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長辮子老師郭學萍與《江雪》
南京的長辮子老師郭學萍曾帶領二年級的孩子們讀柳宗元的《江雪》,并發現了一個寶藏。今天,我也帶著二年級的孩子們讀到了這首詩,腦海中立刻浮現出郭老師的那篇《漫讀好時光》。于是,我和孩子們一起走進了這首詩的世界。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郭老師曾提到,我們讀詩通常是從左到右,一字一句地讀。但如果把這首詩豎著讀,就會發現它是一首“藏頭詩”——四句詩的第一個字連起來,正是“千萬孤獨”。當然,“千”和“萬”是虛指,形容所有的山和路,而非具體的數字。
我問孩子們:“‘千萬孤獨’是什么意思呢?”他們很快回答:“就是很孤獨,非常孤獨,特別孤獨。”我點點頭,繼續引導他們:“那你們有沒有過這樣的感覺?比如一個人在家,家人都不在身邊,周圍靜悄悄的,心里空落落的?”孩子們若有所思,有的點頭,有的小聲說:“有。”
我們繼續解讀詩句:?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所有的山上都看不到飛鳥,所有的路上也看不到行人。這是一個極度寂靜的世界,仿佛只剩下山和路,孤獨感油然而生。?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一個披著蓑衣、戴著斗笠的老人,獨自在寒冷的江面上垂釣。這個“蓑笠翁”正是柳宗元自己的寫照。他因參與“永貞革新”失敗而被貶永州,遠離親友,內心充滿了孤獨與苦悶。
我問孩子們:“你們覺得這位老翁能釣到魚嗎?他在乎能不能釣到魚嗎?還是說,他只是在與大自然對話,試圖驅散內心的孤獨?”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有的說:“他可能釣不到魚,因為江面都結冰了。”還有的說:“他不在乎魚,他只是想找點事情做,不讓自己太孤單。”
這讓我想起蘇軾的“千萬孤獨”時刻。
蘇東坡的“千萬孤獨”
蘇軾一生經歷了多次起伏,其中最孤獨的時期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階段:?
黃州貶謫時期: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失去政治地位,朋友疏遠,生活艱難。他曾寫道:“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惠州貶謫時期:遠離中原,與親友聯系困難,內心孤寂。他在惠州寫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詩句,看似豁達,實則透露出無奈與孤獨。?
儋州貶謫時期:條件更為艱苦,幾乎與外界隔絕,但他仍堅持創作,展現了豁達與堅韌。他在儋州寫下了“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的豪邁詩句。
蘇軾的孤獨源于政治貶謫和地理隔絕,但他始終以豁達心態面對,留下了大量感人至深的作品。
陳子昂的孤獨
接著,我和孩子們一起背誦了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我問孩子們:“你們能想象詩人站在高臺上,眼前是茫茫天地,卻找不到一個知音的感覺嗎?”孩子們安靜下來,仿佛也在感受那種深沉的孤獨與悲涼。
孩子們的孤獨體驗
我繼續問孩子們:“你們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一個人在家,家人都不在身邊,感到害怕或無聊?這就是孤獨。孤獨是一種感覺,就像開心或難過一樣。當我們感到孤獨時,可以告訴爸爸媽媽,也可以找朋友一起玩,或者打電話給老師談心。如果這些都不行,那就去看書吧!比如讀《小王子》中小王子獨自在星球上的片段,或者《小熊維尼》中小豬感到孤獨的情節。通過這些故事,你們可以更直觀地理解孤獨是什么。”
老師的孤獨時刻
我也告訴孩子們,老師也會有孤獨的時候。比如老師一個人在家,遇到煩心事卻無人訴說時,我會出去走走,和一棵樹說話,呼喚一只麻雀,或者聽鄰家小狗的叫聲。如果這樣還不能驅散孤獨,我可能會像你們一樣,大哭一場,然后拿起筆記錄下這一切。這時,孤獨就悄然逃跑了。
一個人即使獨自面對困惑,也能像千軍萬馬一樣充滿力量和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