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德四年,內大臣鄂碩家的小格格降生。鄂碩十分喜歡這個粉雕玉琢的女兒,請來私塾先生教導其詩書禮義,小小年紀的董鄂氏便知書達禮、靈巧可人。據說她的生母是漢人女子,她的性子也生得嫻靜恭順,頗有江南女子的婉約,她因美而賢,聰慧能文深得稱贊。
皇帝選后前夕,同齡阿哥格格齊聚。董鄂氏煮茶撫琴,引文釋曲,一顰一笑都深深吸引少年天子的目光。他們那般默契、互相贊賞,真不像是初識的模樣,或許他們早已相識于微時,兩情相悅也未可知。
然命運的巨手翻云覆雨,縱使貴為天子也不是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何況人臣。他還是娶了麗質高傲的蒙古公主為后,她賜婚給率直尊貴的襄親王為妻,若如此平靜一生倒也符合皇室的傳統,而事情的發展總是會出人意料。
鐘意于心,念念不忘。史料記載,皇帝癡戀某親王的夫人,不能自已,以致朝野流言四起,憋屈的襄親王博穆博果爾,只能申斥自己的夫人,耳聞此事的天子少年氣盛與之起了爭執,沖動下掌摑了親王弟弟。可憐的博穆博果爾悲憤離世。
襄親王的去世,讓他們成為眾矢之的,也是為了護她周全,少年天子力排眾議下旨納她為妃。素來柔順端良的她,面對摯愛卻表現出草原女兒的勇氣,明知前路艱險,拼的終身良心難安,也不顧一切隨他去了。
順治十三年董鄂氏入宮,同年八月封為賢妃。僅一月有余,皇帝福臨以“敏慧端良,未有出董鄂氏之上者”為由,進封她為皇貴妃,為她舉行了隆重的冊妃典禮,大赦天下。縱觀清朝近三百年歷史,因冊妃而大赦天下,這是絕無僅有的一次,皇帝的鐘情,由此天下皆知。這年福臨19歲,董鄂妃18歲。
董鄂妃端恭溫柔、極富才情,與皇帝情意相投,她入宮后皇帝因常年壓抑而燥郁的情緒得到緩解,心情一天好過一天。兩人常一起賦詩作畫,參禪悟佛,她親自照料福臨飲食起居,斟酒勸飯,問寒問暖;每當福臨批閱奏折至夜分,她總陪伴左右,為其展卷研磨,侍奉湯茶;她還時常勸諫福臨崇尚節儉,親賢勤政。
后宮嬪妃背后家族利益盤根錯節,她與天子想守得“一生一代一雙人”的純粹,談何容易。福臨只是想給自己摯愛女子能給的一切,但集寵與一身,也是集怨與一身,董鄂妃后宮生活的艱險可想而知,但她從不口出怨言,亦未恃寵而驕,始終對后妃謙恭有禮,悉心侍奉。
無論皇后還是其他妃嬪身體抱恙,董鄂妃都親自服侍,為她們解除憂慮,置辦所需。她不戀虛名,多次勸說皇帝放下立她為后的念頭,她只待他為自己敬愛的夫君,能陪在他身邊便別無所求。她的謙恭賢淑讓一直對她冷漠的太后,也生出幾分了贊許。
順治十四年董鄂妃誕下皇子,欣喜若狂的福臨,搬詔天下“此乃朕第一子”,接受群臣朝賀,接著大赦天下,大有冊封太子之意。董鄂妃早已萬千寵愛在一身,現又誕下子嗣,對很多人而言,都是一個威脅。
孝莊太后將這一切看在眼里,心想:“清室多情種,看自己的兒子多想先帝啊!而董鄂妃的境遇也像極了當年的宸妃姐姐……”,雖然太后也喜歡董鄂妃的賢淑,但在朝廷和家族利益面前,也只能徒留一聲嘆息。
董鄂妃臨產前,皇太后先搬到宮外南苑住下,董鄂妃生下皇子不久,太后便以身體不適為由,召后妃前往伺候。一向恭順的董鄂妃雖然身體虛弱,還是前往照顧太后,朝夕侍奉,廢寢忘食,太后身體漸漸好轉,她自己的健康卻因此受到很大的影響。
不久,致命的打擊接踵而來,董鄂妃未足白日的皇兒不幸夭折,悲痛的她一病不起。此后她身體一直十分虛弱,即便如此她還時常勉勵安慰福臨說:“沒有大礙”,她潛心參佛,侍奉后妃更加謙和恭順,這般苦撐三年后,如花年華的一代佳人便永遠睡去。
董鄂妃去世后,皇帝郁結難舒、幾近癲狂,傾盡一切以慰愛妻之靈:為了彌補生前不能立她為后的遺憾,在其去世第二天便追封為孝獻皇后;親自撰記悼念;為她舉辦隆重的葬禮,命上至親王下至百官,連同公主、命婦都要齊聚哭靈;甚至為了愛妻在陰間也有人照料,要將平日服侍她的宮人賜死陪葬,最終被勸阻。三個多月后,憂郁的皇帝染病離世,追隨摯愛而去。
惆悵彩云飛,碧落知何許? ? ? ? ? ? ? ? ? ? ?不見合歡花,空倚相思樹。 ? ? ? ? ? ? ? ? ? ?總是別時情,那得分明語。 ? ? ? ? ? ? ? ? ? ?判得最長宵,數盡厭厭雨。
最后我想以納蘭容若的這首《生查子》做結尾,他們的愛就像合歡,就算歡樂稍縱即逝也甘之如飴,合心即歡,無需再多言語,已讓世人銘記。或許他們自己也無法確信能相伴一生,最渴望的不過是那一瞬,拼盡全力,得到可以相守的契機,用心守護來之不易的絲縷幸福,深深相愛,至死不渝。那么再長久的一生,回首時,也不過就是這芬芳的一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