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月嘗試著聽電子書,以 得到APP 上的“每天聽本書”為主,聽了《金字塔原理》《番茄工作法》《黑天鵝》《反脆弱》《第五項修煉》《窮查理寶典》《刻意練習》《定位》,把很多之前想看但一直沒時間或者讀不下去的書都聽了一遍,暢快淋漓。但同時也有一個很大的弊端:聽就聽過了,除了書名基本沒啥印象,甚至看到書名都想不起來內容,真是春風過驢耳。造成這個原因的,一是沒能充分理解書籍內容,二是聽的時候在拼命捕捉信息,沒時間停下來構想應用場景,三是聽書的時候一旦受到了外界干擾,再次撿起來時就會斷片,一時間想不起來之前都說啥了,如果能完整聽一遍還好,不復盤的話這本書的整體框架很難搭建得起來。
解決的辦法想了想,有以下途徑可以試試看:
1.每本書多聽幾遍,聽完后自己模擬試講給別人聽,以教為學。
2.聽完后先是自己畫畫音頻的結構圖,然后和官方提供的文字版比對。
3.覺得有必要深度研讀的書購買紙質書,完整或者挑選精華章節或者自己感興趣的部分,進一步學習查閱。
當然,聽音頻書并不影響閱讀紙質書,聽音頻書固然是節省時間提高效率的一個手段,但過于簡略,有時候聽完只是感覺自己聽懂了,并沒有深度理解,“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嗎?”(其實如果方法不當的話,閱讀紙質書也會存在同樣的問題……)。此外,講書者作為二傳手,傳達信息的準確性也值得懷疑,大家肯定都玩過“拷貝不走樣”之類的游戲,第一個人所表達的信息,經過中間幾個人的曲解(雖然他們也是想努力準確表述自己所獲得的信息),最后都荒腔走板得讓人難以置信。最重要的是,閱讀能力也是一項用進廢退的技能,如果疏忽久了,真的會荒廢,這點在自己閱讀《金字塔原理》時很有體會。讀小說時會很輕松,但閱讀嚴肅讀物和技能學習類的書籍終究會艱難一些。有時候不能避重就輕,需要明知山有釜偏向釜山行。馮唐在《三十六大》里說,“一年至少要念四本嚴肅書籍。嚴肅書籍的定義是,不是通常在機場能買到的,不是近五年出的,不是你看了能不犯困的。”十分贊同。
紙質書讀了三本,具體如下。
1.《沙拉日記——為愛創業1000天 》
出版社:東南大學出版社
個人評價:★★★
想起了以前老師說過的一句話,“如果你不小心,那就優秀點,如果不優秀,那就小心點。”樸實無華的一本書,講述了洋蔥哥和番茄妹之間的小故事,和心路歷程。也許故事沒有多少傳奇色彩,但十分真誠,嗯,如果你不傳奇,那就真誠些。看的時候仿佛在閱讀一個朋友的博客,不嬌柔不造作,讀起來很舒服。哪篇是蔥哥寫的哪篇是茄妹寫的,也是風格鮮明,即使不看署名也一目了然。整本書看下來,覺得蔥哥和茄妹跟劉備好像,一直都在哭……蠻可愛的。書中一段話還挺受觸動的,“也許你一直想成為一條大魚,但是海洋里一定會有大魚和小魚。我覺得不一定要成為大魚,做一條快樂又努力的小魚也挺好的。 ”沒有人生來就是大魚,魚兒都是在一次次選擇中決定是苦心孤詣地奮勇拼殺還是攜手相伴地共同成長。也不矛盾,哪有那么絕對的事情,都是在有限條件下的各種平衡。鄧布利多說:“成為什么樣的人,不在于你的能力,而在于你的選擇。”王瀟瀟灑姐說得更清晰些,“人被拋到世間,本身的存在并無意義,但人有自我選擇和自我控制的自由,人在自由的選擇與行動中成為他自己,人的意義由自己創造——所謂存在先于本質。”
2.《臺北人》
出版社: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個人評價:★★★★
以小見大處處用典的一本書。很多小短篇都改編成了電視劇,足見蘊藏的海量信息。小說中人物命運的沉浮,好看,讓人慨嘆,也對很多歷史事件的細節進行了豐富。難以擺脫的滄桑感和悲涼感。喜歡金大班。
3.《金字塔原理》
出版社: 民主與建設出版社
個人評價:★★★★★
先是在得到上聽完了這本書的音頻,然后對照目錄,覺得民主與建設出版社翻譯得更佳,于是選擇了這一版,但是……依然很難讀。一方面佩服成甲對這本書的通透理解,另一方面覺得中英文語言特點、中美文化差異以及自己的邏輯性差,讓閱讀這本書的過程非常掙扎。連滾帶爬地看完了,和音頻相比,書的文字結構更加完整,對每個概念進行了介紹,并列舉了大量真實的案例,非常適合精讀學習的一本書,而且感覺研讀英文原版會比閱讀中文版收獲更大……書中介紹的寫作、思考、解決問題和演示的方法,能夠夯實工作方法的基礎,雖然未必適用所有復雜問題和情境,但確實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和強力解決許多問題的能量。確定邏輯順序和找出共性分組,通過繪制結構圖來界定和分析問題這幾招非常受用,演示的邏輯一章也可以作為PPT標準教材了。
如果你對哪本書感興趣,歡迎留言,如果感興趣的人多的話,我會把它拓展成“三分讀書”系列的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