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管理者,總會被問:“您領導多少員工全力以赴工作?”,很多管理者也會不無自豪地回答:“我管理100人干活!”。一問一答,凸顯了領導者與管理者本質與境界的差異,因為“領導≠管理”、“全力以赴≠干活”!,“領導”做動詞,在于帶領、引導、指引,而“管理”做動詞,在于推動、照顧與約束。
領導與管理的聯系。但是,并非“領導”與“管理”絕緣。領導,從日常管理中逐漸分離出來的,并逐漸成為組織相對獨立的角色,但在總體目標(目標層次不同)、工作內容(側重點不同)、綜合能力(觀察、分析、溝通與應變)一致。
領導力本身也有層次差異。卓越領導力,要擺脫“精英領導力”的身體力行、“管理領導力”的組織指揮、“教練領導力”的素能激發,更加突出強調團隊引導者的角色定位,為團隊提供咨詢。
因此,基于上述定位,卓越領導力成長,需要六大法寶:
一、終身學習能力。作為團隊的領導者,必須樹立“時不我待”的危機意識,始終站在行業前沿,反思現狀、觀察趨勢、學習沉淀和應用推廣,使團隊“有前景、有方向”。
二、智慧決策能力。決策的影響因素眾多,而領導者的正確決策的前提在于成熟的“心智模式”,確保資訊全面準確、咨詢多維到位、決策審慎果斷,借用外部經驗、洞悉本質、前瞻未來、達成目標。
三、團隊組織能力。雖然組織能力傳統,但對于領導者不可或缺,尤其對內部團隊的合理配置和優化至關重要,要“人盡其才、物盡其用”,而對外部團隊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特別是一些“名不見經傳但實力超群”的外腦,當然也要看具體應用領域。
四、育人教練能力。與管理者一樣,領導者也扮演著培養團隊的重要角色。但是現實中的團隊并非“完美無瑕”否則也就沒有培養的必要了,關鍵在于“因材施教”、“結果導向”,而在過程中重點在“價值觀念”、“品德操守”、“工具方法”上教練,并通過活化的方式鞏固成果,比如“業績標兵”、“優秀之星”等,重點在于建立與優化標準。
五、目標推動能力。作為領導者,必須對團隊做出承諾,這是團隊心靈契約的重點,無論是目標、工作質量和規則,并公開化、可量化、雙向化,使承諾與責任聯動轉化。同時,結果導向要落地實處,要有呈現方式、量化指標和時間節點等。
六、愿景感召能力。價值觀是領導者最為重要的武器,但亦是最容易被“無感”的說辭,原因在于“愿景的虛無縹緲”、“言行并非一致”等現象普遍,使團隊“打工者”心態普遍、“跳槽者”波及無辜。同時,要立足團隊員工不同層次需求,采用差異化的激勵措施,感召、凝聚團隊成員共赴事業美好。
小結:從發展的角度看,領導力并非專屬,更需要管理者從以上六個方面培養領導力,才能在職業發展過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