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體制內的提拔是一門玄學,背后的彎彎繞繞很多,各種關系盤根錯節,各種因素錯綜復雜,一般人根本捉摸不透。
也有人認為,提拔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復雜,只要工作干出成績,熬到一定資歷,提拔也不過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其實,提拔作為一種人為操縱的事項,具有很強的主觀性,換言之,要想得到提拔,歸根結底還是要搞定“人”。
那么,到底應該搞定哪些人呢?以下這三點提拔的必備因素,看似簡單,其實背后大有文章。
首先,自己得行。
自己得行,表面意思是自己要符合提拔的基本條件,對照《干部選拔任用條例》,在年齡、學歷、政治面貌、任職年限等方面沒有不符合規定的情況,且不存在被組織處理、黨紀政務處分等硬傷。
“自己得行”的另一層意思,就是“德能勤績廉”等表現過硬,各方面的關系都處理得不錯,在單位里有一定的資歷,領導滿意,群眾認可,在群眾推薦、民主測評等環節不至于“翻車”。
當然,以上兩點只是最基本的條件,要想成為提拔人選,僅憑工作上的表現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在工作之外多下功夫,讓有能力提拔你的人,覺得你具備提拔的價值。
打鐵還需自身硬,如果自己要能力沒能力,要人緣沒人緣,甚至連基本的條件都不符合,那么,誰也很難幫到你。
其次,得有人說你行。
顧名思義,就是要有人賞識你,推薦你,如同千里馬需要伯樂一般。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在體制內,縱使一個人再有才能,如果始終遇不到貴人,登不上可以充分施展才華的平臺,那么,終其一生,或許都將碌碌無為。
因此,要明白“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道理,干好工作之余,也要注重打響個人的知名度,平時多表現、多露臉,讓更多人知道有你這么一號人物,從而受到高層的關注。
背景、關系、能力,這三者如果你至少擁有一項,且有重要人物幫你說話,那么恭喜你,離提拔已經不遠了。
最后,說你行的人得行。
這句話的意思是,引薦你的人要有一定的分量和能量,并非阿貓阿狗出面都能起到作用。
以一名縣直機關科員為例,要想提拔到副科實職崗位,如果僅靠分管副局長的推薦,基本上是沒有用的。
要什么級別的人出馬才有用呢?下面將縣里的領導干部分成了五個檔次,對應提拔一個實職副科崗位的難易程度。
1、入門級:單位一把手、組織部部務委員、干部科長,這些人可以推薦你,將你納入組織視線,讓組織知道有你這個人,進入符合提拔條件的后備人才庫。
2、輕量級:組織部副部長、人大政協副職、排名靠后的副縣長,這些人雖然沒有什么實權,但如果能夠幫你說話,至少說明你是有背景的,在提拔時會酌情考慮。
3、重量級:組織部常務副部長、人大政協正職、實權副縣長、非“五人小組”常委,這些人在縣里掌握著一定的話語權,他們的推薦意見舉足輕重,會得到充分考慮。
4、十拿九穩:縣長、縣委副書記、紀委書記、組織部長,這四人是“五人小組”成員,在擬提拔人選的醞釀環節起著關鍵性作用。
5、鐵板釘釘:縣委書記,在縣一級的人事安排上扮演著一錘定音的角色,如果能得到他的首肯,提拔的事基本上沒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