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剛剛放入口中的,不是食物,是“可食用性食品狀物質”。—— Food Rules by Michael Pollan
城市里新食肆層出不窮,超市里貨架上五花八門,那么挑選食物需要把握什么基本原則?
我向來對此有清晰的劃線,最近看了些書,作者有著更飽滿、更有趣的原則。看過后及時更新了大腦關于食物篩選的資料庫。在此做一個整理——
? 選擇食物,應當把握哪些基本原則?
1. 不吃配料表里有不認識的食物:例如酸奶里的果膠;零食里的調味劑、色素
2. 不吃以“人造”開頭的食物:例如人造黃油、人造奶油、人造植物油、人工甜味劑
3. 只吃會腐敗的食物:少吃加工過的食物,食物加工最初是為了延長食品保質期
4. 不吃宣稱含有保健功能的食物:包裝上有保健功能的標簽,首先,說明他有包裝,很可能就是一種工廠出來的包裝食品
5. 不吃電視廣告中看到的食物:只有最大的食品制造商有錢在電視上投放廣告:他們往往是推銷加工產品和加工飲料
6.只吃人烹制的食物:吃由人烹制的食物,而不是大公司流水線上做出的食物;大公司會使用過量的油鹽糖防腐劑色素和其他生物新玩意兒
7. 不吃低脂/無脂的食物:不要把脂肪妖魔化,適當的脂肪是有益的
8. 不吃工廠深加工過的食物
9. 不吃在各種不同語言中名稱相同的東西:例如麥當勞,奇多,品客
以上9條部分來自書籍的摘錄。譬如第九條,來自美國食品學研究專欄作家Michael Pollan的文章。他似乎對國際大公司生產的食物頗有微詞。對此我表示贊同。不得不說,21世界的商家,并不是滿足了人們的需求,而是創造了更多欲求——他們總是絞盡腦汁,激起你對于某種食物的欲望,然后心滿意足看你為此掏了腰包。
所以作為消費者,我們雙手伸向購物車前,應該做到心中有數。有調查顯示,隨著消費升級,大眾認知也同時升級——消費者普遍更有意識、更有能力鑒別健康食物——市場消費呈現向健康化偏移的趨勢。從結果導向上來看,近幾年傳統國際品牌也不得不開始打健康牌:麥當勞也推出健康餐、無冷凍肉的概念;雀巢和通用磨坊承諾會減少旗下早餐谷物中 24% 的糖含量和 12% 的鈉含量。
可以看到,隨著消費者的認知升級,健康餐飲的概念逐漸強化,而健康餐飲的定義肯定不僅停留在“便捷沙拉店”、“綠葉菜”,更會從“有機”、“from farm to the city”漸漸開枝散葉,蔓延至生活的各個維度。而以上的9點原則,可以作為健康飲食的風向標;也可以作為食品公司探尋消費者新口味的基石之一。
除此以外,另有一些補充的生活原則,能幫助更有效的健康飲食:
1. 一條腿(蘑菇植物)好于兩條腿(禽類);兩條腿好于四條腿(牛、豬等哺乳動物)
2. 盡可能不進超市:去農貿市場吧,那里沒有精加工食品,放眼望去都是新鮮的食物(最次也是冷凍過的食物);都是最終將腐敗變質的食物
3. 想吃垃圾食品的時候自己做,也是生活的出路一種
4. 牛奶是飲用狀食品,不是飲品
5. 讓進餐跟烹飪所花時間一樣長——去享受食物,進食不是一種機能,而是一個過程
6. 多花錢,少吃飯(quality over quantity)美國可以作為反面教材:隨著食品成本下降,不僅價格下降,烹飪也變輕松,人們隨之食量大增(統計顯示美國人花在食物上的錢只占他們收入的10%)
7. 點餐記得,是點小分
8. 只在餐桌上吃東西(研究表明,18-50歲美國人中,1/5的進食發生在汽車里)
9. 遠離欺騙身體的成分:人工甜味劑、增味劑、人工淀粉、油脂、味精,所謂組織改良劑是對大腦的欺騙,人們進食的時候,味覺、嗅覺、口腔里的觸覺都會向大腦發送信號,讓身體為代謝特定食物或營養做好準備
最后,推薦幾本有關食物的書,他們會給你一些幫助,告訴你,如何利用新鮮的食物作出新鮮的食品,然后愛上新鮮的世界。
△《水果的盛宴》
△《主廚家宴》
△《無印良品的萬能醬汁料理》
以上我選出的書都有一個特點:內容淺顯易懂,易于操作上手,又能讓你做出美好的料理,讓人重又感到生活的美好。
希望你喜歡。
以上,
唐安
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