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的時候,大人們覺得小孩子家怎么懂什么是愛。可自己覺得,心動了,就是喜歡。
總想著他,總想和他一起,看不見就心心念念,心如螞蟻在爬,就是喜歡。
總是尋覓著他的身影,看見他和別的女孩交流,走得近,就會吃醋,就是喜歡。
和他一起的時候,心嘭嘭直跳,做什么都開心,他送的禮物,不管大小,多少,都滿心歡喜,就是喜歡。
沒有道理,情不知所起而一往情深。喜歡到深處就是愛。
而長大后,心動的次數越來越少了。越來越分不清喜歡不喜歡了。很多人,更多的是看硬性的條件了,條件滿足,不討厭,對方喜歡就將就了。也有很多不愿將就的,比如我,就單著了。
還是學生的時候,心動就戀愛了。畢業了,相親,卻是不討厭就開始了。
很羨慕,那些不是因為相親而在一起,一場偶遇,一場邂逅,或者日久生情而在一起的。
最關鍵的是,長大后,發現心動跟戀愛沒有多大關系了。一瞬間的心動,連戀愛都撐不過多久,何況大半輩子的婚姻。讓自己心動的人也許不多,但也不止一個,而結婚的只能一個。所以,心動不是愛戀的必然條件了。
除開硬性條件,除開心動,只剩下關于性格和價值觀等等的期待。那愛情又從何處生根發芽……
說一說我畢業以來的幾個情感故事吧。
01
Y1先生是親人介紹認識的。還沒見過幾次,就跟我說喜歡我。我覺得很不現實。但我不討厭他,也就繼續相處了一段時間。可是后來,我卻感覺和他好像有年齡上的代溝似的,也就沒有繼續來往了。
02
Y2先生是第一個大庭廣眾跟我表白的人。我很詫異。第一感覺是他好瘦小,又穿著一身黑衣裳,從來沒注意到他的存在。幾乎不會拒絕的我,當然也沒拒絕他的示愛。他給了我一些從沒經歷過的浪漫,比如在我生日那天,忽然出現在我面前,送了我一個大蛋糕,一大束玫瑰花,還有一個禮物。
然而,我不算心動,因為我雖然喜歡驚喜,但不喜歡不打聽,不知道我喜好就送我東西。尤其是,我還喜歡搞特別。作為大多女孩都喜歡的紅玫瑰,我卻不喜歡。不太喜歡大紅色,不太喜歡玫瑰。我喜歡的是白色的百合花。
后來,我發覺,他喜歡得深了,而我只是淺淺的感動,淺淺的喜歡。這樣不平衡的喜歡,會讓他很累,對自己也是不好的。于是分道揚鑣了。
03
Y3先生大概是畢業這幾年我唯一喜歡過的人。
但我跟他,恰好是上個故事的反轉。我深深喜歡他,每天都想著他。而他只是淺淺的喜歡。大約一周一個電話,見面,還是自己低頭玩手機的多。
我堅持了半年,忍不住問他,我們到底什么關系,他說,“朋友到戀愛的路上吧”。
那一瞬間,我覺得自己簡直是個笑話。我一直拿他當男朋友,感情人家卻還在路上。可是我依然傻傻的,空了就跑去找他。我愛得那樣卑微而辛苦。終于,大半年過去,我愛得累了。和他坦白,他試圖挽留,我卻再沒留戀。心里早已攢夠了失望,再沒有一分力氣去喜歡,甚至期待。
04
之后又一次相親,我又是無感。我們一起吃了兩頓飯,就沒有聯系了。
很久之后,我遇見了一個像哥哥樣的男孩。有點心動。然而人家似乎已經有女朋友了。無果而終。
后來,我遇見了一個穿棉麻衣服的男孩,忽然間,就心跳加速了。然而,和對方聊天,卻覺得自己好像很激動,對方卻像冰塊似的,淡淡回應。然后,熱情被熄滅。也沒有留聯系方式,一樣無果而終了。
再后來,我又遇到了一個喜歡我的男孩。可我依然無感。戀愛的種子似乎進入了沉睡期。
記得在哪里看到過一個說法。我們遇到的第一個人是自己喜歡的,第二個是喜歡自己的,第三個又是自己喜歡的,第四個又是喜歡自己的,最后才會遇到互相喜歡的。雖然順序不完全一樣,但也是喜歡一個人用盡了力氣,又從喜歡自己的人那里得到了力量,接著去喜歡自己喜歡的。
自己現在的狀態,大概是喜歡Y3先生,力氣用得太多了。以至于后來遇到的好幾個男孩都無感。好像失去了喜歡的力氣。也不知道何為喜歡了。
近來遇見一個男孩,一個很優秀的男孩。他對我的評價相當的準,深入人心。我佩服他。會偶爾想起他,沒有年少時喜歡一個人,思念一個人的煎熬感,有的只是感動,是想起來,似乎孤獨的人生不再那么孤獨。有一種,是只有他能一眼看到我內心的感覺。他對于夢想的追求,鼓舞著我追尋自己的夢。我也想幫助他,為他在意的,為他的夢想做點什么。而且,我們的夢想還有相通之處。
我不知道這是一種什么感情。但我很喜歡這樣的感覺。也許與愛情無關,但我相信這也是一種愛,一種很純粹的,很自由的愛。
我喜歡《圣經》里對愛的定義和解釋:
愛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夸;愛是不狂妄,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他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
我更相信,愛能使兩個人互相成長。愛是兩顆靈魂的相遇。
你覺得什么是愛情呢?