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選擇,并不用全部推倒重來
但是按照發展心理學家的觀點來看,我們的人生是由我們自己建構起來的,在這建構的過程中,我們會像一個科學家一樣,一開始給“自我”提出某種假定,然后基于這個假定做出某種選擇,選擇之后我們以為這個選擇投注心血,隨后我們可能會發現這個選擇是正確的,也可能發現事情并非像我們預想的那樣發展,于是我們就會校正原先的假設,重新作出選擇,這個校正假設,重新選擇的過程被稱為“建高性的改變”。通過一次以一次的建設性的改變,我們搭建起我們獨特的人生。
所以“自我”并不是凝固的,它雖然有穩定的成分,但也可以不斷地拓展,在未來發展出很多新的特性,“現在的我”不過是無數個“可能的我”中的下個樣本。所以我們大可以去接受這樣一個事實:在時候我們會選錯,甚至為這個錯誤付出太多,但是沒有關系,我們仍然可以重新作出選擇,因為這才是人生的常態。
并且,重新作出選擇并不一定意味著全部推倒重來,曾經的想法、選擇、努力一定會在我們的人生中留下深刻的印記。我們沒有必要去抹殺這種印記,而是應該在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建立某種關聯,不是把“過去的我”全部拋開,而是讓它在修剪之后重新生發出新枝。
比如在蘇克的人生經歷中,雖然她做出了非常大的人生改變,但這種改變并沒有讓她的“自我”堪斷裂,而是保持一種延續各發展。比如她對芭蕾舞的熱愛就不曾停止。當她被父母強行停止芭蕾舞學習時痛苦萬分,無法安心上課,常以讀詩度是,書包里一直放著一本葉芝詩集,這促使她后來在耶魯和牛津研讀文學;在成為哈佛教授后,她還經常觀賞芭蕾舞演出,看得熱淚盈眶,她還在哈佛法學院創造性地開設了要門課程叫《表演藝術和法律》,邀請她喜歡的一位芭蕾舞明星共同執教這門課程。又如她發現“寫作”這件事讓她串聯起了文學各法學。當她放棄文學研究生涯而轉投法學時,她發現她之前的文學素養和文學研究的積淀對她的法學研究大有裨益,她說自己以前對文學的熱愛為學習法學做了很好的準備工作,讓她“能夠欣賞并享受法律復雜的文本整形形,以及法律語言的形式性各強制性”,對文學的長期學習使她“精通于閱讀和詮釋文本”。
蘇克的故事是由兩個主題交錯纏繞的,一個主題是轉折和變化,另一個主題是繼承和堅持。一方面她做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人生跳躍,另一方面她的內心以長久堅持了一此重要的東西。并且這兩者在她心中并不沖突,它們交疊在一起反而使得她的形象更加豐滿和真實。如果借用職業生涯中的理論,我們可以說,蘇克人生經歷的突然轉折(中斷芭蕾舞學習、從文學轉向法學)是一種“外職業生涯”的變化,而她對芭蕾舞持續至今的熱愛、在文字素養上的長期積累可稱為她“職業生涯”的繼承。
內職業生涯指的是一個人的興趣、稟賦、動機和能力,一般來說它是連續發展著的,綿延在人的一生之中。而外職業生涯包括人的職位、社會角色等,往往會受外部機遇、生存境遇和其他環境因素的影響,所以更容易發生變化和轉折。人的許多選擇往往是在外職業生涯層面發生的,當我們準備做出這類選擇時,可能會因為害怕選錯而患得患失,卻沒有意識到,不管你做了哪個選擇,你的某些東西永遠不會改變,而最終帶著你走向目的地的可能并不是某一個選擇,而是那些你不會改變的東西。
人生就是持續反復的構造,它既是不斷延續的,也是不斷變化著的,就像一個故事,有沖突、有轉折,有高潮,也有預埋在暗處的種種伏筆,在某一個時間節點發揮奇效。所以,當我們再次面對一項重大的人生選擇時,不妨先試著為自己設計一個有關“從生”的故事,就像你今天看到的蘇克的故事一樣,你必須得弄明白在這個故事里你是如何成長、變化和堅持的,然后你才可以做出一個盡可能好的面向未來的選擇。
SUMMARY精彩提煉
所謂選擇,就是要權衡好本末輕重,清楚自己人生中到底想要什么、追求什么。
為自己設定更高的目標,就會發現更多更好的選項,做出更加完美的決定。
過去的經歷、習慣和思維慣性,常在我們思考時自動植入“隱含假設”,讓我們意識不到更多的“可能選項”。
如果有太多的選項,應該把選擇對象分解為不同的維度、然后對可選項從不同的維度做出評估、
在做涉及情感、喜好等主觀性特別強的選擇時,最好的方法是聆聽內心的聲音。
不管你做了哪個選擇,你的某些東西永遠不會改變,最終帶著你走向目地的,可能并不是某一個選擇,而是那些你不會改變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