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豆瓣中看到這本書評分很高,才有了興趣,完全沒有注意它的出版年代,已是十幾年前的書了,早知道或許就不會看了,不過也幸好不知道,才沒有錯過這本佳作,下面談談我對這本書的看法和讀后感。
書中的感情很真摯,刻畫的深入人心,讀后還總是讓人耐心回味。起初描寫主人公阿米爾和哈桑小時候一起玩耍的開心時光,我沒有多大感覺,或許地域不同,快樂的表現形式也不盡相同,他們小時候的好多趣事,讓我覺得反而很無趣,擁有的物質不同,所處的環境不同,對滿足的理解不同,對時光的意義認知也不同,或許對同一件事的感觸才不同吧。
追風箏的人,我覺得是指哈桑,他追風箏很有一手,仿佛知道它會落在什么地方,而且他行動敏捷,總是第一個將落下的風箏追回來,不過,我并沒有什么過多的感觸,甚至覺得毫無意義,完全不是我們會玩的游戲,不過,這個游戲卻成了牽絆兩代人的繩索——哈桑父子。
全書以阿米爾的視覺展開,我認為整本書見證了阿米爾的成長歷程,小時候的怯懦,青年的發展和成長,中年的困惑,以及后來的勇氣和責任,那份屬于自己的責任,那塊壓在自己心頭的石頭,靠自己的力量搬開。讀過這本書,總感覺所有感情都充斥著悲劇色彩,即使歡歌笑語,也是浸潤在悲痛的空氣中,所有希望的火苗是那么脆弱,稍不留意就會熄滅。如果說這本書營造的一個世界,那還真是一個我不愿去的世界。
對于阿富汗并不了解,只知道不是個太平的地方,連年戰火,那里的日子肯定比好過,書中描述的混亂場面,是我怎么也想不到的,和平年代又怎能窺測戰爭的無情,皮毛而已。這樣的背景下,生活的不易,幸福易彌艱。
少年時代發生的那件事,傷害了哈桑,也傷害了阿米爾,處在那個檔口,阿米爾逃避了,不僅讓人唏噓,也讓人回想,自己處在那個檔口,又會怎樣選擇。倘若阿米爾勇敢的站出來,又會是怎樣一番情景,但這又是另一說了。兩個人從小一路走來,友誼深厚,應該是友誼吧,雖然是主仆關系,但兩個人又是怎么想的,起碼兩個人不是所謂的朋友,哈桑把阿米爾當主人,嚴格的控制著自己的身份,朋友,或許他從來也不敢奢望。兩個人是主仆,阿米爾只是把他當仆人嗎。或許有時候也把他當朋友吧,可能時間不長。傷害已經產生,一個逃避,一個接受,終歸沒有靜下心來好好談談,小時候的種種過往,只是經歷和回憶,并不是無法解決的矛盾,缺乏的只是說出來的勇氣,或許只是所謂的尊嚴在作祟,纏住了舌頭,說不出話來。至于阿米爾設計趕走哈桑父子,實在不理解,甚至覺得可恨,只是簡單的嫉妒和懊悔,或者羞恥感嗎?沒當過少爺,不知道少爺心里怎么想的。哈桑父子在雨中離開那一幕,刻畫的很悲惋,尤其是阿米爾的父親,刻畫的入木三分,那種悲傷,不甘和無奈,讓人難以忘懷。
青年時候,阿米爾慢慢成長,出書成為作家,慢慢發揮自己的作用,以致后來娶妻,父親離世,生活過的也有條不紊,有滋有味。另一方面,哈桑,只能說勉強維持生活,娶妻生子,一家人在一起,過著沒有什么未來,或者說希望的日子,當然,每個人對希望的理解不同,或許是我太片面。環境不同,人的成長差異很大。不過多年過去,哈桑始終認為自己是仆人,從不敢越雷池一步,并沒有什么在約束他,或許只是他自己的心而已,無法逾越的鴻溝。所以,即使再次回到阿米爾的家,他也不住正房。后來哈桑的死,我認為也是為了維護阿米爾的家所致。哈桑的一生很簡單,他的思想也很單純,但他有自己的堅守,哪怕付出生命也要堅守的東西。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遍”,折射著人性的光輝,震懾人心,始終照亮一片天地,這樣一個朋友,誰人不想要呢,千金難求。
我認為阿米爾收到書信,返回自己生長的地方,以及后來克服艱難險阻,帶回索拉博,才是阿米爾真正的成長,承擔起屬于自己的那份責任,救贖自己對哈桑種種的懊悔感。說實話,挺佩服阿米爾,下那樣一份決心不容易,救贖之路不好走。阿米爾帶回索拉博這一段,充滿艱辛,讓人看的驚心動魄,替他捏把汗,不過這也說明,阿米爾下了多大的決心,以及承擔責任的天大勇氣,哈桑“為你,千千萬萬遍”,阿米爾可以回一句“起碼,讓我為你這一遍,一路到底,矢志不渝”。也是在經歷了這樣一番磨難重重的回家之旅,才讓阿米爾真正的成長起來,成為獨當一面的一家之主。哈桑已不在,阿米爾能做的,就是把索拉博培養成人,看著他慢慢長大。有時候也在想,這個時候,讓阿米爾與哈桑來一場生死的對話,他們會說什么呢,令人無限遐想,還想聽到哈桑說出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遍”。不知道他們倆會不會握個手,相視一笑,回憶下童年,品評下現在,遠眺下未來,像親兄弟一樣,互訴衷腸。
故事終有收尾的時候,但讀者的想法是無限的。不一樣的世界,不一樣的人生,不一樣的你我,不一樣的為你,千千萬萬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