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動最深的一句話:如果生活不盡如你意,多半是因為你偏離了真實的世界。
把能察覺到的情緒當做一種信號,反問自己為什么會有情緒,我的需求是什么?他人的需求是什么?而非用大量的精力被動的與情緒對抗,最后心力交瘁。
之所以會有負面情緒這個詞,是因為在所謂“負面情緒”出現時,人的感受是痛苦的。但如果把情緒的正負換成有效或無效是否更為客觀。焦慮如果帶來動力,激發行動就是有效情緒,如果帶來壓力阻礙行動甚至導致抑郁,就是無效情緒。
在幫助他人發現情緒背后的真相時,可以使用好奇的問題,引發對方主動思考,發現“我是問題本身,同時,我也是問題的解決之道”。
憤怒、生氣的情緒像垃圾桶一樣常見,但看得見的往往只是表面現象,是水面上的冰山一角。在看不見的水面以下,還隱藏了更深更多的隱性情緒。第一次看到把情緒做軟硬之分,憤怒是硬的,硬殼下包裹的是可能是恐懼、無助、害怕、緊張等等不易被察覺的隱性情緒,就像一個越是表面強硬易怒的人,內里藏著一顆越脆弱膽怯的心。
記不清是哪一年的春晚讓焦慮成為一個流行詞,現在,焦慮已經成為人體自帶細菌一樣的普遍,并且這細菌繁衍進化的五花八門。焦慮源于對未知的恐懼,把超出自己掌控范圍以外的事物預設為是危險的,可怕的。比如對自己要求太高,是害怕如果達不到要求就無法實現自身價值。總是害怕會有糟糕的結果,而結果是行為導向的,而非情緒導向。
助人治愈抑郁,行動治愈焦慮。太閑或者太忙都會引起焦慮。最好的平衡,是盡人事,聽天命。
謊言揭露之“無憂無慮的童年”,大人們常用艷羨的態度看待孩子,因為他們無需面對繁瑣人生帶來的沉重壓力。但原生家庭和童年陰影這兩個詞說明即使是孩子,從一出生開始,就注定要面對各種挑戰。父母的斥責,犯錯誤的恐慌,父母之間的爭吵,考試比上次少了的三分,這些在成年人眼里當然不能與求職擇偶買房買車的壓力相提并論。但與孩子的身份去面對時,沒有一件是小事。僅從感受和情緒的強弱來說,孩子與成年人的標準無差。
情緒影響行為,行為積累習慣,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幫助不能自拔的人走出情緒困擾的八字箴言:認知重建,行為調整。從微小行動開始,逐漸跳出私人邏輯的局限。具體的操作步驟就是本書的核心方法論——情緒梳理七步法,自我關懷(接納、安撫、允許)-標注情緒-情緒定位(身體坐標)-假設(轉變信念)-對話智者-核對-踐行,是一個逐漸突破私人邏輯的過程。在客觀事件與主觀信念之間建立新的腦回路,突破舊有的思維局限性,就是改變命運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