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讓你變成囚犯,希望讓你得到自由
何為經典?正如卡爾維諾所言:經典就是“我正在重讀”,而非“我正在讀”。為什么要讀經典?它幫助你確立自己的位置,就像你要去一個陌生的地方用手機地圖導航,你不但要有目標,你還需要確定自己此刻的位置,這樣你才能根據自己勾選的模式規劃出最佳路線。質疑和發現,這就是改變一切的起點。
今天我們講的第一部經典電影是《肖申克的救贖》,這部電影在很多榜單上都排在第一位,也是我手機里存的唯一一部電影,經常會翻出來看。我們習慣了按部就班,我們習慣了給任何事情都先貼上“那不可能”的標簽,與其說我們我們習慣了說“不可能”,不如說我們已經喪失了踴躍嘗試的勇氣。
在自己心靈的角落給自己一個信念,讓這個信念一直活下去,或許這個信念最終都無法實現,但它會讓我們的生命有意義,它會讓我們體會到激情是什么感覺。
在監獄50年的BROOKS,為了不被假釋,居然想通過割斷別人的喉嚨來達到留在監獄的目的。這讓很多人一頭霧水。規則和秩序是有好處的,能夠讓我們更好更快的適應環境,可是離開了自己熟悉的規則和秩序,我們會發現自己居然會在這個自由社會無法生存。“這些墻有點像這樣的。首先,你恨他們,然后你習慣他們,足夠的時間過去,讓你依靠他們。這就是體制化。”“這些墻”其實說的就是規則。BROOKS肉體得到了自由,心靈已經體制化,他無法擺脫對自由無法適應的現實,只能上吊自殺。我們借助規則讓自己迅速融入群體,可是習慣服從群體的規則將讓我們最終失去自由。
如果我在肖申克監獄,我會是誰?我想在沒有看這部電影之前,我會是BROOKS,長時間做保安被體制化,然后無法適應自由社會,最后上吊自殺。看完這部電影我希望自己會是安迪,用19年業余時間給自己一個未來。如何做到呢?為了建圖書館,6年每周1封申請信,得到一批圖書之后,每周兩封申請信。這告訴我們什么?做一件事6年,每周都做,優秀不是一種行為,而是一種習慣。得到反饋后每周兩封申請信,這告訴我們如果有效就加倍努力。
體制化讓我聯想到了斯德哥爾摩效應,指的是被害者對犯罪者產生感情,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這個情感造成被害人對加害人產生好感、依賴心、甚至協助加害人。
人質會對劫持者產生一種心理上的依賴感。他們的生死操縱在劫持者手里,劫持者讓他們活下來,他們便不勝感激。他們與劫持者共命運,把劫持者的前途當成自己的前途,把劫持者的安危視為自己的安危。于是,他們采取了“我們反對他們”的態度,把解救者當成敵人。
1973年8月23日,兩名有前科的罪犯JanErikOlsson與ClarkOlofsson,在意圖搶劫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市內最大的一家銀行失敗后,挾持了四位銀行職員,在警方與歹徒僵持了130個小時之后,因歹徒放棄而結束。然而這起事件發生后幾個月,這四名遭受挾持的銀行職員,仍然對綁架他們的人顯露出憐憫的情感,他們拒絕在法院指控這些綁匪,甚至還為他們籌措法律辯護的資金,他們都表明并不痛恨歹徒,并表達他們對歹徒非但沒有傷害他們卻對他們照顧的感激,并對警察采取敵對態度。更甚者,人質中一名女職員Christian竟然還愛上劫匪Olofsson,并與他在服刑期間訂婚。這兩名搶匪劫持人質達六天之久,在這期間他們威脅受俘者的性命,但有時也表現出仁慈的一面。在出人意料的心理錯綜轉變下,這四名人質抗拒政府最終營救他們的努力。
這件事激發了社會科學家,他們想要了解在擄人者與遭挾持者之間的這份感情結合,到底是發生在這起斯德哥爾摩銀行搶案的一宗特例,還是這種情感結合代表了一種普遍的心理反應。而后來的研究顯示,這起研究學者稱為“斯德哥爾摩癥候群”的事件,令人驚訝的普遍。研究者發現到這種癥候群的例子見諸于各種不同的經驗中,從集中營的囚犯、戰俘、受虐婦女與亂倫的受害者,都可能發生斯德哥爾摩綜合征體驗。
專家深入研究:人性能承受的恐懼有一條脆弱的底線。當人遇上了一個兇狂的殺手,殺手不講理,隨時要取他的命,人質就會把生命權漸漸付托給這個兇徒。時間拖久了,人質吃一口飯、喝一口水,每一呼吸,他自己都會覺得是恐怖分子對他的寬忍和慈悲。對於綁架自己的暴徒,他的恐懼,會先轉化為對他的感激,然后變為一種崇拜,最后人質也下意識地以為兇徒的安全,就是自己的安全。
這種屈服于暴虐的弱點,就叫“斯德哥爾摩精神癥候群”。
關于進化心理學的解釋,心理分析學的看法,新生嬰兒會與最靠近的有力成人形成一種情緒依附,以最大化周邊成人讓他至少能生存(或成為理想父母)的可能,此綜合征可能是由此發展而來。斯德哥爾摩綜合征是角色認同防衛機制的重要范例。
人是可以被馴養的——斯德哥爾摩綜合征。
臨床表現
據心理學者的研究,情感上會依賴他人且容易受感動的人,若遇到類似的狀況,很容易產生斯德哥爾摩綜合征,斯德哥爾摩綜合征,通常有下列幾項特征:
1.人質必須有真正感到綁匪(加害者)威脅到自己的存活。
2.在遭挾持過程中,人質必須體認出綁匪(加害者)可能略施小惠的舉動。
3.除了綁匪的單一看法之外,人質必須與所有其他觀點隔離(通常得不到外界的訊息)。
4.人質必須相信,要脫逃是不可能的。
這四個條件下,人們就會產生斯德哥爾摩綜合征。
斯德哥爾摩效應的四個特征和《肖申克的救贖》里的Red說的“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墻;慢慢地,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這就叫體制化。”斯德哥爾摩效應的被害者為劫持者籌措法律辯護資金,甚至和罪犯訂婚和BROOKS為了留在監獄試圖割斷別人喉嚨是不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我們是不是無時不刻都在被“體制化”?
無力改變現狀的深層原因是什么?目前郁悶的原因是什么?沒有過人的才華,沒有19年如一日的毅力。為什么我一直努力,一直郁悶,原因是什么?
面對殘酷環境,人的本能反應是抗爭,可是隨著時間推移,環境惡化,人的抗爭意識會逐漸消退,最后放棄抗爭,結果是被體制化。肖申克監獄的囚犯有一部分是目無法紀窮兇極惡為非作歹的暴徒,叛逆抗爭的意識比常人要更猛烈。可是長期與社會脫節,對權威服從,對未來無望,對體制妥協,讓他們失去在社會上生存下來的可能性。
其實我們工作的“單位”何嘗不是一個監獄?何嘗不是被體制化的地方?自由的過程就是擺脫體制化的過程,體制化讓你慢慢習慣,當這種習慣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成為全自動的行為,甚至融入血液骨髓里,有幾個人能突破體制化的毅力?
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如果你自己都放棄自己了,還有誰會救你?每個人都在忙,有的忙著生,有的忙著死。忙著追名逐利的你,忙著柴米油鹽的你,停下來想一秒:你的大腦,是不是已經被體制化?你的上帝在哪里?斯蒂芬·金的《肖申克的救贖》
你今天忙著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