特點。選用王維的《使至塞上》以及王之渙、王瀚的經典的《涼州詞》兩首,學生在朗讀中體悟“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空曠,品味“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的瀚海沙場。拓展文本的指向很明確,也是向著河西走廊縱深推進,從歷史、文學角度進一步讓學生感受河西走廊的悠久與厚重。
? ? 我認為,群文閱讀就是體量大,文本多,才能表現其特點。從群文到生活,我覺得更需要一個延伸。借著“走廊之美大家贊”這個環節,我引導孩子們通過閱讀這四篇文本,了解了河西走廊,感悟兩千多年的歷史文化,品味河西走廊自然風光美景時,作為河西走廊土生土長的孩子,你有沒有想說的話,談談你的感受?孩子們在思考的時候,我不失時機的先下手為強,展示老師的作品引發孩子們的愛家鄉情結,我用自己的電視散文《秋韻臨澤》片段欣賞來激發孩子們對河西走廊的贊美之情,一會兒,小手陸陸續續的敢舉了,小嘴巴一個個會說了,有個孩子說:來吧,來河西走廊吧,它沒有江南水鄉的秀美溫婉,卻有著大漠蒼涼的孤煙……還有的孩子說:它沒有杭州西湖的碧波蕩漾,卻有著千年的歷史,看不夠的自然風光……孩子們說的越多,越能表現出對河西走廊的贊美,進而延伸對家鄉的熱愛。我趁熱打鐵,告訴孩子們大美張掖就在河西走廊中段,棗鄉臨澤更是河西走廊的塞上江南,家鄉美,你也來夸夸它吧?將設置的“贊我美麗家鄉”分層作業展示出來,以基礎作業的搜集整理寫河西走廊的古詩詞、觀看《河西走廊》紀錄片,能力作業設計家鄉旅游推薦詞或旅游路線圖,此題結合學生課本所學內容又是一個拓展嘗試,最后以拓展作業學唱《畫里臨澤》,拍攝小視頻宣傳家鄉為內容,進一步激發學生愛河西愛家鄉的情懷。最后,作為一點能力挑戰,我將河西走廊上出現的幾個重要城市地名嘗試讓孩子們來粘貼它所在的位置,這是對河西走廊地理上的回顧,也是對整個文本知識的串聯,一個孩子將武威貼在烏鞘嶺附近,他們告訴我張掖在中段,酒泉和嘉峪關在一起,敦煌在最西面的時候,我知道我的目標基本達成了,孩子們心中知道了河西走廊它就是一條廊道,知道了我們身處其上,也知道了這里是交通要道、文明樞紐、有美麗的風光,也有悠久的歷史故事。這算是一個簡單的回顧。
? ? ? 結尾處,我呼吁孩子們爭做家鄉美景宣傳員,告訴他們要熱愛美麗家鄉,贊美河西盛景,愿孩子們以筆為歌,落筆成詩,寫下走廊之美,讓更多的人暢游丹霞,領略河西走廊的壯美與神奇。最后,師生一同唱響《畫里臨澤》結束整堂課。
? ? ? 課總算結束了,完整的串聯,算是一種小圓滿。但是課后細細回想,還有諸多的不如意:
? ? 一是大而空,在“實”上下的功夫不深。因為議題定位高遠,過于寬泛,所以難免選篇存在華而不實。考慮到讀本內容的設計,四篇文本全部讀完至少得20分鐘,而課堂引入、對比分析、拓展延伸的時間就顯得不夠用,所以,各環節上,除了能保證讀的時間落實,其他并沒做細致的推敲,使得整堂課大氣中還透著空中樓閣的感覺,雖說身處河西走廊,但河西走廊方方面面的知識學生知道的并不多,孩子們也沒有嘗試過這樣上語文課,所以多文本的閱讀讀有難度,理解更有難度。
? ? ? 二是粗而泛,在“精”上花的心思不足。精致的課堂就是完美嗎?雖然不是,但是精細的課堂在比武課中定能獲勝。四篇長文本加拓展的詩詞文本,五篇大體量的閱讀量,對于五年級孩子來講很有挑戰,對老師的駕馭課堂能力也是一次挑戰。我的課堂上的小“貪心”,想要面面俱到,自然面面都不精。雖然有精讀和略讀的區別,但是精讀的效果不很明顯。雖然給學生教了閱讀方法,但個別學生閱讀速度還是有點慢,老師缺乏也不敢有太多等待的停留時間。
? ? 三是急而促,在“穩”上沉的內力不夠。外校上課,陌生的環境、設備、學生,都讓老師不自覺的緊張起來。當我得知是整個年級比較調皮學習力稍弱的班級時,也很驚惶。但是這不正是考驗我的時候嗎?以往的課堂最怕拖堂,群文閱讀課閱讀量超大,時間依然是40分鐘,這對課堂時間的把控不得不說是戰戰兢兢,雖然也練過,但是還是會偷偷看時間,所以,課堂上的松弛感不足,從我個人的語速、語言表達、環節推進上,我覺得都顯得急躁了,沒有穩中求進的氣定神閑。
? ? ? 四是滿而多,在“舍”上下的決心不大。大容量,快節奏,高效率的課堂適用于高年級學生,我認為也同樣適用于群文閱讀課。然而,選材上的過于飽滿,多選間的取舍,對于授課老師的確也是頭疼的問題。想要學生讀好,讀細,讀實,又想要在課堂上實現最新提倡的跨學科學習,從地圖、音樂、詩詞等各個方面去補充群文的拓展,本身就是難題,操作起來哪個多哪個要少,選擇是最艱難的。之前我用岑參的詩歌,同事們聽完說學生并不理解,后來改用王瀚、王維的耳熟能詳的詩詞,學生讀起來就容易多了。包括后來上課時怕時間不夠,將對比閱讀檢測題刪除一道,再保證學生充分理解的同時,時間也能節省下來安排其他環節。
? ? ? 其實,我還想大膽嘗試一下穿漢服或馬面裙上這堂課,為語文課帶入一點文化元素,不止是禁錮在正裝或得體之間,難道教師的著裝不也是一種創新嗎?可惜,終究是不敢“驚嚇”眾師眾生,規規矩矩、板板正正的去了課堂,多希望在孩子們眼中留下“驚艷”于中國傳統文化中服飾的一瞥!但愿以后有機會去挑戰。
? ? ? 一堂群文課,包羅萬象,氣象萬千。一場河西夢,回味悠長,難以自拔!感恩同事們的打磨與賜教,與同行們一起賽課,于我是挑戰,于我的閱讀課堂又是一次大膽的嘗試。但是正因充滿挑戰,才讓我有足夠勇氣面對過去的自己,面對以往的課堂,所以又是一次難得的成長鍛煉機會,我想,雖然最后結果不盡人意出乎意料,于我,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皆是幸甚至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