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代有個大官,重病2年,最后骨瘦如柴。有一次,他正在家做艾灸,有個叫趙三翁的朋友來訪,那個大官就把自己的病情如實相告,趙三翁聽后就叫他把艾灸撤掉。
當時也正值盛夏三伏天,趙三翁吩咐傭人打開屋頂天窗,再讓大官仰臥在床鋪上,在他肚子上鋪了滿滿的10多斤艾絨,讓日光直接照在艾絨上,曬到熱穿透了腹部,幾乎難以忍受,嘴巴鼻子里都有濃濃的艾草味。再過一會,他肚子里像雷鳴一般,同時泄瀉臭穢,才把肚子上的艾絨拿掉。
第二天接著做,一個月后,疾病好得差不多了,仍然讓他持續做了120天,他不但老病根祛除了,身體也壯實了!
趙三翁說:“這是孫真人的秘訣,太陽是真火,當艾蓋滿肚子,太陽慢慢照射,借助太陽和艾的雙重陽氣,滲入腹部的功力極大,每年的陰歷五六七月做這樣的日光灸最好!”

上面這個案例講明了3個要點:
1,三伏灸的重要性;
2,腹部的重要性;
3,艾灸要持之以恒的重要性。
腹部上的要穴以神闕為重!
提倡“艾火遍身燒”的孫思邈活了102歲,一直推崇艾灸“足三里、神闕穴”,很多艾友經常問阿是穴是那個穴?阿是穴就是孫思邈定義的,他提出了“以痛為俞”的取穴法。

神闕穴就是我們常說的肚臍;明代大醫家李時珍認為:臍為先天之結蒂,又為后天之氣舍,此間元氣常存.。
實際上,我們不僅在三伏天里要把肚臍作為主灸穴位,一年365天里都應該作為主灸穴位。
為什么?
先看看古代醫家怎么說:
“肚臍位于人體之中央,其上為陽,其下為陰,介于陰陽二者之間,它內聯十二經脈、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宮、皮肉筋,故能調和陰陽、扶正祛邪、溫補脾腎,故可通治百病。”
“神闕穴是任脈的的要穴,任脈總領人一身的陰經,循行于胸腹正中,上連心肺,中經脾胃,下通肝腎,所以神闕為經氣的匯海;是經絡氣機升降出入的總樞,具有“上至泥丸,下至涌泉”之效力,能司管人體諸經百脈,分清濁而別陰陽,激發臟腑經脈氣血的生成與運行。
腹部的穴位,不僅肚臍是個扶正固本的要穴;中脘、氣海、石門、關元、中極穴、曲骨都是固本培元的大穴。
肚臍是人體最大的寒濕入口!
中醫并認為“濕邪”郁結于肚臍周圍!也就是說:濕邪是以肚臍為大本營的,上游于面,下行于腳。
為什么很多女性艾友留言說:
艾灸后,肚臍里好多水?
怎么肚臍周圍癢,起紅疹.....?
怎么肚臍周圍起泡了.....?
答:要么寒濕重,要么婦科問題嚴重!婦科問題也跟寒濕有直接關系!

各位有婦科問題的艾友,不知道現在明白了,我們要你們用艾灸放在肚臍部位及下腹部的重要性沒有?!
行氣活血、補中養胃健脾、祛寒濕
艾灸肚臍,不僅是有婦科問題的女性艾友要重視的;對身體虛寒的老年人和體虛瘦弱的小孩子都是首選的調養之法!
灸 臍 法
1、有婦科問題的艾友
艾灸取穴:中脘穴、氣海、關元、中極

當然,三伏天里,我們采用隔姜灸效果會更好!
2、身體虛寒的老年人
身體不好的老年人,在三伏天里可以取穴:大椎穴、肺俞穴、膏肓穴、肚臍、足三里、疼痛點,做隔姜灸,也可以,每天選擇2-3個穴位,循環著灸。比如,今天選擇大椎穴、肺俞穴、肚臍做艾灸;明天就選擇膏肓穴、足三里、肚臍.....每天都把肚臍帶著。

如果后背的穴位,沒有人家人幫助灸,也只好采用艾灸盒了。
3、體虛瘦弱的孩子
最好麻麻們辛苦一下,給孩子做做隔鹽灸,也就是把食鹽放進肚臍,然后用艾灸對著食鹽灸,食鹽燙了就暫停,然后接著灸,連續10分鐘,溫中養胃健脾,促進發育。
孩子的保健灸,最好將身柱穴和肚臍一起灸!

不能讓孩子的身體輸在起跑線上哦!
推 臍 法
推腹法1
平躺在床,這樣肌肉可以放松;我們雙手重疊,先從心窩直推而下,然后再左右兩邊推動;
對于女性,我建議從喉結處一直推下來,因為兩乳之間有一個膻中穴,“氣會膻中”這里也容易形成氣節,因此順帶著推一推對預防乳腺增生,疏肝理氣的作用非常好。如果已經有了乳腺增生,那就更要推了哦!
推腹法2
平躺在床,雙手重疊,以肚臍為圓心作順時針揉腹,再做反時針揉腹。
這2種方法加起來,每次5分鐘為好,當然,你覺得推得很舒服,可以繼續,最好能推到打嗝放屁!
推完后,一杯溫熱水下肚,堅持一段時間,不僅僅只解決便秘、前列腺、胃寒、宮寒的問題!
敲 臍 法
你每天隨時隨地的輕輕敲打自己的帶脈、肚臍、屁股、腹股溝300下以上!走路敲、看電視敲......用自己可以承受的力度,敲得越多越好!
再告訴大家一點:屁股是“寒邪”的大本營!
那些腰腹、屁股都寒涼的艾友,除了艾灸肚臍以外,還要艾灸“八髎穴、環跳穴”認真艾灸一個三伏天,應該可以解決大部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