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土
以前我不大關注老年人的感受,總感覺自己會慢慢體會。反而我愈發對兒童心理感興趣,并能夠心領神會于某種兒童的行為。在我成長的階段,或者說在我身邊的父母們,都往往忽略了孩子們的心理感受。
但也有做得不錯的父母,我油然的欣慰。比如,我看到兩個孩童在爭搶玩具,一方父母在場,教育搶到玩具的孩子要與小朋友分享。孩子的自私行為是與生俱來的,本能使然。我看見地鐵車廂里上來一位美女,我想著是否給她讓座,這也是我本能的表現。當然,我首先會排除她有伴侶的可能性。本能的習性會隨著環境而表現出來,而教育的目的是盡力去除這種自私的想法。
在我還不大能理解“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句話時,我只當作記住了一句新的文言詞句。我只是對文字敏感,對于這樣一種情感卻是沒有觸動。后來我懂了,不光是知道了它出自《孔子家語》。還找到了它在我心里的位置,它是亦步亦趨的踐行。我可以不用留下多少年后的遺憾,能夠無愧于心的去實現。自私,慢慢抹去了。
當幾人同時出現時,必然有人要講話。而聽人說話是極其重要的,要不然淪為各自玩弄手機的尷尬局面。成年人之間的話語交流,除了現場的當面交談,還有社交媒體。而我發覺的現象是,社交媒體變得越來越無力。隨時隨地能夠通訊,也就沒有了久未謀面的期待感。一方面,你無法確認是否有人聽你講話。另一方面,你又覺得有些話是否可以說得恰當。所以,我通常會認真聽人講話。特別是現場的交流,會盡量避免低頭玩弄手機。
老年人對于越來越隔閡的關系,細膩而敏感。我不止一次發現了他們的謹慎和欲言又止,像個孩子一樣。倘若有人聽,就會一直說下去。沒有什么比訴說更能使人愉悅,對于年歲老邁的人來說。對于世故,我聽得多。以為自己世故,以為這世界充滿著世故。當我聽出世故來,才發現世故是斑白的發,用力也直不起來的后背。世故,有時成了與人割裂的借口。
老年人的世故,都藏在了柴米油鹽里。他們有著豐富的生活經驗,也有著與時代脫離的不適應感。節儉的飲食,譴責食物浪費的行為。關心整個家族的興衰,感嘆于時代的變遷。
在面對長吁短嘆的時候,側耳傾聽是唯一可以寬慰人心的做法。我理解的老年人,與大多數的老年人相差無兩。不論是城里的退休工人,還是農村里沒有退休一說的農民,他們的確是成為了老樹的模樣。在農村,老年人的身影更能構成一幅鄉村的圖景,純粹而不需要鮮艷的色彩。
在喋喋不休的陳年舊事中,我通讀了幾十年家族的變化史。還有我來不及記錄的趣事,還有難過時淚光反射的光芒。所謂老去,是對一件舊事不斷的提及而尋找可以傾聽的人。在我看來,兒童心理和老年人有時是相通的。我們不愿意認真聽一句幼稚的話,或者不愿意聽一段說了十幾年的陳年往事,這多說會產生孤獨感。
自閉癥兒童說不出許多話,所以大家發現了。老年人想要說許多話,卻是被許多人所忽略了。那些喋喋不休的時刻,若是有人樂意傾聽,也就不那么孤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