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最早的"施暴者……"
今天讀了《原生家庭》這本書時,看見一些留言,讓人很扎心:
我害怕極了和母親的相處模式,一方面享受彼此呵護,一方面害怕她突然情緒暴漲,然后對我施加無休止地冷暴力;
在爭吵中,母親對我說“你的三觀不正,要懂得感恩”,真的很傷人,一句輕飄飄的話,就否定了自己的孩子;
TA們在傷害別人的時候,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多么令人窒息;
…
從TA們的言語中,可以看出父母在愛孩子,但也在傷害孩子,這種“傷害”甚至影響了TA們的行為模式。
作者家蘇珊·福沃德在書中提到一個詞叫“有毒父母”:父母用負面行為模式,始終支配孩子的生活。
都說是孩子在影響父母教育,倒不如說是父母的教育在影響孩子“成人”。
今天從書中讀到7種行為的問題,99%的父母都沒有看清,今天分享給大家,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01
孩子總愛“打擾你”→求關注
想必這樣的場景很熟悉:
工作時,孩子突然“要求”你去看TA的小玩意;
打電話時,TA突然插一句話進來打斷;
玩手機時,孩子非要你陪TA一起做手工……
當孩子頻繁“打擾”時,免不了父母的一頓批評。
實際上,孩子的每一次“打擾”都在呼喚愛。
尤其是當父母的陪伴、關注都很少放在孩子身上時,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不被愛的”。
此時孩子的“打擾”等于“求關注”。
這樣的孩子一定經歷過被忽視,因為沒有安全感,才會不停地在父母那里找存在感。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是“存在性焦慮”:
指的是無論孩子說什么,做什么,父母都是冷漠的態度,會讓孩子覺得沒有存在感,不被愛。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提到:
在孩子的成長體系中,最看重的需求有三種:安全感、歸屬感、自我價值。
當這些需求缺失時,孩子就會做出一些“不聽話的行為”。
對幼小的孩子而言,“被關注”是最需要的情感。
這種“被關注”可以是:
在和孩子說話的時候,看著她的眼睛;
孩子在提出一種要求時,及時回應TA;
在孩子感到孤單的時候,抱抱孩子,親親他……
父母要給孩子留夠“關注”度,才能深入交流。
02
孩子愛撒謊→因為害怕犯錯
哲學家羅素說:“ 孩子不誠實幾乎總是恐懼的結果。”
孩子撒謊,都有一個心理循環:
孩子犯錯時,父母越生氣;孩子恐懼之下形成了逃避心理,撒謊就成了TA們的“依靠”。
心理學家塔爾瓦曾做過一個“說謊實驗”。
實驗采用兩種不同的教育模式進行教學。
第一種教育:孩子犯錯,主要以口頭訓誡為引導。
第二種教育:一旦孩子犯錯,就堅定地實施嚴厲的懲罰制度。
結果:第二種教育下的孩子,遇事后本能地學會撒謊,嚴重的甚至成了“說謊高手”。
這一切的后果,都是父母不給孩子“容錯率”,孩子害怕犯錯的后果,本能地選擇用撒謊逃避。
我們不能養成孩子這樣的秉性,就要學會接納孩子的錯誤。
孩子犯錯,父母可以批評引導,但絕不能給孩子“肉體的痛苦”。
03
孩子不自信→鼓勵太少
一個來訪者這樣說孩子“太沒自信了”。
上周,孩子被老師選到周一升旗儀式上去演講,孩子卻不愿意。
后來,朋友問孩子“為什么不想去”時,孩子諾諾地說:“我怕講不好,被笑話。”
聽完孩子的話,被氣得當時就把孩子罵了一頓,說TA就是個“膽小鬼”。
來訪者問:你說,這孩子怎么一點自信都沒有呢?
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曾對上百個不同條件家庭的孩子進行研究:
發現那些長大后消極自卑的孩子,往往都有不合理的家庭教育環境。
歸根結底,孩子的不自信,父母是“禍首”。
在《自卑與超越》中有一句話:
一個只有否定的家庭,對孩子來說,就像是提前宣判了“你不行”。
也就是說,孩子的不自信都是在否定、打擊中形成的。
就像那個孩子,本身就存在膽怯心理,再被媽媽貶低,就讓不自信的她更自卑。
孩子的自信源自于鼓勵和欣賞。
鼓勵教育:就是希望孩子建立起正面的自我認識,不因和其TA人的長處比較而自卑。
如果父母能多鼓勵孩子,它就是孩子的正能量,也是給孩子前進的動力。
04
孩子很膽小→因為父母“幫”得太多
生活中,不乏這樣的孩子:
對陌生環境很敏感,變得很局促;
只要出門,就特別依賴身邊人,到哪都得跟著;
別的小朋友都落落大方,就他一見生人就躲......
孩子一旦在外變得很“慫”,都會被貼上“膽小、內向”的標簽。
但是,孩子膽小不是天生的,而是源自于“社交恐懼”。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膽小的孩子因為無法克服的困難和障礙,擔心自己在TA人面前“出丑”而采取的一種自我保護行為。
這樣的孩子往往是因為父母過度保護。
作為父母都有這樣“幫”過孩子的經歷:
孩子第一次學走路,你怕他摔跤,就要扶著他;
在餐廳里,孩子想吃冰淇淋,你去幫著問服務員拿;
孩子作業丟了,媽媽想辦法借到其TA同學的作業……
這些本該孩子做的事,都被父母做了,造成了孩子的不敢嘗試和實踐。
此時孩子缺少“相信自己的能力”,就這樣滋生孩子的“膽怯心理”,讓孩子無法獨立處理問題。
避免孩子的膽怯心理,父母應該多將孩子“推出去”,培養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孩子不再依賴,膽量就會變大。
05
孩子嫉妒心強→因為你總拿TA比較
從心理學上來說,嫉妒的根源來自于“不自信”,可能是在成長中孩子得到的認可度不夠。
尤其是,很多父母過多地比較孩子,導致價值感的缺失,而造成內心的失衡。
比如:
當父母在孩子面前夸獎別人而貶低自己的時候,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不喜歡自己,而是別人家的孩子”。
父母的比較越多,孩子的妒火也就會越旺。
《道德箴言錄》曾說:
“嫉妒是萬惡之源,懷有嫉妒心的人是不會有絲毫同情心的。”
嫉妒是一種消極、陰暗、扭曲的情感,很有可能發展成:我好不了,你也別想好,最后沒有一個人能成功。
要想消除孩子的“嫉妒”心理,我們家長可以這樣:
首先,父母要找到孩子的優點,讓孩子形成穩固的自我價值感。
其次,我們要在夸別人之前先夸獎孩子,讓孩子知道父母看到了自己的優點。
我們教育孩子,就要給TA動力,而不是阻力。
06
孩子很容易生氣→你給的落差感太大
一位媽媽求助說:孩子愛發怒怎么辦?
答應了TA晚上陪TA讀書,結果因為哄妹妹,而沒陪TA讀書,TA就氣得把書和筆扔得到處都是。
在學校和同學一起游戲時,因為意見不統一也會氣得一個人躲進教室。
有時候稍微說兩句,TA就會發很大的脾氣。
很多父母把孩子的這些行為歸結于“脾氣差”。
實際上,孩子愛生氣,是源自于落差感。
原因有二:
1)被忽視的憤怒
就像這孩子一樣,因為父母的關注點都在妹妹身上,TA愛生氣。
這是一種“被忽視的憤怒”,這樣的孩子并不是無理取鬧,只是想獲得更多的理解、關注和重視。
2)被否定后的情緒
這種情況主要是源自于:孩子的第一次發脾氣,如果父母的處理方式是批評、打罵、阻止。
《情緒解鎖》中寫道:孩子發脾氣時無法精準描述自己的感受。
此時的父母看不懂孩子的需求,甚至直接否定孩子的情緒,孩子因為委屈而大發脾氣,就會形成“慣性”的習慣。
作家布雷斯說:
孩子沖你發脾氣,是想讓你走進TA的內心解決問題。
因此,我們不能忽視愛生氣的孩子,而是這樣:
允許孩子將情緒表達出來,讓孩子學會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并用“共情”去理解他;必要的話給予支持。
孩子“無理取鬧”時,給TA擁抱,就是給TA安全感。
07
孩子有暴力傾向→TA一直在模仿你
最近在網上看到這樣的一幕:奶孫倆人在路邊發生爭執。
只見男孩使勁推奶奶,還用腳往奶奶身上踹,奶奶躲開后,男孩又將奶奶推到路邊的護欄上。
看得出男孩打人不是一兩次了,而奶奶卻無力與TA對抗。
為什么男孩會如此暴力?原來他有一個喜歡用暴力方式處理問題的爸爸,耳濡目染,孩子也學會了爸爸的暴力行為模式。
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提出:
兒童可以通過觀察、閱讀、聽TA人講述來學習模仿人類的行為。
有暴力傾向的孩子,一般都是在模仿。
心理學家班杜拉做過這樣的一個實驗:
他找來72個3到6歲的孩子,把他們分成2組,讓TA們由成人帶著。
第一組:成人帶著孩子來到一個實驗室,成人開始對一堆波波玩偶拳打腳踢,拿錘子敲打它的頭部等。
另一組:第二組成人帶著孩子,來到另外一個實驗室,成人只是在一旁擺弄玩具,并未去攻擊玩偶。
10分鐘后,兩組孩子都被帶到了別的房間,TA們的行為令人意外。
觀察過暴力行為的孩子,更傾向于用暴力行為處事;未觀察過暴力行為的孩子,攻擊性都很弱。
這就說明了,如果孩子長期生長在暴力環境下,那TA一定就是一個愛用拳頭處理事情的人。
這樣環境下的孩子缺少愛和擁抱,所以特別冷漠。
如果父母能夠放下拳頭,用愛擁抱讓孩子成長,孩子才能懂得如何去愛人。
08
孩子的問題,其實是父母的問題
教育紀錄片《鏡子》中有一句話: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家庭是社會的一面鏡子。”
父母的言行好壞,被孩子照單全收,最后孩子的問題,又成了父母的難題。
我們害怕養出“問題”孩子,就要明白:
要想走進孩子心里,你要先給TA安全感;
要想孩子坦然對你,你就要先接納TA的“不完美”;
養出自信樂觀的孩子,父母的嘴就要帶點“愛”;
孩子的溫柔善良,是父母用愛和擁抱換來的。
育人先育己,抓住問題的根源,才能真正教好孩子。
以上分享的是今天讀書復盤筆記。
我是吳美嫺國家認證心理咨詢師,高級家庭教育指導規劃師。
我在貴州貴陽,感謝您的閱讀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